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始末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作

2019-07-09 07:37李家友
民族大家庭 2019年3期
关键词:鄂西自治州民族区域

文/李家友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始建于1983年8月,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第30个自治州,也是全国最年轻的自治州。

土家族被确认为单一民族

恩施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遭受历代封建王朝歧视、欺压,苦难深重的民族。据历史记载,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在巴人部落首领廪君的带领下,长期征战于恩施清江流域,建立了巴国。被秦灭后,恩施人仍在这方水土上繁衍生息,于是有了恩施最早的土家族,苗族是后来从贵州迁入的。

元代以前,封建王朝在这里实行了400多年土司制统治。在土司制度下,土民世世代代为奴,没有人身自由。土司的刑法残酷,土司对土民有生杀予夺之权。

历代封建王朝,对地处西南部的少数民族都蔑称“蛮”或“夷”,称恩施少数民族“巴蛮”“施州蛮”“武陵蛮”“五溪蛮”“土蛮”等,从未认定其是一个独立民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鸣放的54门礼炮所象征的54个民族中并无土家族这个民族。1950年国庆观礼,中南局少数民族进京代表中有一位来自湘西永顺县的青年女子,名叫田心桃,她当时的身份是苗族代表。但这位活泼健谈的女子在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叙谈时,反复强调自己是土家人,并非苗人,并且用土家语和汉语相互对译,还用土家语翻译出中央为研究各民族语言特别拟好的一篇文稿进行录音,从而引起了包括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政务院秘书长兼国家民委主任李维汉等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观礼后,中央特派著名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专家杨成志教授专访田心桃,田心桃趁机将土家语以及土家人聚居地的风俗习惯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请父亲从家乡寄来若干土家人的文物与工艺品请杨教授转送中央,作为研究土家族的依据。其后,留中南民族学院(后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任教的田心桃多次作为土家族的代表出席各种会议,她利用一切机会热情宣传土家人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

1953年,中央民委委派汪明禹、严学窘等人深入湘西龙山、永顺、保靖等县进行调查,撰写了一系列对土家族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1956年,著名民族学家潘光旦教授再赴湘西、川东、黔东北各地与鄂西南的鹤峰、来凤、宣恩、咸丰诸县,对土家族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深入考察,并作出了事实上的认定。1957年1月3日,中央统战部通知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省委统战部,正式确定土家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中央确立土家族为单一民族的消息,于1957年3月15日正式发表于《光明日报》,从此,土家族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来凤与鹤峰相继成立自治县

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隆重成立,与之毗邻的鄂西南清江流域的土家族人受到了强烈的感召与鼓舞,广大干部、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纷纷向中央相关部门写信,表达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强烈愿望。

实际上,早在共和国成立之初,原中共恩施地委与行署领导即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族工作。1954年之前由于土家族作为一个民族尚未认定,恩施地区民族工作的对象主要是苗族。1957年10月,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督促恩施行署于同年12月成立民族宗教事务科,强化了民族工作的开展与学术性研究。1958年4月,地委、专署召开了全区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1958年3月至5月,湖北省民族处吴传副处长率5人小组以来凤县为重点,进行了36天系统的民族人口调查,并对咸丰、巴东的民族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1958年11月,恩施地区初步统计有土家族63万余人,占当时全区总人口的30%,另有苗族1.68余人,其他少数民族两千多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当时全区总人口的31.12%。

1958年,时任来凤县大河区委书记的田恩波同志在各种会议上为土家族人呼吁。他曾在李先念副总理召开的座谈会上向与会人员介绍来凤县土家族的情况,李先念同志遂派人到湘鄂川黔边区进行对比调查。田恩波还当面向周恩来总理反映,鄂西与湘西应该一致,他们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鄂西也应该同步。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恩施地委与专署决定根据人民群众的意愿,写出要求建立鄂西土家族自治州的报告。然而报告尚未发出,反右斗争开始了,并且出现了扩大化。一时间,要求民族区域自治被说成是“地方民族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潘光旦等人均因民族问题被戴上右派帽子,被诬为民族分裂分子、地方民族主义,连“土家第一人”的田心桃也未能幸免。自此,恩施地区大多数民众的“自治”意愿被打压下去。

上世纪60年代初,恩施地区的民族工作,主要是在经济上对少数民族聚居区予以适当扶持,在文化卫生方面尽可能提供一些相关的服务,如修建简易医院、学校与民族文化宫等。在培养使用民族干部方面,一是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民族学院培训学习,二是注意推荐土家族与苗族的积极分子参加管理国家事务。如来凤县土家族干部田恩波,先后被推选为全国第二届、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均有一定比例的土家族与苗族的代表。“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恩施地区的统战部门与民族宗教部门均被撤销,民族工作被迫中断。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王利滨为书记的中共恩施地委,经过拨乱反正,把民族工作重新纳入了党委的议事日程。王利滨同志在了解到了恩施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以后,曾说过:恩施地区要尽快摆脱贫困面貌,要靠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经地委常委会议讨论决定,先在来凤、鹤峰两县筹建土家族自治县,并决定由王宗田同志负责抓此项工作。

1979年秋季,恩施地区派出来凤县土家族干部田恩波、鹤峰县土家族干部田冬生、宣恩县苗族干部石志等3人赴京参加国庆30周年观礼,并由田恩波担任湖北分团团长。观礼前,代表们听取了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少数民族工作的讲话,观礼后,国家民委又组织他们在内的少数民族参观团赴内蒙古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参观考察,先后到达吐鲁番、伊犁、石河子等地,他们深感内蒙、新疆的民族风情与民族文化特别浓郁,兄弟民族能歌善舞,富有特色,作为民族的标志性十分显著。与此相比,他们感到鄂西南土家族民族特色文化的建设有较大差距。

