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绣:旧时皇袍服,今在民间挂

2019-07-19 09:09雷虎
南都周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银线金箔刺绣

雷虎

它也称作“宫绣”。清朝之后,专为皇家造物的宫廷造办处撤销,那些世代为皇家定制器物的匠户甚至连工具都来不及收拾就被赶出紫禁城。还好,那些做京绣的绣工们,带根绣花针就出了深宫,从此告别皇廷,隐于民间。

只是百年之后,这些艺人和他们的手艺何在?

绣艺凤舞百姓家

我们动身前往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一个名叫刘李店的村庄。这里有一位刘秀花老太太,据说她有一门用纯金线绣金龙的绝技,而她师承的绣工,曾经为清宫绣过龙袍。

远远看到一位老人站在一户农家小院门口向我们挥手,民宅上写着“北京云龙京绣艺术中心。”这里其实是刘秀花家里。但这“艺术中心”实在太简陋,甚至标识上红漆写的字都已经褪色。只有门口那副对联颜色还在,上书:京韵龙飞千秋传,绣艺凤舞百姓家。

“这不是什么名家题词,是我老伴自己乱写的,我们是平头百姓,也不会打广告,只想有朋友找来时,可以有个指引罢了,但是好像每次大家都找不着。”刘秀花家里临街的一间房子,被用来做京绣传习所。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墙壁四周挂满了各式各样的京绣作品。狭小局促的空间里摆着四五张绣架,绣娘们伏案刺绣的身影挡住了墙壁上的展示作品。

为了不打扰绣娘们刺绣,刘秀花把我引到后院。门面上保持着传统窗户的纹饰,门框上还悬挂着一只风干的葫芦。刘秀花说,造办处解散后,绣花局里的京绣艺人就开始散落民间,刘秀花的公公宁国玺遇见他的师父—从清宫出走的京绣盘京绣高手师父黄师傅。

1902年,黄师傅仅带了一针一线出深宫,在西湖营开办了主营盘金绣的绣坊。1938年,13岁的宁国玺机缘巧合拜黄师傅为师。宁国玺为人忠厚又极有刺绣天赋,深得黄师傅喜爱,被其收为义子,传承京绣“金活”技法。后宁国玺又经义父引荐拜师宫廷京绣高手杨师傅学习“绒活”,成为少有的“金活”“绒活”兼修的京绣高手。

京绣主要分为“金活”和“绒活”。“绒活”又叫“绒线活”,它和普通的刺绣使用材料不同,材料多是丝绸。而“金活”又叫“盘金绣”,主要的绣线材料则是纯金或者纯银制作的特质绣线——把黄金或者白银捶成箔片后,再捻在丝绸上,制成金银线来刺绣。

学成之后,宁国玺就在北京的京绣厂上班开始修复和复制宫里的刺绣,退休后又回到这里,创立了京绣作坊,授徒无数。

22岁那年,刘秀花从河北嫁到北京城郊。她喜欢刺绣,嫁到宁家时,随身带了一个针线盒和一只自己绣的猫,公公看见后很惊喜,问刘秀花愿不愿意做他的徒弟。

“那时我还不知道京绣是皇家刺绣,只是感觉这种刺绣很奇怪,不仅绣工全是男的,而且这种刺绣技法不仅不外传,甚至在家族内也传男不传女。”但京绣传到丈夫这一代时,丈夫完全没兴趣,刺绣面临失传。

为什么做传统的京绣只能男人绣?那是因为京绣的皇家属性:宫里做的刺绣都用料考究,一般都以金丝和银线为原料来制作。绣工们一般都是在宫里的绣花局做刺绣,而彼时的女人们只主内,不能出远门。直到刘秀花嫁到宁家时,京绣早已在市面上消失了大半个世纪。“正好我对刺绣一点就通,于是便成为宁家第一个女绣工。”刘秀花拿公公以前在刺绣厂的老照片给我们看,果然那时的京绣绣工全是男。后来她才知道,这刺绣就是“宫绣”。

“褪色”的京绣

做京绣用的金线,是用纯度为98%的黄金制成——是先把黄金压制成极薄的金箔,然后把金箔切成金箔线。因为金箔极细,很容易断裂,因而金箔线不直接用来刺绣,而是把金箔线缠绕在丝线或者棉线上。

目前全国能生产做京绣的金箔的厂家只有南京金箔厂一家,这种生产金丝银钱的工艺,如今也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在刘秀花的京绣传习所中的出品,紋样几乎是清一色的龙纹;用材要么是金丝,要么是银线。遇到大件的京绣作品,她需要提前跟金箔厂预订材料。订购的客户把材料准备好来了,才敢动针,刘说,京绣服务于宫廷,只求威严华丽,皇家风范而不注重实用和经济性,用工用料都不计工本。所以失去宫廷这个最大的客户后,京绣手艺人的经济来源就断了,更谈不上传承——京绣手艺人绣龙袍上一条五爪金龙的金线的价值,大概就是绣工一辈子的工钱。“不是京绣手艺人不想传承这门手艺,而是这手艺的准入门槛太高。”

