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校大学生保险职业偏好研究*
——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

2019-07-01 03:00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保险行业因素理论

郑 圆

(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保险系,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言

保险是一种将不确定性的风险损失转化为一种确定性的保费支付,从而实现风险的转移并达到损失分担的一种机制,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和制度安排。在开办保险专业的近百所院校中,目前已有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少部分院校设置了专门的保险学院,其他财经类院校的保险专业几乎都设置在金融学院或财政金融学院中,与金融学、投资学、财政学等并列。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于2015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除金融学单独招生外,金融工程学、保险学、投资学、互联网金融四个专业统一按照“金融学类”进行招生。学生入学后先进行通识教育,所学内容包括全校通修课、学科必修课以及开放选修课。学生在第二学期的期中进行分流志愿填报及确定专业,第三学期正式分专业进行培养。虽然大类招生制度为学生提供了更符合个人兴趣及未来职业发展的专业选择权,但在运行的关键环节“专业分流”中也存在分流依据不尽合理、学生对专业认同度不高导致专业被撤并等问题。尤其在整个社会对保险行业存在认知偏见的情况下,保险专业的分流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我国保险行业保持着对人才的强劲需求,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人力资源报告》显示,我国保险人力资源发展指数连续3年保持增长,截至2017年总体增长21个百分点。

本文旨在探讨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对保险职业的认知与态度,通过Logist回归分析找出影响保险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及其职业选择的机制。

二、理论及文献综述

在文献中,职业选择一般理论解释包括理性行为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社会认知理论(SCT)。理性行为理论是由美国学者Fishbein和Ajzen于1975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其基本假设是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计划行为理论是由Icek Ajzen(1988,1991)提出的,将理性行为理论予以扩充,增加了一项对自我"行为控制认知"的概念,从而发展成为新的行为理论。Gainor和Lent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人-行为—环境”的交互作用,将心理、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加以整合,动态地展示人们如何形成职业兴趣,如何做出职业选择、如何取得不同的绩效并保持职业的稳定性。Cory(2007)[1]对178名美国高中生和大学生所做的研究发现,对保险这一职业的预先存在的认知对其职业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Madhusudan Acharyyaa 等[2](2015)研究了影响英国商业学院学生选择保险行业作为职业生涯的相关因素,国籍和其他环境因素显著影响学生选择保险行业,缺乏足够的教育研究机构和不适当的营销策略是学生不愿意从事保险行业的原因。陈为年(2017)[3]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上海、澳门、台北的大学生职业选择考虑因素进行研究发现,环境诱因的影响胜过个人因素。结合以上理论和文献的重要结论,以及个人经常会在工作环境、职业选择机会和个性中做出妥协的情况,文章从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即环境、意识和机会来定义大学生的保险职业选择因素。

三、数据描述与分析

我们在安徽财经大学对52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剔除了不符合要求的样本,有效样本数为503。调查问卷基于职业选择的三个理论因素即环境、机会和意识来选择相关变量。

1.变量

环境因素代表了复杂的生理、经济和社会因素,包括保险文化认同、教育和父母职业背景,这些因素构成了我们的环境,并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行为。这些问题包括受访者对几种保险名称的熟悉程度、学生对保险行业的了解程度及其了解途径、对购买保险的作用的理解等。机会因素是学生的职业选择受到个人能力如语言技能、工作经验、专业等选择和态度的影响。问题包括对未来职业机会的看法以及技能(涵盖计算能力、抽象思维、智力和快速学习能力等)。根据Gainor和 Lent的社会认知理论,意识是一种持久的人格维度,因为它可能会驱动人的兴趣、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问卷中有两个问题探讨了意识因素,包括保险学科吸引力的原因以及对促进保险教育的看法。

此外,问卷调查还收集了其他控制变量的数据,将这些变量按照标准惯例进行编码,包括性别、出生地、父母金融职业背景、是否独生子女和专业等。

2.回归分析结果

表1显示了一个Logist回归模型的结果,该模型测试了基于环境、动机和意识的职业选择理论下保险职业选择的相关因素。模型2采用自体抽样boostrap方法对二元logist回归的标注误进行修正。模型3采用向后似然比检验法(LR)对模型进一步优化。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在环境因素中,对于保险术语全部了解人群与职业选择的因变量之间有一个显著的、正向的关系,对于列出六个保险术语全部都不了解的学生更不愿意选择保险行业。在了解保险行业途径中,通过学校获取专业知识相对于其他途径具有更为显著的正向效应,说明大学的专业教育对于行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认为保险功能是赚取保费,其与保险职业选择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大学生对于保险本质功能理解较为狭隘。对于机会因素而言,与短期获得较高的收入的择业因素相比,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对于保险职业的选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大学生们认为保险相比银行、证券等其他金融职业其社会地位较低,制约其未来选择保险行业的意愿。此外,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相比,保险职业选择有一个显著的、负向的影响。而父母在金融行业的就业背景与保险行业选择之间却具有一定的负向关系。

四、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明确学生选择保险行业职业动机,探讨保险行业人才缺口的原因。文献研究表明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包括行业的形象以及学生对保险产品和知识的了解程度等,保险行业、高校和专业人士需要共同建立长效的协调机制来抵消保险行业可能的人才短缺问题。具体结论及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环境因素对学生选择保险职业的积极影响。对于“保险术语”全部了解的学生与职业选择的因变量之间有一个显著的、正向的关系,对于六个“保险术语”全部都不了解的学生更不愿意选择保险行业。而在了解保险行业途径中,通过学校获取专业知识相对于其他途径具有更为显著的正向效应,说明大学的保险专业教育对于行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个人能够通过从不同来源如网络媒体、父母、大学教育等获得更多信息来加强他们专业选择的知识,并增加他们对保险职业真正意义的理解。

表1 模型回归结果

二是加强保险行业的形象转变和推广,为财经类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资助。对机会因素而言,与短期获得较高的收入的择业因素相比,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对于保险职业的选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大学生们认为保险与其他金融职业相比社会地位较低,制约人才未来选择保险行业的意愿。在美国,安盛研究基金、日内瓦协会、格里菲斯基金会以及一些专业保险社会团体会通过提供奖学金和奖助金,吸引学生加入并研究保险领域。国内的保险公司应该积极加强与国内高校保险专业的合作,为保险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奖助金以及实习机会。

猜你喜欢
保险行业因素理论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坚持理论创新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推进我国保险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新常态下我国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我国保险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