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家校共同体,开创立德树人新局面

2019-06-11 11:15赵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3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

赵华

[摘要]教育是立国强国之本,民族兴旺发达之根。“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关系着个人成长、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为了更好地完成育人的根本任务,大学阶段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三公里,更应该注重德育,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面对高职院校德育内容空泛、形式单一、缺乏职业特色、忽视家庭力量的现状,如何发动家庭优势资源形成合力,构建家校德育共同体,探索新型德育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德育共育;立德树人;家校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186-02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正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重视教育事业并努力践行的结果。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新目标。任何时候,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都离不开人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战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强国战略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世界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出的政治选择和战略选择。

教育是立国强国之本,民族兴旺发达之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的是有本领,更要有理想和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个真正的人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育人为本,德育先行。有德育的教育才更有质量,有德育的民族才更有希望。“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关系着个人成长、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阶段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加强德育,培养合格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天然使命。“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在立德树人的视野下,在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构建家校共同体,家校共育,突出德育,形成合力,探索新时代下大学生德育的新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所受教育主要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从纵向时间轴来看,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是学校教育,最后是社会教育。但就横向关系链来讲,三者又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如何在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一高等教育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强强联合,在大学生走入社会之前站好德育的最后一班岗,探索新时代下构建家校合作新模式--共同体来开展德育势在必行。

在当今社会,家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世界教育研究的一项主体。很多国家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与相对成功的实践。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的一致性”。这是最早对家校合作理念的论述。家校共同体其实是我们致力于研究家校合作的一种实践探索。它是在特定时期家长和学校基于學生成长成才这一共同利益组成的团体。

家校合作德育共育发展的新形式一家校共同体,从国内外学者对这个概念的界定阐释,结合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理论赋予其时代内涵和发展模式。百年之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学校和家庭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人生教育最重要的两个阶段。“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为本、德育先行。为了更好地完成育人的根本任务,大学阶段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三公里”,更应该注重德育,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面对高职院校德育内容空泛、形式单一、缺乏职业特色及忽视家庭力量的现状,如何发动家庭优势资源形成合力,构建家校公共体,探索有效德育模式,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人才站好最后三公里。

“共同体”一词最初来源于德国学者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中的“共同生活”。当下意义的共同体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组成社会群体,其中成员“在同一种社会关系中形成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以某种群体的活动显示其存在”。即一个群体相处中价值观一致,地位平等,彼此合作,相互支持协同达成一些目标时,构成共同体。近些年,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引起来我国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家校合作的实践角度来看,我国家校合作的实践层次低、形式单一,家庭与学校还未完全适应共同参与学生德育的需求,家长与学校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因此,家校合作在实践层面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理念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个体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里的求学阶段,全员参与教育,全程和全方位开展教育已成为趋势,人人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在这种情况下,家校共同体必然成为家校合作更深层次的产物。魏同玉、李祥文在《家校共同体的内涵、特征及建设》一文中指出“家校共同体是一种由家庭和学校组成的,以平等参与、责任共担、异质互补、同质共进、成果共享为原则,以协作对话为主要方式,旨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的规范团体”。作者从家校合作的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出发,明确构建家庭和学校在共同体中的地位、职责与合作方式,并提出树立共同愿景、确立运行程序和建立对话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家校共同体的建设策略。杨翠霞在《教师引领下的家校合作共同体探索》一文中,分析了现实中家校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重视知识教育,轻视素质教育;合作内容缺乏深度和创新性;家长和学校双方职责不明确,作者主张建立以教师正确引导型的学习共同体,充分调动家庭积极参与性与学生学习主动性。李大庆在《家校共同体: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一文中,明确指出家校共同体是家校合作育人的重要方式,是对传统育人方式的一种突破,当前情况下,加强家校共同体建设仍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促成同心而动;完善团体结构,促使同域释能;优化沟通机制,促进同台共为;培育默认规则,力争同轨发力;健全支撑机制,提供各项保障。谭克在《家校共同体,“共同什么”》中从共同体定义中给出理解:共同决策,共同克难,共同分享。彭素正在《搭建好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一文中指出“和谐的家校关系,能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新时代立德树人就是要改变单一的学校为主的教育路径,引入家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资源,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构建家校共同体有效模式。家校共同体是家庭和学校双方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平等的地位通过有效沟通来共同参与学生教育,并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健全制度。张剑在《立德树人时代蕴涵主要途径重要方法》一书中指出:“立德树人是把握好教育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应是封闭的空洞的,应融入专业学科建设中,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更新观念,注重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大力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把家庭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让家长当好女的第一任教师”。

家校共同体基于终身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的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中提炼出来的。家校共同体是在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资源优势,形成知行合力,构建家校共同体,探索德育共育模式,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同体微观层面上的体现。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家校合作,一些学校也开始探索家校共同体的构建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家校合作中还是存在重智力轻品德、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小学轻大学重学校轻家庭等现象。本文从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原理,剖析当今高职院校德育的现状,探索增强高职德育实效性的途径,开创新时代立德树人新局面。王学俭、马忠在《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研究》一书中指出:“网络时环境下信息的开放性、虚拟性、共享性、交互性的特征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式德育。”因此,探索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新模式,构建高职院校家校德育共同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德育,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在传统教育中,孩子一进入高校,家长就完全放手,一方面考慮到地域的原因,即使有教育意识,也鞭长莫及,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另一方面考虑到孩子已经成人,完全可以自我教育,不需要家庭教育。这样结果就是,在孩子“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缺失,使学校教育孤掌难鸣。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育人为本,德育先行。大学阶段是青年树立科学“三观”的关键时期,如何充分发挥全员的力量,对青年成长成才形成全程和全方位的德育,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

新时代下,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家长缺位的现实情况,利用重大传统节日和现代网络技术,从家庭和学校两方积极探索构建家校共同体的有效模式,打破传统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支持度和参与度,努力践行家校合作新理念,开拓共育新局面,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张剑.立德树人:时代蕴涵主要途径重要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王学俭,马忠.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邵发军.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5]马忠虎.家校合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6]魏同玉,李祥文.家校共同体的内涵、特征及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7(7).

[7]李大庆.家校共同体: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理论前沿,2016(12).

[8]杨翠霞.教师引领下的家校合作共同体探索[J].新乡学院学报,2014(7).

[9]贾智.当前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开展大学生“家长会”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
坚持“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分析
“互联网+”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探析
高校体育与立德树人研究
钢琴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立德树人
夯实基本功,做立德树人的中职班主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求新求实求突破 考师考生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