1刘秀花在刺绣《腾飞中华》。

2.扎稿和刷稿工艺,通过硫酸纸和石灰的交替作业,将图案“转移”到布面上,进行刺绣。没用金丝银线的刺绣,也非常清新。

3.扎稿和刷稿工艺,通过硫酸纸和石灰的交替作业,将图案“转移”到布面上,进行刺绣。没用金丝银线的刺绣,也非常清新。

4扎稿和刷稿工艺,通过硫酸纸和石灰的交替作业,将图案“转移”到布面上,进行刺绣。没用金丝银线的刺绣,也非常清新。

5一件民国早期用京绣中的“绒绣”做的嫁衣。

一般情况下,京绣都是用合金线代替纯金。与俗称“闺阁绣”的四大名绣不同,京绣是典型的“宫廷绣”,整幅刺绣都用金丝银线来绣,加上龙凤麒麟或者花开富贵等图案,呈现的是荣华富贵、国泰民安的吉祥景象。京绣使用者都是王公贵族,对于他们来说,刺绣的政治象征意味要远大于实际用途,特别是京绣中的“金活”,上面的图案有“图必有意,纹必吉祥”之说。

一幅京绣的制成,要经历选料、制稿、扎稿、刷稿、上架、配线、刺绣和刷浆糊等几道工艺。一幅京绣制作的工期,少则几个月,长则几年。

她向我们展示了正在进行的扎稿和刷稿工艺:将一张半透明的硫酸纸,平铺在打印好的图稿之上,然后用绣花针不断地在图稿的纹样边缘扎出针孔……半小时后,取下硫酸纸,纸面上密密麻麻的针孔就显现出图稿上的纹样。当扎稿的工序完成后,就开始“刷稿”,将刚才扎好洞的硫酸纸平铺在要刺绣的布上,用一块海绵蘸取石灰在硫酸纸上来回刷,石灰便通过硫酸纸上的针孔渗入面料上。当来回刷了四五遍后,再把硫酸纸掀开,纹样上就显现出要刺绣的画稿纹样。这样,就可以进行刺绣了。

刘秀花说着,边拿出几片家里祖传下来的老绣片,她展示一件民国早期用京绣中的“绒绣”做的嫁衣,上面没有一丝金线银线,但京绣繁复华贵的风格却依然明显,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宫廷中的绣花局解散后,大批京绣艺人流落民间,成为普通绣工,能得到宫绣老绣工衣钵相传的绣工越来越少,京绣也就变了味儿。在她展示的另外一幅民国后期的京绣作品,京绣的风格已荡然无存。

九龙图引千人学艺

因为一直受师公的熏陶,刘秀花接受的是正统的宫廷京绣的训l练,所以一直恪守着京绣皇家刺绣的底线。虽然经济条件有限,不能经常做出最高端的“盘金绣”绣龙纹。但即使用绒线绣香囊和荷包之类的小玩艺,也不失雍容典雅。

曾经为了生计,刘秀花每个周末都会带上一些绣好的京绣小品进京变卖。千禧年前后这十年,这些京绣小品成了家庭收入最重要的来源。“不知为何,这些京绣,北京人不喜欢,但来北京旅游的外国人却特别钟意。”

大约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京绣红遍了北京的外国人圈子,形成风潮。刘秀花家虽然住在北京远郊,但每个周末都有很多人组团来收购京绣。那时刘秀花不懂京绣的价值,把很多自己做的绣片以很低廉的价格变卖了。

“卖掉自己的绣片不可惜,可膳的是师公亲手绣的那些绣片,尤其是师公收藏的清代和民国时的老绣片,都被韩国人和日本人低价收完了。”刘秀花从橱窗中拿出一块古朴的京绣衣服,那是家里仅有的几件民国时代的绣片。看着这寥寥几件绣片,刘秀花悔不当初,作为为数不多的京绣世家,如今却找不到几块像样的京绣绣片来做一次展览。

2008年,北京召开奥运会,刘秀花用盘金绣为北京奥运会绣了一幅盘金绣作品《腾飞中华》:金线绣龙身和爪,银线绣须和尾以及云朵,依然是用金线绣五爪金龙,但不像绣龙袍时表现唯我独尊的霸气,只取龙腾云驾雾的意向。作品一推出就引起巨大反响,订单络绎不绝。虽然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10多年,但这件作品每年仍能卖出好几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时,刘秀花又耗时八个月,用金线绣了九条五爪金龙。她给这幅作品取名《九州同庆》。《九州同庆》在国家会议中心一展出就引起巨大反响,竟然引得上千人争相报名要学京绣。

“跟我学京绣可以,师徒同吃同绣‘三年零一季!”刘秀花开出了这唯一的收徒条件。传统的手工艺,徒弟跟着师傅学三年是传统,而学京绣要多出一季,多出的一季,主要是为了侍奉师父,以报答师父授业之恩。

40多年来,刘秀花带了上百个徒弟,至今还保持着最原始的师徒传艺模式。刘秀花免费给徒弟们提供刺绣场所。师徒们每天一起刺绣,一起做饭。

刘秀花家里很简陋,却很宽敞。刘秀花在前面的传习所教京绣时,丈夫就在后面的房间里逗狗。这是一对安贫乐道的夫妻:刘秀花很满足于做绣女,而丈夫虽然是个农夫,卻写得一手好字,每天过得很开心。

时代在变,手艺要想不被淘汰,就得与时俱进。刘秀花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和留住宫绣手艺人。

猜你喜欢
银线金箔刺绣
金箔美食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刺绣风尚
问缘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摔打吧,通信兵!
竹zhú 笋sǔn
BOT融资模式在兰—银线红色旅游景点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刺绣新生
金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