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9-06-18 01:09古翠凤梁韦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教育

古翠凤,梁韦娟

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和措施进行了阐述,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应用型高校作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载体,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

(一)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创业基地建设。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日益加大,高校开始积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以通识选修课为主,专业创新课程为辅。

(二)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及论坛

讲座耗时短,费用低。创新创业讲座的主讲人是创业成功者或学校校友,讲座内容主要为创业成功经验、最新创业动态、行业企业研究方向等。创新创业论坛分为实体论坛和网络论坛。实体论坛对时间、地点、参会人员等有明确限制,虽然学生能够通过论坛与创新创业人士进行实时互动,但由于参会人数众多,参会教师无法顾及每位参会学生。网络论坛参与人群广,言论自由,更易碰撞出思维火花。讲座与论坛弥补了创新创业课程形式单一的不足,能够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

(三)设置创新创业项目

创新创业项目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较为广泛的一种形式。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发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2]目前,我国形成了国家级、区级、校级3种梯度的创新创业项目,为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想法提供了平台。

(四)创新创业社团

社团是大学生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众性团体,其主要功能是自我服务,在学校就业工作与学生中搭建桥梁,通过活动的开展,提供就业信息和培训,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等[3]。然而,我国高校很少注意到社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且社团发展易受到学校创业氛围的影响。

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且无专业特色

为响应国家号召,应用型高校下设创业概论、创业政策法规等课程,主要介绍我国创业政策、趋势等,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实践机会较少。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注重“应用”二字,既强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又强调实践经验。课程设置以理论知识为主,导致无法判断学生能力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除此之外,应用型高校与普通高校面临同样的问题——课程与专业脱节。目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与学生专业脱节,学生虽然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但在创业中无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创业想法相结合。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更注重讲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忽视了深入课程设置,使课程与学生专业脱节,导致学生创新创业想法无从落实。

2.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定位为普及创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课程以理论课程为主,创新创业项目为辅,讲座和论坛弥补经验空缺。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不少高校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归为课程实践内容,导致学生缺乏动手机会。

3.教学方式单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多为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且教师不足时学校还会调动辅导员来协助创新创业课程的正常授课,这样的教师队伍易产生教师经验不足、理论知识不扎实的现象。教师多采取讲授法教学,但单一的理论讲授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二)教师队伍

1.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足

目前,高校普遍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当作创新创业课程,抑或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创新创业课程成为少数人的课程,无法真正普及,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数量不足。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大多来自经济学院或创业学院,为缓解教师的授课压力,学校还会安排辅导员给学生上课,创新创业教师跨学院兼职现象普遍存在。

2.创新创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应用型高校教师大多来自应届毕业生,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且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中以学生辅导员居多[4]。加之,高校职称评定大多关注教师的学历、教学业绩、研究项目、专业理论等,导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过度关注科研项目、论文发表,鲜少接触创新创业项目。除此之外,虽然随着教育观念的发展,不少高校逐渐允许教师兼职副业,但教师大多选择外校兼课,选择创业的较少,导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三)学生群体

1.真正落实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少

2017年全球化智库发布的《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中显示,国内100所高校中超过60.00%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有兴趣,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非常高。2012—201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及自创创业率见表1。2012—2016年大学生创业率虽然不断增长,但创业人数仅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00%左右,可见,虽然我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愿望高,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少。

表1 2012—201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及自创创业率

2.学生创新创业心理不成熟

应用型高校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他们享受着万千宠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创新创业心理。他们在项目选择上,易盲目跟风,不结合自身情况,不规划发展远景;在创新创业心理上,团体合作意识较差,遇到困难易放弃,习惯从别人身上寻找原因。

(四)相关配套设施

1.缺乏相关学分政策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学分多归为选修课学分,未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学分体系。创新创业课程属于通识素质课程,学生可通过选修其他课程来修满学分。另外,创新创业项目耗时长,当课程与项目运行冲突时,学分与项目的抉择成为制约学生创新创业的因素之一。

2.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中心使用率不高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各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5]虽然大部分应用型高校都有自己的实践基地和创业中心,但没有专任的创新创业教师,导致实践基地和创业中心使用率不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的措施

(一)政府层面

1.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

美国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发达的国家之一,建立了8种创业教育计划,分别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学术团体、非盈利组织和其他私人机构一同推进。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归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管理,仅依靠国家和学校积极推进,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应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由教育部人员领导,行业企业人员、创业成功者、高等教育司代表共同组成,对全国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综合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具有以下职能。

(1)制订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标准与相关课程内容。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提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制订“创业基础”教学大纲。但大纲中提及的创新创业教育标准并不全面,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基本描述,实践课程、操作课时等都未做明确规定。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应细化创新创业教育标准。首先,规定创新创业课时、课程设置(理论课、见习课、实践课)、学分设置、考核标准等。其次,规范创新创业师资招聘流程,具体包括招聘条件、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比例等。再次,收集创新创业经典案例。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教师参观行业企业,与创业成功者进行交流,让创业成功者为教师分析创业政策。