田恩波等3人回到本县后,分别向县委、县政府做出汇报,大力宣传民族自治的好处,希望地、县领导重视民族文化建设,丰富民族特色,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具体意见。很快,来凤县与鹤峰县的党委政府通过认真研究,及时向恩施地委与行署提交了要求成立土家族自治县的申请。恩施行署及湖北省人民政府将这两个县的报告及时向上转报。

1980年,恩施地委以及各县统战部相继恢复,民族工作被列入地委行署与各县党政领导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是年,各县市结合县级选举进行选民登记,展开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民族政策宣传与民族教育工作,使土家族人的民族成份在恩施地区再次得到确认。1980年4月21日,来凤土家族自治县宣告成立,同年4月25日,鹤峰土家族自治县宣告成立。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得以实现

随着来凤与鹤峰相继成立自治县,其他各县少数民族群众也纷纷提出民族区域自治的要求。1980年秋和1982年民族成份登记之后,咸丰、宣恩、恩施、利川4县几次向恩施地委与行署提交报告,地委与行署均及时地向湖北省人民政府做了转报。

1981年秋季,国家民委派刘孝瑜同志来恩施指导民族成份恢复工作,恩施地委统战部在刘孝瑜和省民宗处章孟林等人指导下,组织地、县两级民族工作干部赴利川忠路、汪营、兴隆等地进行对比研究,并在咸丰县召开各县委统战部长会议,布置了全区民族的调查研究工作。1982年3月,国家民委政法司副司长张尔驹、中央民院党委宣传部长王炬堡以及刘孝瑜等人赴湘西黔东北、川东南 (今渝东南)武陵山区对土家族进行广泛调查,最后在恩施召开四省边区相关领导同志会议进行总结。同年4月,湘鄂川黔邻近地区关于恢复土家族民族成份的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形成了国家民委民政字第240号文件,即《湘鄂川黔四省边境邻近地区部分群众恢复土家族成份工作座谈会议纪要》。

《纪要》指出:“早在1956年,根据斯大林关于民族形成的四个要素结合土家族的实际,已经确认土家族是单一民族,现在不存在识别问题。当前需要解决的是湘、鄂、川、黔四省边境邻近地区有相当数量的群众要求恢复土家族成份的问题。”会后,恩施地委统战部在部长杨艺同志主持下组织专人查阅历史资料和进行社会调查,编写了《鄂西土家族简史》《鄂西苗族简史》,首次系统地介绍了恩施地区土家族与苗族的情况,为恢复民族成份、建立自治州奠定了理论基础。

鉴于在恩施地区成立自治州的条件业已成熟,中共恩施地委与行署于1980年10月、1981年2月和1983年5月,先后三次向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呈送成立自治州的报告。不少少数民族干部与群众还直接向党中央写信,提出成立自治州的迫切要求,咸丰、宣恩还派出代表专程赴京向全国人大民委、国家民委汇报。

1983年4月,国家民委副主任黄光学来武汉与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省长黄知真等同志共商恩施地区民族区域自治的问题,最后取得建立自治州的一致意见。同年7月1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转呈恩施行署要求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报告,报告很快得到国务院于同年8月19日的批复:“设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恩施地区的行政区域为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行政区域,撤销原恩施地区行政区域;撤销原恩施地区行政公署,设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撤销来凤、鹤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分别恢复为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县、鹤峰县。”

恩施,这个巴文化、羁縻州郡文化、竹枝词文化、土司文化及吊脚楼文化、红色文化与抗战文化等多民族聚居文化极其丰富的民族地区自治的愿望终于在1983年实现了。

同年12月1日召开隆重庆祝大会,庄严宣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开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新纪元。

自治州成立的第四个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恩施州进行了6天的深入调研,使恩施这个偏僻边远的大山区第一次进入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视线,大大提高了这方水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的占位,是刚刚开始运行的年轻自治州一个良好开端。不久,恩施州被定为国家的重点扶贫地区,恩施8个县(市)定为国家级的重点扶贫县(市)。

接下来,是湖北省和中央上下联动,正式发文提出:要像全国支援西藏一样,举全省之力大力支援恩施州,并相继实施了“616”帮扶工程,大打扶贫攻坚战。

再接下来,是把恩施州纳入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区的范围。国家实施的“以大交通促进大开发”的战略,修通了地质结构最为复杂、施工难度最大、投资最多、跨越恩施承东接西的宜万铁路。接着又修通了沪渝西高速公路,改扩建了恩施机场,于是有了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给恩施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科技讯息流。随之而来的是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来恩施旅游、观光、投资办企业的人越来越多,有力促进了恩施自治州的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由于交通闭塞所导致的长期贫穷落后,开始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所有这一切,都是自治州成立后带来的,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结下的丰硕成果。

猜你喜欢
鄂西自治州民族区域
鄂西高速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
云雾飘渺景如画
维持型家庭:农民家庭的生活实践及现代化适应策略——以鄂西C村的经验分析为例
鄂西旅游演艺产品创新开发探究
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研究
全国民族自治州关工委工作座谈会暨干部培训班在凉山举行
总结经验 着眼特色 开创民族自治州关心下一代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民族自治州关工委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完善
历史的抉择: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
我们盼望已久的大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