国内学分银行发展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

2019-05-31 07:11张宝辉李鹏飞
终身教育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分期刊

□ 曾 宁,张宝辉,李鹏飞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探索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2]学分银行(Credit Bank System,CBS)概念的提出,主要借鉴了传统银行存储、兑换货币的功能特点,通过学分积累、学分转换、学分互认、学分评价等机制,使得学习者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3]它有效调节了政府、社会、学习者、用人单位和教育机构等相关者的关系,跨越了目前各个教育阶段、学历与非学历、公办与民办教育之间存在的鸿沟。[4]

2004年,我国教育部首次提及了“学分银行”[5],十多年来我国对学分银行的探索仍集中在概念特征、运行机制、制度建设等理论研究层面,至今尚未建立统一的学习成果转换标准和具有广泛推广意义的学分互认体系。而对于构建学习型社会而言,学分银行是保障公民学习积极性的切实可行的方式之一。因此,激发学分银行的发展活力,推动其稳步前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学分银行的相关期刊文献进行分析,使用知识图谱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法,可视化地呈现国内学分银行领域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构、前沿热点,以期寻找国内学分银行发展的突破口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一、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目前国内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库——中国知网(CNKI)为主要数据来源,选择其下收录的期刊数据库,以“学分银行”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不限制发表时间,检索时间为2018年4月25日,检索得到相关文献877篇。在剔除会议通知、图书介绍、征稿简则和重复发表等非研究文献后,最后有效文献共计689篇,最早关于学分银行的文献发表于2003年。本研究主要抽取关键词字段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知识图谱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法。[7]知识图谱分析法(Mapping Knowledge Domain)指的是运用可视化技术与工具发现、挖掘、分析、描绘、展示文本或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8]研究者通常利用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如CiteSpace、UCINET、Bibexcel、SPSS和HistCite 等软件进行处理,通过绘制各式各样的知识图谱,清晰地揭示某个研究领域或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前沿与热点信息等。共词分析法(Co-word Analysis)是一种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某一研究领域内专业术语之间的连接强度,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9]具体来说,当一对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则认为这对词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出现的频率越高,则认为它们之间的联系越密切。[10]通过统计高频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频次,形成共词矩阵,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网络分析、聚类分析。

3.研究工具与思路

研究步骤及思路有以下四个阶段:首先,在中国知网“文献管理中心—文献输出”界面导出689篇有效文献的题录信息,选择Bicomb2.0软件支持的NoteFirst格式;其次,利用Bicomb2.0书目共现分析系统读取题录信息,进行关键词提取和筛选工作。将同义关键词进行合并处理之后,统计关键词词频并导出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图;再次,为了获取高频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将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导入UCINET6.0社会网络分析软件,转化成该软件支持的文件格式(“.##h”文件),并通过NetDraw插件绘制社会网络关系图谱;最后,运用SPSS20.0软件中皮尔逊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将共现矩阵转化为相关矩阵,然后在Excel软件中将其转换成相异矩阵,再使用SPSS20.0中的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ze)工具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论文发表时间分布

通常,某领域文献的发文时间和载文量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领域研究的理论水平、发展脉络及其受重视程度。[11]2003—2018年,国内共发表学分银行相关期刊论文689篇,其中核心期刊(本文指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36篇,其年载文量趋势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国内外学分银行期刊文献时间分布

可以看出,2003—2010年间,国内关于学分银行的研究处于萌芽阶段,年发文量较少且极不稳定。到了2011年,年载文量陡然增加,一直到2014年,年载文量始终保持上升趋势。这段时期是国内学分银行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与我国国家政策导向基本是一致的。2014年之后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年载文量稳定在一个高位。和期刊发文总量相比,虽然核心期刊的发文量总体逐年增加,但是高水平文章仍有上升空间。

