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课堂”背景下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实验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06-27 09:47齐运伟徐涓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雨课堂知识点检验

李 晞,王 健,齐运伟,徐涓娟,李 山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1)

混合式教学是基于E-learning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是将实体场所进行的教学与学生自主操控学习进程的在线教学达成整合统一的教学过程[1]。 2015年地平线报告[2]指出,混合式教学将在未来1~2年内成为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趋势。混合式教学实施中,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这种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更广阔、自由,学习资源也更丰富,有利于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有利于学习者掌握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将“以学生为中心”落到实处,真正促进人才培养与发展[3]。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是一门由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检验的专业必修课,课程由理论课和实验课组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对临床知识介入课程的需求,特别是部分章节涉及形态学内容,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难以完全掌握形态学的知识。目前国内尚未有此门课程系统的慕课和网络课程作为线上教学的支持,这不利于混合式教学过程的实施。另外,2013年教育部学科目录调整,医学检验专业更名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由二级学科转变成一级学科,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从授予医学学位改为授予理学学位[4]。学科目录的调整,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人才培养目标从原来的“医学高级人才”转变为“应用型人才”,也正顺应“医疗服务‘产学研’协同发展理念”时代背景的要求[5]。这意味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将有更新的技术知识武装、更宽的就业渠道和更广的发展领域,也要求教师应做出相应的改变,针对课程设置的重点导向,对已有教学模式做出调整,并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才能适应学科发展。在此背景下,本课程组拟以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实验课为切入点,对课题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整合和制作多种教学资源,并将其融入简单快捷的信息化技术,初步探索临床检验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 “雨课堂”简介

“雨课堂”作为混合式教学工具,它的硬件要求低,接近零技术门槛,深受教师的喜爱,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雨课堂”作为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推动教学改革[6]。教师可以将慕课视频、微课、PPT等融入教学的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及课后练学等环节,师生随时沟通。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PPT同步、弹幕、反馈和测试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另外“雨课堂”还可以进行教学数据全周期采集,分析课程数据,帮助教师量化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雨课堂”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效果[7]。

1.1课前导学 教师根据教材及大纲要求制作相关学习资料,并通过“雨课堂”将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实验课课程相应资料(微课、PPT、习题、案例分析等)发送到学生手机端。学生可通过教师的课前推送进行课前预习,随时和教师交流,教师能在线及时解答学生的提问。同时,教师也可设置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预习来回答,作为平时成绩的客观依据。引导学生主动完成课前预习任务,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

1.2课中研学 上课时学生通过手机扫描课堂码进入课堂,教师课堂上的PPT就能同步到学生手机端,PPT的同步功能特别适合人数较多的课堂以及形态学为主的课程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并对难点进行解答;教师也可通过学生标记“不懂”的PPT课件,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结合临床实例重点讲授;为增加课堂互动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教师可开启弹幕,了解学生学习效果;随堂推送测试题,能让教师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完成知识的深加工,实现“教”与“学”的融合。

1.3课后练学 课程讲授结束后,教师可通过“雨课堂”给学生发布各类课后拓展资料,包括:临床实操的相关视频、形态学图谱、课程总结和学习方法等,也可以推送试卷,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教师可采集“雨课堂”形成性数据,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优化后续的教学活动[7]。

2 “雨课堂”实践应用

2.1课程分析及设计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要求,以尿液检验为例,选取教材与尿液检验实验有关的知识点: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和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查,整体课程框架如图1所示。在四年制本科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实验课的学习目标中,该部分涉及形态学,是尿液检查的重点难点内容。图1所示的课程架构中,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是历年学生反应掌握比较薄弱的知识点,总结这部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整体理论知识框架不清晰,知识点碎片化;(2)没有及时总结归纳,导致理论知识淡忘;(3)知识点整合与实践应用能力弱。

图1 尿液检查相关知识点构架图

图2 “雨课堂”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2.2具体实施 根据上述情况,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团队制作了课前预习微课、课中病例导入小测、课后拓展实践视频和尿沉渣形态学图谱,旨在解决原来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课堂实际授课时,精简了不必要的照本宣科内容,给同学更多动手操作和实践时间,充分利用“雨课堂”的互动优势,进行了教学改革,见图2所示。

2.3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通过“雨课堂”后台提取数据生成形成性报告,并通过问卷星发布学生反馈问卷和授课教师调查问卷,作为总结反馈优化证据。统计结果表明,本专业共51人,2/3以上学生能主动阅读教师推送资料。教师通过后台数据,清楚掌握学生预习进度、答题正确率、疑问等。课堂上,同学们与任课教师互动较好,45名学生(88.24%)参与反馈调查表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所有参与调查的同学均反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疑惑,并提出对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授课教师团队及参与听课教师均对“雨课堂”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表1 “雨课堂”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学生反馈调查表

3 小 结

CHICKERING等[8]提出了本科教学的最佳实践7项原则:(1)鼓励师生多接触;(2)促进学生之间多合作;(3)激发主动学习;(4)提供及时反馈;(5)强调按时完成任务;(6)表达对学生的高期望;(7)尊重多元智能和不同学习方式。此后,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了这7项原则的合理性[7]。教学模式只有进行不断的改革,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发掘传统和新兴教学模式内部彼此互通的共同点,借助快捷便利的在线教学工具进行有机整合,是当今每位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9]。而“雨课堂”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对这7项原则进行了诠释和扩展。混合式教学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让学习者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还能优化教学环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单纯的在线学习、面对面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是更有效的教学模式[10]。

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医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11]。对教师而言,采用“雨课堂”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一方面,能使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师、指导者、促进者,借助平台数字量化分析,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及策略。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主动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勇于接受新兴事物的挑战,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2-13]。其次,教师需要针对课程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并且要掌握相关软件工具的使用,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预习任务和课后拓展等教学资源。然而,无论是“雨课堂”还是混合式教学,仅是教学工具,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设计教学内容,能否很好控制教学进度。

传统教育受限于时间与空间,在线教育较缺乏师生互动,“雨课堂”背景下混合式教学融合2种模式优势,适合医学检验技术的教学改革现状。学生可在有限的课程中高效完成从基础知识到临床思维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启发式思考,逐步成长为终生学习者,这在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非常重要。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雨课堂”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启动个性化教学和基于能力学习的源动力,笔者将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雨课堂知识点检验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雨课堂在经管类本科经济法教学中的微应用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临床检验检验前质量指标的一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