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三维评价体系探究

2019-07-16 02:50陈晓艳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目标导向有效教学

摘  要:有效教学是高等教育绕不开的话题,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来考察教学有效性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已有研究对有效教学的深入研究加深了对其内涵的认知,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将有效教学目标细分为课堂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评价主体,形成三维评价体系,并进一步研究三维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及对其进行完善的方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目标导向;三维评价

作者简介:陈晓艳,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江苏省高教学会评估委员会课题“基于目标导向的有效教学三维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8-C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5-0069-03

目标导向理论要求相关人员排除走向目标的障碍,使其顺利达到目标。同样,目标导向也可以通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后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对有效教学而言,可以思考的问题有:有效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什么主体评价最科学;如何能够做到科学的评价。从而建构起基于目标导向的有效教学三维评价体系。

一、有效教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内涵界定

20世纪2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研究有效教学。后来,这一概念得到世界各国学者包括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对有效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至今,中西方的有效教学认知都在深化,对有效教学都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回顾国外对有效教学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主要研究有效教师特征;20世纪6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是基于“场境—过程—结果”范式研究有效教学行为;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的研究对象从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到学生的学习行为。[1]然而,学者之间对有效教学的内涵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测评缺少共识。何谓有效教学?谁对有效教学进行评价?如何设计评价指标?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有效教学是指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课程教学的目标,并最终实现课程体系目标的教学。可以看出,有效教学的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包括每一节课的目标、每一门课程的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整体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教师完成每一节课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完成课程知识的传授,对理论的解释,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效课堂教学主要是指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2]Good和Brophy也指出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学习科目内容,也涉及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自我评价,以及怎样与他人有效合作。[3]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与知识,二是能力培养,具体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

具体而言,课程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理论与知识,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②能力培养,让学生了解学科理论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能力;③情感和认知,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有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有社会担当精神的公民。对于第三个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的认知,有人认为这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目标。但是,对理工科的学生而言,成为一个有良好公民意识的人同样重要,这也应该是其课程教学目标附带目标。

课程体系是指专业课程形成的体系,课程体系的目标也就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教学的总体目标。有效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课程体系的目标必然以学生为主体,深入研究学生能力的变化是评价课程体系是否达到目标的主要指标。有效教学研究开始突出以学生的有效学习及师生互动为主的综合性研究,特别是着重于对教师教学反思以及学生发展的研究。[4]钟启泉教授也认为有效教学归根结底离不开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与此同时,国外的学者对有效教学的总体目标与中国学者基本相同。Koppi、Lublin和Chaloupka認为有效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智力学习的教学;有效的教学与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团队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建立终身学习态度的教学与学习。[6]

二、有效教学的三维评价及其问题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有效教学目标分课堂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的目标,因此在对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时,也需要设计合理的评价主体进行针对性评价。一般而言,在一个学校内部,对教学进行评价的外部主体主要有三方:一是学生,二是同行,三是行政。结合教学评价的三个目标构成的完整目标体系试做如下分析:

教师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评价,对所授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但此处,我们更多考察的是学校范围内对教学过程及目标实现情况的外部评价。所以,我们重点考查学生、同行和教学行政在有效教学评价中的作用。第一,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主体有学生、同行和教学行政部分三个主体。其中,同行和行政人员没有精力深入每一节课堂,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第一主体。学生可以深入每一节课堂,可以参与每一节课。与教师本人自我评价相比较,学生评价相对客观,所以学生是课堂教学评价是第一主体。

第二,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评价。课程教学评价主体与课堂教学评价主体不完全相同,因为学生缺少对一门课程的整体目标及其实现效果的判断能力。因此,对一门课程教学的评价主体要有两个,即同行和教学行政。较之教学行政评价,同行评价不仅更加专业,而且由同行构成的教学系部对一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更加全面。因此,同行评价能够成为课程教学评价的第一主体。

第三,对课程体系目标的评价。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即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否实现。对人才培养结果进行评价,学生个人是自评价,教师和同行主体是直观评价,但是对人才培养结果的科学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由教务管理和学务管理部门为主体的学校行政部门对其进行评价更加具有可行性。