(2)完善相关教师制度。首先,完善创新创业教师准入制度。在招聘专任创新创业教师时,明确教师学历及实践经验的要求;规范准入考核方式及周期,细化笔试和面试的比例,严格把关教师来源。其次,教师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不够完善,应根据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情况,联合教育部、创新创业协会以及应用型高校定期对创新创业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丰富其教学技能。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国家应合理运用“有形的手”,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对参与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对参与协会给予经济拨款,利用国家新闻媒体资源对相关比赛、政策进行报道。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明确主体责任,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正常运行。

3.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支持

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日益加大,财政部加大了创业科研经费的投入。2013—2016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情况见表2。由表2中可知,虽然我国研究与试验经费投入总额不断增加,但高校经费投入始终维持在7.00%左右,占比非常小。因此,国家应增加高校研究经费投入,必要时可以增设大学生创业经费支持,将大学生创业经费单独作为教育经费投入的一个分支。

(二)学校层面

1.设立从上至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

应用型高校应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教职人员,负责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制订符合学校发展特色的创业案例分析。另外,各学院(系部)也需要设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学院之间的沟通,实现上级与下级、平级与平级之间的互动,及时交流更新教育内容及创新创业动态。

表2 2013—2016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

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首先,实行弹性学分制度。应用型高校应积极贯彻国家政策方针,单独划分创新创业学分,将学生参加相关创新创业活动、发表文章、获取专利等按照级别折算成学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鼓励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5]。随后,广西、黑龙江、福建等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休学创业保留学籍的具体年限,一般为2~8年。因此,应用型高校应贯彻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落实弹性学分制度,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学籍保障。

其次,完善相关教师职称评定制度。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学历、研究项目、专业理论知识等,忽视了对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为保证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将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纳入教师职称评定中。

最后,建立创新创业资源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应用型高校可利用互联网建立创新创业资源库。资源库分为创新创业学习和创新项目2个板块。在学习版块建立网络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平台,设置课程资源、课程资料、互动专区,学生利用闲散的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交流;在创新项目板块下设置国家、地区、学校级别的创新创业比赛,并链接报名网址,为学生提供便捷服务。

3.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企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非同一般,除了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外,还可以给予经费支持、教师实践机会等。因此,应用型高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企业可派遣经验丰富的员工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在担任学生课程教师、创业导师的同时,给教师进行创新能力和创业知识的培训,进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4.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首先,搭建创新创业选修课与必修课并行的课程结构。必修课是全校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以及国家的创业政策;在选修课中加入专业课程,以供有创新能力、创业想法的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其次,完善课程设置。建立理论课、见习课、实践课并行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增加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保障。

最后,增加实训基地经费投入。学生可到实训基地实践,基地教师可以是企业员工、学校教师或者创业成功者,以保证实践活动有序进行。

(三)教师层面

1.将创新创业思想内化为教学思想

应用型高校教师需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将创新创业思想贯彻到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思考、动手的机会。另外,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材施教,不能走一概而论的路线,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2.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虽然讲授法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但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广泛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在开设企业管理课程时,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舞台表演,其余的同学进行点评,这既检验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

3.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一个成功创业者除了拥有创新思维外,还需具有经营管理能力、领导决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现在的大学生虽然具有敏捷的思维,好奇心强,但他们大部分毅力不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训练,还应加强学生其他能力的训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学生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精神品质纳入教学的情感目标中。

(四)社会层面

1.增强社会责任感

美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高校、政府、学术团体、非盈利组织和其他私人机构多主体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英国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除了政府和企业外,传媒也十分关注创新创业教育。

企业应承担社会教育的责任,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经费支持、人力资源;还可定期安排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为学生传授行业企业发展情况、国家最新创业政策等。媒体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新闻媒体应及时报道创新创业竞赛、国家最新创业政策等;广播和网络媒体应增加创新创业新闻板块,对创业典型事迹进行相关报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加强校际合作

(1)联合人才培养,承办创新创业比赛。中西部地区的应用型高校发展相对落后,可利用地理优势联合高校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设立相关学位,成绩优异或有创新创业经历的毕业生可优先考虑留校工作。双创背景下,虽然众多高校都独立举办了创新创业比赛,但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比赛不多。应用型高校可与其他高校联合举办创新创业比赛,使学生通过竞争、交流,了解自身的不足。

(2)引进兼职教师。2010—2014年,教育部对高校科研能力进行过统计,高校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占比为70.00%左右,这说明我国高校及导师的创新创业能力较强。另外,自2000年以来,共有27名专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且他们多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任职。因此,应用型高校应与相关专业领域发展靠前的学校合作,聘请优秀教师或科技奖获得者担任兼职教师。

(五)学生层面

1.树立相关创新创业精神

首先,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思维引导行动,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其次,在学习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和观察,着眼创新创业领域前沿,分析落实的可能性。再次,形成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创新创业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学生应在生活中透过细节来锻炼自己的精神品质。

2.积极将想法落到实处

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2017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中显示,100所高校中60.00%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有兴趣,但2012—2016年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不足3.00%。可见,将创新创业想法落到实处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应充分运用国家给予的创业政策,将自身的创新创业想法落实到行动上。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先天优势,学校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构成等较为了解,且国家在政策和经费上都给予了支持,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单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社会和国家应积极参与,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保障。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