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舞龙运动传承的思考

2019-06-11 06:30周加兵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思考

周加兵

摘  要:舞龙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精神内核,代表着华夏文明的核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舞龙运动的发展与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初衷正在渐渐偏离,偏离深层缘由,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模式,弱化了龙文化的传承,舞龙运动应置身于龙文化这个大背景下,深入地挖掘龙文化,让龙文化指引舞龙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龙运动  传承  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1(b)-0183-03

Abstract: The dragon has a rich culture and profound spiritual core, representing the core and the qualit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dragon is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ese nation .The development competitive dragon dancing and Protection of dragon Danc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gradually deviated from the original intention, departing from a deep reason to athletics into the center, weaken the dragon cultural heritage,Competitive dragon dance movement should be placed in the dragon cultural background, in-depth digging dragon culture, let dragon cultural guid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dragon dance movement.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mpetitive Dragon Dance Movement; Inheritance; Thinking

舞龙,也称“龙舞”,民间又叫“耍龙、舞龙灯”或耍龙灯”,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以龙文化为土壤孕育出的舞龙运动,在民族传统体育中有活化石之称。龙是炎黄子孙始祖的图腾,华夏儿女也被称为“龙的传人”,它的形成可以说高度概括了华夏文明形成、融合的历史,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血肉联系的整体性及凝聚力。竞技舞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从1995年2月,经国家体委批准把我国特有的民族民间的舞龙运动列入全国正式的竞技比赛(第四类)项目,并成立了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制定了相应的协会制度、竞赛规则及裁判法,舞龙运动由民间不同地方不同特点不同方式的传统文体活动,逐步走向统一化、规范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道,2017年正式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不仅如此,舞龙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走入大学课堂里。“龙狮分会自2003年12月在中南大学成立,由中南大学倡导先行的“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推广计划”加盟大学达120所,其中“211”“985”国家重点建设高校38所”[1]。竞技舞龙运动到现在已经经历近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竞技舞龙运动都形成了哪些趋势?自身有没有遇到发展问题?舞龙运动成为大学课程内容,是否有利于舞龙运动的长盛不衰,是否有利于舞龍运动的保护和传承?

1  传统舞龙运动传递的文化信息

1.1 龙文化的原始表达

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精神内核,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龙”是我国传说中的神物,力大无穷,无所不能,传说入水时能兴风作浪,入云时能腾云驾雾,平和时,消灾送福,旺丁兴族;发怒时,地动山摇,摧毁一切。“龙”在传说中总的来说,一是,龙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神的化身;二是,“龙”尊为四灵之首,吉祥、长寿的象征;三是,送雨丰谷,旺丁兴族,消灾保佑,除恶辟邪的祝福。因此可以说,是将人们所有的美好愿望和祝福集于一身,是理想事物的化身。

“龙”究竟是什么呢?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曾作过种种的考证及推测,大体分为几种:一,龙与蛇图腾有关,在先秦的古籍中常见到龙蛇并举的事例,在《周易.系辞下》中有:“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左转.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荷花龙、烟花龙、稻草龙等传递的文化信息:神灵、图腾的人性化,神人共娱,神人合一。

1.2 传统文化中的龙精神

龙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代表着华夏文明的核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龙马精神,古代“五尺为马,七尺为龙”,体现了龙的天赋拥有,马以“奔腾不息”著称,因此龙马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生命价值观,天赋加努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3 传统文化中的龙故事

融入传统文化的龙,通常经过故事显现于文化典籍中。《易经》中用“潜龙勿用”“见龙在田”“亢龙有悔”“飞龙在天”“龙战于野”来形容人的一生的社会动态,用卦爻形式指导人们认识动态社会中的个体处境。