2.文献来源期刊分析

期刊是学术论文的主要载体,对相关期刊来源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国内“学分银行”的研究状况。689篇学分银行相关文献发表在231种期刊上,总载文比2.98篇。表1为载文数量前11位的期刊,11种期刊共发文213篇,占论文总量的30.91%,可以说它们是载文数量较高的“核心期刊”。其中,《中国成人教育》《中国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和《职教论坛》载文量都在20篇以上;另外排名前11位中共有7种核心期刊,它们推动和引领国内学分银行领域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内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表1 期刊载文量统计

注:*表示核心期刊

3.活跃研究者分析

某一领域内研究者发文总量、发表刊物级别及其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影响力,具有影响力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该领域的发展水平与现状。[12]2003—2018年,发表期刊论文总量达到5篇及以上的研究者共17人,进一步统计每位研究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数、核心来源期刊的文章数、篇均被引次数及作者所属单位,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综合来看,学者王海东、鄢小平、杨黎明、熊惠平、殷双绪、杨敏等在学分银行领域的研究中表现较为活跃,且被引用次数较多。

表2 研究者发文数量、篇均被引次数及所属单位分布

4.高频关键词分析

高频关键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领域的关注热点、发展前沿和研究趋势。[13]本研究通过Bicomb软件共提取关键词2 666个,在统计过程中对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如将“学分转化”“学分转移”“学分转换”合并为“学分转换”,将“慕课”“MOOC”“mooc”合并成“MOOC”等。最后,选择词频大于等于10的34个关键词作为本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这10个高频关键词占总关键词词频的43.47%,如表3所示。

表3 学分银行高频关键词表

续表

从表3可得,排在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分别是学分银行、终身教育、开放大学、终身学习、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学分转换、学分互认、学习成果认证、开放教育,主要反映了国内学分银行研究主要关注其应用领域、体系框架与机制建设。

5.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通过高频关键词分析揭示了国内学分银行的研究热点,但还不足以描述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进一步的可视化分析。通过Bicomb 2.0生成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部分如表4所示,表中数字表示出现频次。

表4 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部分)

然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及插件NetDraw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形成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关系图谱,见图2。图中正方形代表高频关键词节点,节点越大代表该节点在整个社会网络中更为重要。各节点之间用线条连结,线条越粗,代表了关键词的共现次数越多,说明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强。[14]

图2 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关系图谱

如图2所示,从节点大小分析,除去“学分银行”这一检索关键词之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继续教育”“学分互认”“开放大学”等构成国内学分银行研究的核心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表现出与其他关键词之间较强的共现能力,代表了国内学分银行领域的研究热点。从线条粗细程度分析,以“学分银行”为核心,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说明国内学者普遍认同学分银行是打破各级教育类型壁垒,衔接各类教育类型重要途径,对发展终身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其次与“学分转换”“学分互认”“学分认证”“学分制”“开放大学”“继续教育”等关键词的联系也较为密切。学分积累是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学分认证是其制度保障,学分转换和互认是其运行依据,因此对组成要素的研究将直接影响学分银行的实践前景。开放大学建设着眼于继续教育体系,坚持以学历教育为基础,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这与我国学分银行现阶段的建设目标相同。此外,国家先后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将“学分银行”与“开放大学建设”联系在一起,因此国内关于两者的研究较为密切。从关系图谱整体来看,而当前国内学分银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处于边缘的“对策”“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等关键词,它们相对比较独立,和其他关键词的联系较为疏离。

6.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可以进一步明确国内学分银行领域的研究主题。我们通过SPSS20.0和Excel将共词矩阵转化成相关矩阵和相异矩阵(具体步骤详见“研究工具与思路”部分),表5为部分相异矩阵。

表5 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部分)

采用SPSS20.0聚类分析中常用的系统聚类法对相异矩阵进行聚类,在聚类方法部分选择“ward(离差平方和法)”,度量标准选择“区间—平方Euclidean距离”,转换值则选择“标准化-Z得分”,最终得到高频关键词的系统聚类分析树状图,如图3所示。

