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PTA、FIB水平在进展性脑梗死病情评价中的临床意义

2019-06-27 09:54杨宝玲宋西方张之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血浆血小板病情

万 敏,陈 炜,陈 英,杨宝玲,宋西方,张之福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神经内一科,北京 100043)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的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闭塞、脑供血不足等因素导致的脑组织坏死,从病因学特征进行分析,缺血的影响范围、脑动脉痉挛、心搏骤停、低血压、贫血、低血糖等均可成为脑梗死预后及病情严重度的独立危险因素[1-3]。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通常用以判断肝炎预后,PTA高低与肝损程度大致成反比关系,同时也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敏感指标[4]。纤维蛋白原(FIB)主要由肝脏合成,分布于人体的血浆、血小板、巨核细胞等部位,正常情况下FIB的血浆浓度为1.5~3.5 g/L,当肝脏严重受损时血浆中FIB水平降低[5]。本研究拟针对血清PTA、FIB水平在进展型脑梗死病情与预后评价中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为脑梗死病情与预后则早期监测及评估提供参考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对象均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共113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且急性脑梗死发病24 h内入院;(2)符合《诊断学(第8版)》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符合伦理学依据,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其他神经系统合并症;(2)患有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血液系统及肿瘤等疾病;(3)患者及其家属不愿配合完成观察。

患者治疗后通过临床症状评分包括3大部分[6]:(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及生活质量评分(参照SF-36生活质量量表[7]的相关内容进行设计,针对被调查者的人群特征在不改变问卷本身结构的基础上对其语言描述、提问方式及计分规则进行适当修改。本研究使用的生活质量问卷共包含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3个维度,得分越低代表对应的生活质量越差),对患者的短期预后基本情况进行评分,并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其中轻症组59例,男33例,女26例,平均年龄(54.1±7.8)岁;重症组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56.4±8.6)岁。两组患者之间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患者入院治疗前空腹静脉取血,分别用于血清PTA、FIB水平的检测。(1)取患者血清3 mL,置于离心机中以3 000 r/min的速度离心5 min,分离血清,采用start4半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血清PTA的检测;(2)采集患者静脉血3 mL,放入离心机以3 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收集上层清液,置于-80 ℃温度保存待测。通过购自美国R&D公司的FIB检测试剂盒,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FIB水平,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血清PTA、FIB水平比较 通过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各检测结果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各指标均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故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血清PTA、FIB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之间血清PTA、FIB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PTA、FIB水平比较

2.2PTA、FIB水平的与脑卒中患者病情的相关性 PTA、FIB水平的与脑卒中患者病情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TA(%)及FIB(g/L)与脑卒中患者主观症状评分、脑神经症状评分、躯体症状评分、认知功能评分、情绪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呈负相关(P<0.05),表明PTA、FIB水平的与脑卒中患者病情的相关性良好。见表2。

表2 PTA、FIB水平的与脑卒中患者病情的相关性

2.3血清PTA、FIB水平对脑卒中预后状况的效果评价 以11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作为患者病情评估的“金标准”,分别以本研究中测得的血清PTA、FIB水平为诊断标准,分析各指标下的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显示,所有组合方式下得到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不低于60%。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各项指标对MAP和SAP脑卒中预后

3 讨 论

本研究发现,脑卒中轻症组与重症组间血清PTA、FIB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TA、FIB水平与患者病情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良好,这与国内同类型研究得到的结论存在相似性[4-5,8-11]。据报道,PTA的降低对于脑卒中预后状况改变的意义在于FIB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及血小板聚集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提示血浆FIB水平升高,可使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增高,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血浆FIB水平升高因其分子量大、浓度高、又具有聚合作用,是除红细胞外使血液黏度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血浆FIB水平在判断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FIB一直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FIB是凝血途径的重要环节,该物质可与血小板膜上受体相结合,导致急性期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进一步加重脑卒中患者病情,同时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血清PTA、FIB水平检测对预测脑卒中预后状况患者的严重程度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说明血清PTA、FIB水平检测在生理学层面上与脑卒中患者的预后状况存在潜在关联。有研究曾发现,正常循环过程中的血小板相对处于静息状态,其膜上的FIB受体也对应地处于封闭状态,但是脑卒中的本质是栓塞的形成,其直接机制是血小板的活化,当血小板活化后,血小板空间结构发生变化,FIB受体被激活,继而造成栓塞的形成过程加速,形成脑卒中的不良预后[11]。

本研究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且患者的信息收集完整度欠佳,后续可考虑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调查研究;第二,血清PTA、FIB水平本身的影响因素较多,但本研究除了针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血清PTA、FIB水平进行对比外,并未针对其他影响因素作深入分析,因此后续研究中也可纳入更多因素进行探讨。

4 结 论

血清PTA、FIB水平检测对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血清PTA及FIB水平的升高提示进展型脑梗死病情严重,可将其作为脑卒中患者早期的常规检测指标。

猜你喜欢
血浆血小板病情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预防吉西他滨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不寐的病情观察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