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响乐《莫高风铃》创作技法探究

2019-07-12 03:43师萧霏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4期

师萧霏

摘要:大型民族交响乐《敦煌音画》是21世纪以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领域中重要的成果之一。该作品由赵季平任艺术总监,与景建树、张坚、韩兰魁这几位作曲家合力创作而成。作曲家们用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的交响手法,从听觉艺术方面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幅穿越时空的立体图画。生动地展现了敦煌的艺术、宗教、战争、历史、民俗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淋漓尽致地描绘和抒发了敦煌历史的沧桑变迁以及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本文将以第一乐章《莫高风铃》为例,进行全面分析,系统地解读《莫高风铃》音乐艺术特征。使更多的人去了解、探索、研究敦煌音乐。

关键词:民族交响乐;敦煌音画;景建树;莫高风铃

中图分类号:J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2-0062-02

一、作曲家简介

景建树,1944年7月出生,运城市闻喜人。国家一级作曲、一级指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民族乐团首席指挥。

主要代表作有:绛州鼓乐《秦王点兵》;中国打击乐与乐队《金沙滩》;为七大型民族交响乐《敦煌音画》,为七位民族器乐家而作《打春》;与人合作的大型民间歌舞《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鼓乐舞》、《黄河通四海》、《黄河水长流》。他多次应邀为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创作,歌曲计有《金鸡报晓》、《踩鼓点》、《姥姥门前唱大戏》、《皮影情》、《红绸大扇》等。其作品多次获国家奖励。2002年春节(初一)因成功指挥红星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而获奥地利国防部“中奥文化交流贡献”奖状。

作品多次荣获文华、金钟、金星、金狮、金唱片、“五个一工程”等国家级奖。2002年春节(初一)因成功指挥红星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获奥地利国防部“中奥文化交流贡献”奖状。

二、《莫高风铃》音乐本体分析

《莫高风铃》是整部作品的序曲,作曲家对这一乐章进行了多次修改,本文采用了为西安音乐学院2014新年音乐会定制的最新版本。采用了佛教音乐素材。节奏相对自由,节奏多变,并且首位相呼应。整个曲式属于复三部曲式,如同莫高窟上面悬挂的风铃一样,缓缓拉开《敦煌音画》的大幕。

(一)结构图示

(二)分析说明

引子(1—10):

前10小节为引子,由箜篌静悄悄地带观众走进了音画,使人感觉走入了古老的敦煌,之后音数与钢片琴进入,表现了风铃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阵阵清脆的响声。之后由低音首先进入,在整个引子中承担背景陪衬的作用,中胡、二胡一、二胡二依次进入最后渐弱消失,在和声上采用的是依次四度叠加。之后由大阮、中阮、琵琶、扬琴、柳琴仍依次演奏。最后剩下音树和钢片琴在旋律中漂荡,逐渐渐弱。

呈示部A(11—34):

A乐段刚开始时有四个小节的引子,通过音树、磬、木鱼、铁砧、碰玲等特色打击乐器的演奏,营造出了空灵的音响效果。

A乐段调式采用中国传统的A羽五声调式,4/4拍,速度相对比较缓慢。

从第15小节出现主部主题,首先由中胡拉演奏出第一遍主部主题。主部A是重复的转调乐段。前乐句的旋乐段是由方整型乐句组成,每个乐句4小节先是由中胡主奏一遍,然后由高胡和二胡再同时演奏一遍。后来该乐段又在不同乐器上重复演奏了一遍,先是由弹拨组大阮、中阮进行第三次反复,之后进行了转调,在高音笙上进行了变化重复。最后一遍的反复进行齐奏,由拉弦、弹拨、管乐同时演奏,作曲家设计了对主题的五次重复,起到了加强旋律的作用。主部基本主题如下:

连接(35—37)经过三小节8/8拍的连接以后,调性逐渐发生变化,开始像g和声小调倾斜。

B部分(38—84),葱38小节开始真正出现“西域风格”的中部主题。该乐段的调式调性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主部的五声调式转变为g和声小调。整个中部的主题弥漫着浓郁的西域风格。B部分基本乐段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结构为4+4对称结构。b1前4小节乐句由木管组的梆笛演奏,其他乐器作为陪衬声部,后4小节乐句低音建立在属持续上,由弹拨组乐器主奏,属于前乐句的完全重复。b2由弦乐主奏,b3由唢呐主奏,整个旋律一共重复了五遍,配器逐渐加厚,音乐表现力加强,同时弹拨与拉弦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的演奏。中部的乐句由主部的部分材料发展而成并变化重复,在音响效果上更具有震撼力、感染力。主题如下:

再现部(85—107):

再现部的材料来源于呈示部,是对这一部分的减缩再现,管乐与弦乐齐奏旋律,弹拨声部则做琶音的交替进行,一起将全曲推向了高潮。

尾声(108—116):

尾声调性回到主调。尾声采用引子和主部主题的材料发展,使全曲首尾相和,遥相呼应。

(三)变化的节奏

在众多音乐要素中,织体最具有直观性,因此作曲家们常常通过节奏、节拍的对比来突出音乐情绪的起伏,使音乐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中。在《敦煌音画》中,节奏与节拍的对比是其增强戏剧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序曲《莫高风铃》中,作曲家在表现乐曲由静到动的过程中,由4/4拍,过渡到8/8拍,曲风充满了浓郁的西域风情,节奏也由平稳进行的八分音符,由声部逐渐过渡到三十二分音符。

三、结语

《敦煌音画》这部作品的完成与成功演出,向人们展示了敦煌文化在民族管弦乐的载体下散发出的独特艺术魅力。人们在聆听《敦煌音画》同时,如身临其境般地被音乐带到了大漠那端的敦煌,市集喧闹,飞天身裹轻纱,漫天飞舞,人神和谐共处,翩翩起舞。作品将一幅幅敦煌画卷展现于眼前,勾起了人们对神秘敦煌的无限遐想。这既是对敦煌文化的傳承,也是敦煌文化的再发展。敦煌题材的音乐作品也已经在我国民族音乐的海洋中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产生了较广的影响。

《飞天》是传统题材的再创作,是中西方音乐相结合的个性尝试,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我们看到了“古韵新音”的新的呈现方式,对于我们今后在民族音乐再创作方面,提供了新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