从聚类分析的树状图来看,聚类过程是相对集中的,在距离1—15以内就完成了所有聚类。根据聚类结果同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现状,可将目前国内学分银行领域的研究分为以下六类,具体阐述如下:

领域一:学分银行视域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该主题包含了“对策”“问题”“高职院校”三个关键词,旨在研究学分银行制度视角下职业教育的衔接、管理和机制问题,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教育部下发的有关学分银行制度的文件来看,早期国内学分银行制度主要针对中高职教育,通过弹性学分制的建设,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阶段性的完成学业。[12]因此,职业教育一直是学分银行领域重要的研究主题。近年来,中高职教育一体化成为国家提升职业教育素质、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的一项重要计划。有研究指出,学分银行制度引入中高职衔接,破解了其在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制、资格证书等方面的难题,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由,满足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15],是当前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领域二:学分银行的国际研究及本土化。该主题由“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终身教育”“高等教育”“学习型社会”“成人教育”“韩国”等七个关键词聚合而成,旨在梳理国外学分银行的研究经验、案例,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自终身教育的概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以来,许多国家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欧洲在构建国民教育体系框架时,相继建立了学分认证、转换制度。其中韩国作为第一个明确提出“学分银行”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就,促进了其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改革新发展,并对全球终身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16]韩国与我国同属东亚地区,在文化教育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而国内不少学者关注韩国学分银行的发展历程、特点、作用机制、相关法律,甚至包括负向功能和不足之处,进而为推动国内学分银行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借鉴参考。

领域三:学分银行的基本理论。该主题包含了“学分银行”“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学分互认”“学分”“远程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成果”“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等关键词,主要涉及学分银行的概念、功能、运行机制及其在各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核心就是学习成果认证、学分转换等运行机制的标准化。综观此类研究,大部分学者都借鉴模仿银行本体的运作模式,对学分银行的不同功能要素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探析,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研究。[17]具有代表性的有:对主体型和平台型学分银行概念功能的分析[18],对国内学分认定标准方法的讨论[19],以及对学习成果认证单元模板的设计[20]等。然而这些研究仍停留在宏观的体制机制研究上,实证类研究较少,对不同教学背景、教育模式下学分或学习成果如何实现有效转换仍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领域四:学分银行的实践研究。该主题包含了“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构建”“资历框架”“建设”“开放大学”等关键词,旨在深入推进国内学分银行的实践与落地。在终身教育、多元智能、以人为本等理论指导下[21],我国上海、江苏、广州、云南、陕西、浙江等地先后建立了地方级学分银行。对应的实践研究主要围绕建设主体、原则、意义、目标及其体系架构展开[22],概述地方学分银行的基本情况,深入剖析其现存问题,力求探寻国内学分银行建设的突破口。其中,作为国内第一家省级学分银行——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取得不俗的成绩,例如,制定了百余门课程的学分认定标准和非学历证书转换标准,基本建立了市民终身学习成果管理系统。[23]同时,研究发现,各地方学分银行的发展情况相差较大,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强有力的国家顶层设计的支持,在具体实践中仍需要打破诸多壁垒才能真正发挥学分银行的作用与价值。

领域五:学分银行与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构建。该主题包含了“开放教育”“高职教育”“立交桥”“学历教育”四个关键词,主要探究通过学分银行制度促进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构建。在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中,学习积累与互认、学习成果的认证即学分银行制度是实现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技术支撑和有效途径。[24]相关研究表明,要真正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需要建立国家层面上的资历框架[25];探索学分银行平台数据有效对接的模式[26];统一认证指标制度体系[27]等。然而搭建“立交桥”困难重重,有学者参考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提出我国可从建立开放教育“立交桥”入手积累经验[28],现阶段要真正实现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构建依旧任重而道远。

