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法”在语文中考复习中的有效运用

2019-06-06 06:05李金奋
课外语文·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考复习有效运用语文

李金奋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其知识量大且细碎,不利于学生记忆,复习起来较有难度。尤其是在基础知识上,语文基础知识中需要记忆的内容有很多,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单靠死记硬背来进行记忆,不但会白白浪费复习时间,而且记忆效果也不好。而“比较分析法”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材料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进行比较,归纳辨析它们的异同,进而得出新的信息供学生参考品评。这种思维自觉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敏度,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总结。下面就一起来讨论一下“比较分析法”在语文中考复习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比较分析法;语文;中考复习;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学生中考压力较大,加上学生对语文的重视度并不是特别高,使得大部分学生等到临近中考时才会去复习,有时候甚至不知从哪开始复习。这时候再加上语文学科特点,并不利于学生记忆。这只是语文基础知识方面,语文的其他部分如古文、阅读、作文方面都是这样,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的复习将成为学生头痛的一部分。而比较分析法,能让学生对大脑中获取的大量的、杂乱的信息加以综合分析并进行归纳概括,重新组合形成系统性的、有逻辑性的信息群。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记忆,而且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知识的整理吸收都有很大的益处,同时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整理归纳能力、鉴别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那么,在语文中考复习中该如何有效运用“比较分析法”?

一、比较分析法来进行阅读

(一)替换字词——使之准确精妙

字是语文文章的最小单位,遣词精当使得文章精妙绝伦。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找字眼,通过替换,比较分析得出作者的意图,体悟出这些字的丰富内涵。如在《大江保卫战中》,其中有一段话如下:“‘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拨,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撕)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扎)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搬)起地上的麻包,又爬(走)上了大堤。”这段话中的“扯”“捆” “扛”“爬”都是动作词,如果不加以强调,学生根本不会感到这几个词的妙处所在。“扯”“捆”“扛”“爬”是四个动作词,如果只按表面意思去理解,这四个字根本没有什么很深的意蕴,但如果将这四个字用同义字代替,比较分析就能让学生发现字的妙处。如用“撕”来替换“扯”,两者都表示用手将东西与附着物分离,然而,“撕”却表达不出“扯”的动作力度、动作速度,且“扯”是毫不犹豫的,故而“扯”比“撕”更能表现出当时大地崩塌、人民受苦的情境。通过两个字的比较分析,学生就能体悟到字的准确精妙了。

(二)增加句子——表露语言特色

文句的比较分析,让学生体悟其中的真切感受和情感经历。教师可以通过增句的方式来与原文作比较,分析两者效果的不同,进而凸显出原文的语言特色。如在《船长》一文中,大部分都是简短的对话,如“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被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机器怎样?”“停了。”等短句,句子简单易理解,教师可以将其与增加了提示语和描写手法的文句进行比较,如“洛克机械师在哪儿?”黑暗中船长威严的声音响起。“船长叫我吗?”洛克机械师大声问道。“炉子怎么样了?”船长问。“被海水淹了。”洛克机械师回答道。“火呢?”船长又问。“灭了。”洛克机械师说。“机器怎样?”船长紧接着问,因为他知道,火一灭,机器就无法运行了。“停了。”洛克机械师擦擦头上的汗回答道。通过比较,学生会感受到短句的紧张、急促,更加符合文章的氛围,更能突出人物的品质。

(三)文体比较——特点更突出

初中语文阅读涉及三种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三种文体的特点不同,文章的切入点、信息筛选方式、语言特色、文章中心也不同。很多学生分不清这三种文体,故而理解文章时,以一种切入点来分析三种文体,这也导致了学生理解文章错误,答题不恰当。教师可以分析归纳三种文体相同方面的不同之处,如中心思想方面,记叙文主要是为表达人物情感、论述社会道理、凸显人物形象等;说明文主要是介绍事物、表达事理的;议论文主要是表达作者观点的,学生知道这三种文体的侧重点不一样,在理解文章时切入点不一样,才能正确理解文章。

二、比较分析法来理解古诗

诗文的比较分析是最常见的。教师可以找一些与课文古诗中联系紧密的诗句,来凸显本诗的意境。有时候诗句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候诗句雷同却意味不同、气势不同。如在学习《七律·长征》时,将其与张爱萍将军写的《七律·长征过草地》作比较,将毛主席诗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与张爱萍将军写的《七律·长征过草地》中的“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作比较,学生就会发现两者在选择材料上、诗句的意蕴等都不相同。从选择材料上看,前者的视野更宽大,胸怀更宽广;从意蕴上看,前者更加注重内心的感受,后者更在乎自身的体验。两者诗句的比较分析,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毛主席诗歌中的宏伟气势,有助于学生理解这首诗。

三、比较分析法来总结文言文

文言文无论是在字词理解,还是在句读、语法上,都与现代文有所不同。有些学生因为没有找到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故而在文言文上绞尽脑汁却收获颇浅。文言文是最需要運用比较分析法来进行学习的。初中文言文中实词120—180个不等,虚词11个,每一个词都有几种不同的意思,教师要用比较分析法,将同一个意思不同词、同一词不同译的实词、虚词总结归纳出来供学生学习,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如“故”字,有“原因”意——“妻跪问其故”;有“所以”意——“故逐之”;有“原来”意——“两狼之并驱如故”;有“故意”意——“桓侯故使人问之”;有“旧的”意——“温故而知新”等,教师通过比较分析,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且还能举一反三,更有利于理解文言文大意。

四、比较分析法来分析作文

比较分析法应用于作文,主要是分享优秀作文并作品评,让学生与自己的作文作比较,分析出自己的失分点,借鉴优秀作文的得分点,以此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可以进行同一类型作文的比较分析,分析这一类型大多如何构思,从中提炼写作技法,并扩充素材,以此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可以是同一学生不同时期的作文,通过比较分析,找出文章的进步点,同时分析文章的瑕疵,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比较分析法在语文中考复习中的运用是不一样的,在语文阅读中,比较分析法主要是用来理解文章、分析用法的;在古诗中,比较分析法是为了归纳同类型诗歌、同用法诗歌,便于学生理解背诵的;在文言文中,比较分析法主要是用来归纳多义词、同义词、古今异义词、同种语法句等,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文言文的;在作文中,比较分析法是用来让学生“取长补短”,提升自身作文水平的。教师要运用比较分析法来进行语文中考复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系统框架,便于学生在中考时能随时调配出自己需要的知识点,防止记忆混乱,知识点混乱,造成学生做卷速度慢、思维慢,进而影响中考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爱平.分析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12).

[2] 宋银霞.比较分析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功能[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4).

[3] 许相全.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J].新乡学院学报,2015(4).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中考复习有效运用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探究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
中考数学复习有效性之我见
语文中考复习的有效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