2  当代竞技舞龙运动在我国开展的趋势

2.1 逐步被大中专院校垄断

从中国龙狮运动官方网站上查阅参赛队伍,参赛队伍逐步被大中专院校垄断,来至民间的基层舞龙队伍越来越被被竞技的大门所淘汰,能参加国际级国家级高规格比赛的机会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一是舞龙运动的竞技性越来越强,身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亚洲舞龙第一套规定套路到亚洲舞龙第二套路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加,可见一斑,一般基层人员不能适应要求;而大中专院校有这方面先天条件的优势,运动员都是年轻力强小伙子,甚至很多都有从事武术的根底。二是队伍的人员组织和新老交替问题,舞龙是个集体项目,9把一珠,在学习和联系过程中少一个角色就不行。一般基层人员不但人员不易组织,而且还经常面临人员的流动和新老交替问题;而大中专院校这方面恰恰是优势,人员充足学习时间场地都易解决,学生一般几年一届,新老交替容易。三是经费问题,一般基层人员龙具和训练的经费都不好解决;而大中专院校有政府和学校行政支持,解决较容易。四是舞龙运动发展更新快。一般基层人员信息闭塞不易了解最新动向,教练员和运动员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也慢;而大中专院校消息灵通,教练员运动员文化素质高,学习能力接受能力都非常强。综其所述大中专院校成了舞龙运动传承的“舒适地”,参加比赛的队伍逐步被大中专院校垄断这也是趋势所在。

2.2 比赛队伍之间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小

舞龙运动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大多数的舞龙队发展都较好,水平也较高,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纵观近几年的国际级国家级的舞龙比赛[2],比赛所有舞龙参赛队伍都能达到自选套路规则要求的二十个难度,都能完成规定套路,他们的差别也就是一些细小的方面的表现,如龙体的保持、动作的整齐划一、艺术表现、套路编排、音乐的选用与配合等方面。特别是参加高规格的比赛队伍之间的实力差别呈现出越来越小的趋势。

2.3 越来越走向专业化职业化青年化

参赛运动员大部都是青年人,也可以说都是职业性质青年人组成的队伍。纵观近几年的国际级国家级的舞龙比赛[2],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特征。究其原因:一是舞龙运动竞赛规则的引导,不经过专业性的系统的刻苦的训练达不到比赛要求。二是舞龙竞技化规范化高强度的要求,不是专业队伍,最基本的舞龙规定套路这个门槛就过不了,何谈去参加比赛。三是人员的组织和业余时间的制约,一般人员难组织一条龙的队伍和难有长的业余时间训练。

2.4 创新的难度技术动作越来越少

比赛中出现的难度动作,基本上都是舞龙竞赛规则上的五大类26种中的难度动作,[3]或是一些近几年出现的大家熟悉的五大类26种中难度动作的变异。纵观近几年的比赛录像,也可以发现这一特征,舞龙自选套路的比赛难度动作基本上大家差别不多也不大。究其原因:一是舞龙运动发展到一定水平,创新确实有些难度;二是规则对创新难度的申报和认定存在一定的门槛;三是在比赛中使用自己创新的难度动作,裁判的欣赏水准不同,存在一定的风险。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舞龙文化之传承竞技之发展的困惑

3.1 竞技舞龙强势发展使得龙文化发展慢慢出现“瓶颈”

竞技舞龙运动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家政府大力扶持,大中专院校强力参与,企事业单位鼎力相助,现在可谓是如火如荼前景一片美好。“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一分为二的,对一种民间民俗活动,作规范化的整理,使之吻合竞技项目的运作要求,是要付出成本与代价的。[4]”正是竞技舞龙这种强势发展,使得竞技舞龙成为龙文化的主要符号和强势主体,这对我国民族性的区域性的多样性的龙文化是一种挤占与压迫。民间舞龙运动其中包含民族精神、龙的制作工艺、宗教崇拜、图腾、情感、审美、伦理等,竞技舞龙只是民间舞龙的冰山一角。随着舞龙运动由民间舞龙活动转变为竞技化模式,技术水平的提高、难度的增加、竞争的激烈,势必会增加消费者和拥护者,然而人们观看比赛时,大多关注是比赛的结果和竞技的激烈与精彩,失去了舞龙运动中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发扬,取而代之的是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经过若干年发展以后,人们在观看竞技舞龙与民间舞龙运动时,不可避免地进行比较,竞技舞龙运动的高观赏性更加深入人心,民间舞龙项目发展步履艰难,其中蘊含地龙文化将不可避免地丢失,造成龙文化发展出现‘瓶颈”[5]。龙的文化发展不能单单的归结于竞技舞龙运动中,应把竞技舞龙运动置身于龙文化这个大背景下来发展。深入的挖掘龙文化,让龙文化指引竞技舞龙的可持续发展,反过来让竞技舞龙引领龙文化的发展,这才是我们大力开展舞龙运动的初衷和意义。