领域六:学分银行和MOOC的结合。该主题包含了“学分转换”“学习累积”“学分认证”“MOOC”等关键词,主要探索MOOC与学分银行的对接问题。学分银行提供的课程主要来自本校或合作院校,数量有限且选择度不高,并不能满足终身教育多样化的需求,近些年来兴起的MOOC给学分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29]关于两者的结合最为关键的是对接过程的设计,分析发现此类研究主要涉及学习者注册/开户、学分累积、学分转换与认证、课程质量保证、商业运作模式、学分授予主体等机制与流程。[29-31]此外,学者殷丙山等人对国内MOOC证书授予和学分认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经过学分认定的MOOC尚未占据主体地位,学分银行与MOOC的有效结合,仍需要探索更为合适的运营模式,确保两者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通过技术的运用,使得学分银行不断提升与发展是当前研究的关键突破点。

四、国内学分银行的未来展望

根据国内学分银行的高频关键词分析、共词网络分析以及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可得,造成国内学分银行发展存在阻力与冲突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内部的机制体制、研究进展等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外部技术条件的限制。如今,公民学习需求日益增长,学分银行的建设应紧跟时代变化与发展,因此本研究就国内学分银行未来发展进行了如下展望,供学界参考:

1.重视学分银行的实证研究

学分银行概念引入我国已十余年,现阶段学分银行的发展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用户和学习者对其是否满意等,这些问题都亟需科学合理的解释与回答。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仍以思辨研究为主,研究者基于个人认知与经验进行演绎推理;国内学分银行落地的实践研究存在缺乏相应的实证数据支撑的问题。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受到质疑,制约了学分银行的发展与创新。学分银行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未来研究需要通过观察、实验或调查,对用户信息或其他收集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事实为依据深入剖析探索学分银行的本质属性或发展规律。

2.发挥学分银行在各教育阶段的个性化服务

从高频关键词统计可得,学分银行在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领域的探索较为集中。然而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学习者的年龄、职业、知识背景、接受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家庭状况等各不相同,如何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资源,是终身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个性化学习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中新的研究课题。[32]学分银行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海量的用户信息档案,为终身教育实现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数据基础。未来学者可以从数据出发,进一步完善学习者信息,精确分析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状态、学习兴趣等,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推送服务,使学习过程更为科学合理,满足用户的学习需求。对于中高职教育,通过灵活的学分选择,提供更为轻松的实践环境,加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注重应用型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开放教育,提供给学习者更为开放的课程选择与学习平台,使其在学习生涯中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同时也通过学分认证制度保障课程质量和管理规范化,提升开放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对于社区教育,应着力为弱势群体提供获取高等教育学历和行业资格证书的机会,将教育公平落到实处;对于老年教育,主要通过学习成果认证提升老年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成就感,丰富老年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等。总之,要积极发挥学分银行的个性化服务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发展,加快学习型社会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3.加强学分银行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在对学分银行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中也已显示,学分银行和MOOC的结合已成为国内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但国内相关发展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缺乏可推广的成功案例。而在国外,自2013年Udacity发布的在线硕士学位项目On-line Master of Science in Computer Science(OM-SCS)起,edX、Coursera、FutureLearn等平台均相继与高校合作开展在线学位项目[33],极大推动了实践与研究的发展。学分银行的运行复杂而庞大,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大量消耗。国外成功的研究和实践已基本发现,MOOC、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学分银行的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34]学分银行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表现出诸多优势:微观层面,不仅能实现个人信息、学习成绩的查询,还能在综合分析个人学习工作的基础上,智能化地推送相关学习课程;中观层面,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不同地区、机构、职业的整体水平和需求,有利于促进行业需求和教育培训的信息互通,通过MOOC和学分银行的有机结合,使得学习者能获取更多的课程和更优质的服务支持;宏观层面,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可以进一步完善了终身教育档案库的建设,为政府或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可靠的教育需求分析与决策支持。未来如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学分银行建设与发展,是时代向研究者和建设者提出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学分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我国终身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国外终身教育立法对我国构建相关机制的启示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审稿进度表
学分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