由上述分析可知,课堂教学评价第一主体是学生,课程教学评价第一主体是同行,而课程体系评价第一主体是学校行政部门。这并不意味其他主体不能对课堂教学、课程教学和课程体系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而是指如果想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需要明确谁作为第一主体更加合理和科学。不过,在现实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学校行政评价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生课堂评价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课堂评价更注重情感性而忽略科学性,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更加注重与任课教师间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一方面来源于教师讲课的风格,另一方面来源于教师的情感投入。在一些学生评价占较大比重的学校甚至可能出现教师为获得高分,故意“讨好”学生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一是在课堂上面忽视授课内容讲一些活跃课堂气氛的“笑料”;二是一些年轻教师甚至会通过“请客吃饭”的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情感。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已经给出了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但学生因为“情感”而忽视指标体系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评价的第一主体,但是如果在有效教学评价权重中占比过高,有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破坏课堂教学评价第一主体的科学性。

2.同行的课程评价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高校的同行评价一般分为同一专业的其他教师的单个评价或者教学系部的整体评价两种。教学系部的整体评价可以是单个教师评价的汇总,也可以采用共同听课、共同研讨等形式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无论是单个课程评价的汇总,还是教学系部整体形式评价,其优点是同一专业教师了解课程情况,了解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其评价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样,同行的课程评价也存在缺点。同行是一个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同事,相互之间关系熟悉,在评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人情关系的影响,有时不易做出客观的评价。如果同行评价在评价指标中所占权重过大,对被评价者影响大,也会影响其评分的科学性。

3.行政的课程体系评价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由学校行政层面对课程体系整体效果进行评价,即由学校教务管理和学务管理部门在相关领导统筹下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效果进行整体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

当然,这种评价方式也会存在问题,由不参与教学过程的学校行政管理对专业人才培养结果进行评价,具有客观性的同时可能伴生一些问题。这种结果导向式的评价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其他主体和教学本身的一些特征,在一些硬性指标下对人才培养结果进行评价,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纯粹为评价服务,忽视教学本身的需要。

三、促进有效教学三维评价体系的完善

基于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评价、课程教学评价和课程体系评价,需要学生、同行和行政部门三方主体共同参与其中,但是因为各方主体在评价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所以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完善。

1.三维评价方式相互结合。有效教学评价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同行的课程评价,还是行政部门的课程体系评价都不能独当一面。因为三種评价方式都有其相应的优点和缺点,单纯依靠哪一种评价方式有可能将其缺点放大,如学生评教占比重过大,可能影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将正常的教学评价异化。同样,同行评价和教学行政评价占比过大,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单纯依靠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不可行,在有效教学评价过程中需要将三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设计。

2.评价方式和指标体系相结合。无论是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同行的课程评价,还是行政的课程体系效果评价都不能简单地用分数评价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评价是为了改善教学状况,提升教学水平。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要抛弃打分制,改为设计科学的指标体系,而设计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同行和教学行政只需对指标体系设计的问题进行判断,汇总形成对教学的判断客观,并在其中找出课堂教学、课程学习和课程体系中存在问题,促进有效教学的形成。例如,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不让学生直接打分,而是对课堂教学的指标进行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师生情感对打分构成的影响。这样的评价模式同样适用于同行和教学行政对课程教学的评价。

3.三维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与教师自我评价相比,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教学行政评价皆为外部评价。但是从深层次考察,无论是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同行的课程评价,还是教学行政的课程体系评价都是校内的自我评价。为增加评价的科学性,还需要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校外力量对有效教学的评价可以包括课堂教学、课程教学和课程体系三个方面,而校外力量主要包括校外专业教师以课堂、课程和课程体系的评价,由被评价单位邀请校外专业教师组成评价团队对本校进行系统评价。校外第三方评价可以用于对专业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如麦肯锡发布大学生就业报告等。校外第三方结合用人单位的评价做出的第三方评价也是对有效教学评价的整体完善。在教师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校外的评价主体和校内的学生、同行和教学行政共同构成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促进基于目标导向的有效教学三维评价更加多元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张亚星,胡咏梅.国外有效教学研究回顾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2):109-114.

[2] 王传金,谢利民.论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基础[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10(01):28-32.

[3] Good,Brophy.透视课堂[M].陶志琼,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 王成营.国内外有效教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35(01):84-88.

[5] 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06):31-35.

[6] Routledge.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high-tech environment[C]//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 Training Instruction. 1997.

责任编辑  程  哲

猜你喜欢
目标导向有效教学
目标导向在班集体管理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目标导向情境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对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的探索
目标导向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