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针灸组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2019-06-05 08:38张珂珂赵璐邵素菊
中医药信息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导针刺针灸

张珂珂,赵璐,邵素菊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c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的末梢神经并发症之一 ,也是引起糖尿病足和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临床上以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最常见,早期临床表现四肢远端的感觉异常、麻木、伴有刺痛、灼痛、触觉敏感性降低,运动及神经传导功能出现障碍,可出现局部肢体萎缩、坏死,严重者会发展到糖尿病足、下肢溃疡难愈合,是糖尿病患者非创伤性下肢截肢的重要因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目前临床针对DPN的治疗,西医无特殊治疗措施,一般采用神经营养因子、血管扩张剂和抗氧化剂等常规药物来对症治疗,虽能部分缓解临床症状,但临床疗效欠佳。近年来中医药的发展渗透到DPN的治疗过程中,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中医针灸疗法因具有整体性和特异性的双重特点,可对DPN致病因素在多层次、多靶点上发挥作用。“邵氏针灸组穴”是针灸大师邵经明教授融汇80余年临床经验,以大椎、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为主穴结合相关配穴治疗本病,其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接诊的90例DPN患者为观察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平均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5例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32~74(46.84±6.18)岁;糖尿病病程5~18(9.06±4.37)年,神经病变病程2~8(4.64±1.23)年。对照组45例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31~75(47.69±7.54)岁;糖尿病病程4.5~17(9.37±5.51)年,神经病变病程2~9(4.94±1.1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DPN西医诊断标准[2]:①明确的糖尿病病史;②患者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③临床症状和体征与DPN的表现一致;④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以下6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和神经传导速度)中任1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6项检查中任 2项异常,临床诊断为DPN。2)年龄在30~75岁之间;3)所有患者或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自愿参与本研究。

1.3 排除标准

1)患者有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和颈、腰椎退行性病变);2)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3)合并肝肾衰竭、 恶性肿瘤、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常规药物、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口服降血糖药物,对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的患者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ol/L,用餐2 h后血糖控制在<10.0 mmol/L。同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阿托伐他汀钙片。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口服甲钴胺片(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767),0.5 mg/片,1片/次,3次/日,口服。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研究组:在常规治疗上给予邵氏针灸组穴治疗。主穴位:大椎、气海、关元、三阴交和足三里。配穴:上肢取曲池、合谷和内关等;下肢取涌泉、阳陵泉、太溪等;背部取肝俞、脾俞、肾俞。每日针刺治疗1次,每次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行针时采用捻转法和提插法相结合手法。根据针刺部位,上下提插幅度为0.3~0.5寸,向前向后捻转角度在360°以内。对敏感者上述动作操作3次,一般患者操作5~6次。在得气基础上采用平补平泻法,让针刺部位出现酸麻重胀感为止。起针后于大椎拔一火罐,留罐10 min。疗程:连针6次,每天1次,休息1天。4周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 (FBG)、餐后2 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情况;2)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和体征,比较两组临床疗效;3)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采用肌电图分析仪(ZRM11-ZET)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的测定;4)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为肝、肾功能异常情况。

1.6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相关文献制定[3-4]。显效:患者肢端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消失,腱反射、 针刺痛觉、 震动觉或压力觉等检查基本恢复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提高>5 m/s;有效:患者肢端麻木、疼痛、感觉障碍等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腱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或压力觉等检查仍存在异常,但较治疗前有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提高3~5 m/s;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提高<3 m/s,甚至病情有所加重。临床总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之和。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42/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1%(32/45)。两组疗效经卡方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CV与SCV传导速度均有改善(P<0.05),但研究组的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CV、SCV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血糖和血脂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 (FBG)、餐后2 h血糖(2 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比较见表3。组内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

表3 两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情况对比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4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肝、肾功能改变及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日趋上升,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病率也在提升,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最为多见。DPN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高血糖状态、代谢障碍、血管神经障碍和脂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异常有关。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及糖代谢紊乱可造成多元醇通路的亢进,神经内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内基底膜增厚,动脉壁中层钙化,管壁弹性降低,管腔狭窄阻塞等微血管功能发生改变,使周围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和营养障碍,造成神经元能量供给不足及神经膜细胞破坏,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导致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和轴索再生能力受损,最终引起神经病变[5-6]。

DPN在中医学中没有专门的病名, 但根据其临床特征, 属于“消渴”“痹证”“瘘证”等证范畴,病机为气阴亏耗,浊邪阻滞,筋脉失养,瘀血阻滞、络脉不通,与脾、肝、肾三脏密切相关,气阴两虚为其本,痰湿瘀寒阻络为其标。治疗上应行气活血、温经通脉、散瘀止痛、益气养阴,注重调节肝、脾、肾功能[7-9]。近年来针灸作为营卫气血、 温通经脉、扶正祛邪、濡养脏腑的重要方法,以其整体性和特异性的特点,对DPN致病的诸多因素,从多靶点、多环节和多层次上发挥整合调节作用,对DPN的治疗上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10]。现代医学研究表明[11],针灸治疗可有效地促进受损脊髓运动神经元树突形态的恢复,使神经元树突伸展范围恢复接近正常状态,神经元树突的长度、数量与直径得到良好的恢复,通过松解、刺激周围神经,改善周围神经的生理功能而达到目的。本研究采用邵氏针灸组穴治疗DPN,以大椎、气海、关元、三阴交和足三里为主穴。大椎属督脉经穴,为诸阳之会,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可宣阳解表、祛风散寒、理气降逆,调节全身气血。临床研究表明[12],针灸大椎穴并配合局部取穴,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减轻肢端疼痛的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可健脾益气、调和气血、舒筋活络、助运化,又能助消痰祛瘀,脏腑气血通畅,宗筋得养。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脾肾及肝经之气,既可健脾润肺补肾、活血化瘀,疏通下肢内侧经络,又生津养阴,有效促进气血畅通,为标本兼治之穴。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补肾培元、健脾补虚、养肝疏泄,为益气保健之要穴。东垣针法曰:“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穴”。气海为任脉穴,可培补元气,补益回阳,使正气充足,进而促进瘀血消散。针刺曲池、合谷、内关,可激发阳明经气、益气通络和活血化瘀。针刺阳陵泉、涌泉、太溪,可补肝肾强筋骨、舒筋活络、濡养筋脉。在选取主穴的基础上,依五脏六腑之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特点,联合肝俞、脾俞、肾俞等背腧穴,可调节脏腑、疏肝理气、健脾益气、固本培元。现代医学和针灸学的相关研究证明[13],背腧穴与相应脏腑之间气血贯注、内外相应,其分布规律和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基本吻合,通过针刺背腧穴能引发神经纤维轴突反射、节段反射而作用到植物神经中枢,再经过高级神经中枢的整合及调整,从而达到调节脏腑虚实功能、恢复生理平衡的目的。甲钴胺片是临床上最常应用的神经营养药物,是维生素 B12代谢后的活性产物,可促进蛋白质、脂肪和核酸等物质的代谢,刺激轴突再生及髓鞘的形成,从而加速神经功能的修复,进而改善DPN症状[14], 因此确定甲钴胺片为对照组治疗药物。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均有改善,但研究组的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和血糖水平均有改善(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方面,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肝肾功能改变及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结果表明,邵氏针灸组穴可改善神经传导功能,缓解DPN患者的临床症状,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采用邵氏针灸组穴治疗DPN针对性强、效果显著,安全可靠、费用低廉,易被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传导针刺针灸
清明的雨
《思考心电图之178》答案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骨传导自行车头盔
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