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不仁。如乐何?”

2019-07-12 03:43王时雲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乐记音乐美学孔子

王时雲

摘要: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孔子不仅在政治、教育、思想等各个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对于后世音乐美学方面,他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音乐美学;《乐记》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2-0010-01

一、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

“仁”是孔子音乐美学的基础与核心,渗透并贯穿其音乐美学的各个方面。孔子的“仁”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现实社会改造的理想目标,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对每一个君子的具体要求。

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是通过“礼”、“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方面,孔子认为,要达到礼乐治国的目的,必须要立“仁”;另一方面,他又主张把礼、乐两者结合,作为达到“仁”的手段。

二、孔子的音乐实践

我们应该清楚,孔子对音乐美学问题的思想理论并不是空建在思考层面,他本人是很喜欢音乐,并有大量实践。我们通过文献可以知道,他向师襄学琴;能鼓瑟,能击磬,学习唱歌时孜孜不倦。他还主持编选了《诗经》,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孔子不仅自己注重音乐,而且要求学生注意音乐,他还曾号召他的学生学习诗歌。

三、孔子的音乐审美评价标准

“和”是孔子最重要的音乐审美思想,也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人文思想之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对《诗经》首篇《关雎》的评价。他认为《关雎》极为恰当的体现了中和美的原则。孔子极力推崇古乐,即周朝传承下来的祭祀仪式乐舞,具有庄严、肃穆、和谐的气氛;而孔子极度厌恶的郑声实际上是指当时的“新乐”,它的节奏明快强烈,曲调鲜明,容易激动人心,故而孔子厌弃郑声。“淫”,是指过分、不中正平和的意思,是与“中和美”相违背的。

四、对音乐的要求

孔子对《韶》乐有着极高的评价,《韶》的内容是歌颂舜帝,舜帝继承尧帝并仁爱治国,因此孔子对《韶》乐十分推崇。而对于六代乐舞中的《武》乐,孔子的评价却没有那么高。《武》乐所表现的是武王征伐而得天下,有一种宣扬武力的思想,没有表现出仁爱思想。因此孔子认为《武》乐虽有美的形式,其内容却不够“美”。可见,孔子在对音乐的要求方面也自始至终贯穿着“仁”的思想。孔子对音乐是由音乐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两个方面来评定的,追求尽善尽美。艺术形式要好,思想更要符合“仁”、“善”的要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音乐。

五、音乐与政治结合

孔子认为音乐有着极大的政治作用,音乐的政策最好由最高统治者制定。而他所主张的政治措施之中,关于音乐的政策则突出表现出来:(1)孔子推崇雅乐,非常反对当时郑国的民间音乐。他认为雅乐才是正统的“乐”,而郑国俗乐内容太贪图享受、娱乐,孔子对其不屑,甚至要全部取缔。(2)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推崇“礼乐治国”,《乐记》一书中系统论述了礼与乐的社会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礼乐制度对于乐的演奏和规格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是政治治理的手段,其目的就是达到“揖让而治天下”。

六、音乐与教育结合

作为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音乐教育。他设立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让国子学习,其中将乐置于第二位,足以证明孔子对乐的重视。在孔子看来,一个君子全面的修养不能缺少音乐,否则不能完整。

音乐对于统治者治理国家,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对于地方风俗的形成和影响,人民思想的教化是非常重要的。前文提到孔子主张“放郑声”,也是因为郑声里的娱乐安逸思想于治国育人不利。

七、结语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是“仁”,要求是“尽善尽美”,标准是“和”,同时还将音乐与治理国家、教化学生结合。

孔子的思想在每一方面都渗透着“仁一当时社会最具人道主义内涵的思想,在对音乐方面也是如此。从对音乐的要求,对音乐的审美以及对音乐社会作用的认识上都得以体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即使在现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孔子音乐思想的掌握与理解,或许会对中国音乐自身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乐记音乐美学孔子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论《乐记》的辩证思维
综述现当代学者对《乐记》中音乐美学的研究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