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刑解”与“尸解”之辩

2019-07-12 03:43张纪朋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成仙云气飞龙

张纪朋

摘要:“刑解”一词源于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书》《十问》之中,当代学者在对其进行释义时,将其认为是魏晋时期“尸解”方术在汉初的体现。本文利用考据学与关键词搜索的方法,探究“刑解”一词在《十问》之中的含义,并以此词为切入点,探讨“形解”是否在汉初与“尸解”为同义。

关键词:“刑解”;“尸解”

中图分类号:D9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2-0058-01

一、“刑解”与“尸解”之意

(一)“刑解”之意

对于“刑解”的记载在汉初之前并不常见,仅在《庄子》中记载“吾形解而不欲动”,此处为身形怠惰之意。

汉初,“刑解”的记载见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十问》:“坡(彼)生之多,尚(上)察于天,下播于地,能者必神,故能刑(形)解。明大道者,其行凌云,上自美瑶,水流能远,龙能登高,疲不力倦……”。“形解”一词处于《十问》中的第六问,通过王子乔父与彭祖的以“人气”为中心的问答,论述关于房中术中行“气”的方法与利弊。通过对“刑解”所处的上下文的理解,可知“刑解”就是“明大道者”所能到达的境界。而这种“其行凌云,龙能登高”的状态与“肌肤若冰霜,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状态颇为相似。

即,《十问》之中的“刑解”是指掌握房中术,导引术等的养生者所达到“乘云气,御飞龙”般理想的人生状态。

且“形解”一词所具有的崇高境界,在后世颇为文雅的诗词当中仍有流传,如“北山山下一渔翁,形解心凝骨已融。支枕睡余人寂寂,一轩明月满窟风。”、“流水音长在,青霞意不传。独悲形解后,谁听广陵絃。”等。

綜上所述,本文认为“刑解”在汉初为一种“龙能登高,疲不力倦”投理想的精神状态。

(二)“尸解”之意

“尸解”一词记载于班固的《汉武帝内传》之中:“过太阴中,练尸骸,度地户,然后乃得尸解去耳。”及《太平经》:“或有尸解分形,骨体以分,尸在,一身精神为人,尸使人见之,皆言已死,后有知者,见其在也,此尸解人也。”通过这两本著作关于尸解的描述,可知此时世人对于尸解已经有较为明晰的认知。

“尸解”在汉初可能作为一种方士追求长生的方术,并且这些掌握一定长生之术的方士在此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宗教群体,为方仙道。但在汉初文献之中对于方仙道仅见于《史记》之中“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

“尸解”作为一种方术,至魏晋时期已形成一种体系健全的成仙方法,并分为水解、火解、兵解、仗解、服食等。在上清经典《真诰》记载:“白日去谓之上尸解,夜半去谓之下尸解,向晓向暮之际而谓之地下主者”,此书将尸解进行详细的等级划分及方法归类,将尸解方法分为服食与太阴练形,并且强调只有品德高尚之人才能通过尸解转化成仙。尤其是对于道德的强调,使得道教观念与当时社会道德相符合,促进道教在中国的发展。

总之,“尸解”在汉初便为一种寻求长生的方术,在魏晋时期形成一种体系健全的成仙方法。

二、“刑解”与“尸解”之辩

当代学者在对“刑解”进行释义时,主要分为两种:一为成仙的方式即与“尸解”同义,与汉代崇尚神仙的思想相联系;二为掌握养生之术者所达到的人生理想的精神境界。

马继兴将文中“刑解”解释为“‘尸解二字系古之方士所说的人的精神与身体相分离而使精神灵魂超脱形体之外而登天界仙境。”美国学者夏德安认为“形解意味着人体修炼过程的结束,当实践者的躯体成为像灵魂一样的东西时,它就不再被束缚在人间。”韩吉绍与张鲁君则认为“‘刑解一词的含义显然与尸解不同,但它决非指身体化为灵魂或化去不存……指的是当得道者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时,其形体就犹如解化一般,这只是一个形容,并非真的解化。”并且认为“刑解”并非是在魏晋时期形成健全体系的“尸解”。

本文认同韩吉邵与张鲁君的观点。结合上文中的结论可知,“刑解”在汉初为一种“龙能登高,疲不力倦”般理想的精神状态,而“尸解”则是在魏晋时期形成一种体系健全的成仙方法。

三、小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刑解”一词最初为身形怠倦之意,发展至汉初为“乘云气,御飞龙”的人生理想状态,而“尸解”则为汉初寻求成仙的方术之一。

由此可知,“刑解”与“尸解”在汉初并非为同一含义,但随着道教自东汉时期逐渐形成较大规模的宗教信仰体系,“形解”与“尸解”逐渐融合为尸解成仙之意。

猜你喜欢
成仙云气飞龙
海绵“成仙”
工程塑料防眩板在桂柳高速公路中的应用
依稀海天云气
浅谈云气纹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飞龙掌血醇提物的抗炎镇痛作用
溪行天晓 第二十三回 飞龙降临
水调歌头 一滴水畅想
国画 久住山林半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