3.2 现代的竞赛规则和项目的设置制约了舞龙运动的发展和推广

现有的舞龙运动竞赛规则对比赛龙具都有硬性的指标,第一,这势必会制约龙的多样性,影响到龙的和而不同之精神。“竞技舞龙运动离不开龙文化的支撑,一旦没有文化价值,或没有挖掘出自身文化价值,这个运动就彻底失去了根基”[6]。我们能不能在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影响比赛的竞技性公平性的原则,又能兼顾到不同地方不同龙的文化之表现呢?找到这个平衡点,必定有利于舞龙运动的发展。第二,不利于舞龙运动的推广和大众参与性,如龙头的重量舞龙运动竞赛规则要求不低于2.5kg,女子和儿童很难舞动起来。根据最新舞龙运动竞赛规则,按性别分为男子组、女子组,按年龄分成年组、少年组、儿童组,但有这些分组,没有相应龙具标准,都按统一的龙具要求,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利于舞龙运动在不同人群中开展的。

现有舞龙运动项目的设置了限制了大众的参与性,让舞龙运动成了一部分人的精英运动。无论是自选套路的难度个数要求,还是规定套路的设置,没有很强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根本都无法完成比赛。根据最新舞龙运动竞赛规则,按性别分为男子组、女子组,按年龄分成年组、少年组、儿童组,但有这些分组,没有相应比赛项目的设置,自选套路的难度个数和7~10min的时间要求和规定套路要求都没有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舞龙运动的推广。

3.3 大中专院校舞龙运动课程设置存在重技术动作轻龙文化内涵的现象

就目前来看,大中专院校成为竞技舞龙运动的强力推崇者和参与者,很多高校都开展竞技舞龙项目,随着学校的教育课程改革,很多學校都把舞龙运动作为一门特色课程与校本课程。但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回过头看看,我们的课程都主要设置了那些内容和目标?目前舞龙课程的设置主要由担任舞龙课程的老师来安排和设计,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大纲,由于大中专院校开展舞龙运动课程追随的是竞技运动轨道,即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从舞龙动作技能掌握出发,目标是提高竞技水平,依靠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来评价,这势必会影响龙文化内涵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发扬。现在竞技舞龙正在向世界推广,是机遇也是挑战。以我国武术为例,武术一直以来被视为我国的国粹,竞技性和观赏性都很强,但最终却在世界上没有大的作为,究其原因是难以展现自身蕴涵的文化。像韩国的跆拳道,无论竞技技术如何变化,但蕴含本国的文化从未动摇,这也是能成为奥运项目的成功之所在。舞龙运动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想有大的发展和作为,龙文化的价值一定不能淡薄和丢弃,这是舞龙运动发展的基石。大学应成为继承和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交流窗口和阵地,而在大中专院校开展舞龙运动课程,我们是不是应多考虑龙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播和交流呢?

4  结语

舞龙运动通过近二十年的竞技化道路的发展,形成了以大专专院校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为依托,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为平台,竞技化为道路,龙文化内涵为品牌的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舞龙运动竞技化发展为道路体育特征的模式中,我们或多或少的偏离了对龙文化精神内涵发展的重视和初衷,舞龙运动和龙文化精神内涵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谁都不能偏废。舞龙运动现有的竞赛规则和项目的设置,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舞龙运动的大众参与性和自身的发展。一个竞技项目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尤其是民族性传统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更离不开人民群众这块土壤,舞龙运动的竞赛规则和项目的设置,在考虑到本项目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同时,也一定要考虑到本项目在不同人群和地方的推广性。舞龙运动走进大中专院校的课程,这对舞龙运动的传播和推广本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但把握不好方向和度,就会成为一把悬在舞龙运动上空的“双刃剑”,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崔建彪.优秀舞狮运动员表现力的结构及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网.协会公告[Z].

[3] 国际龙狮总会.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4] 骆春燕,孟召峰,王章明.论竞技舞龙与民俗舞龙的辩证关系[J].体育与科学,2009(1):41-44.

[5] 刘晓,花蕊,王涛.龙文化与舞龙运动的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5):125-128.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思考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