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 提升审美情趣

2019-07-19 06:16高志彪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语言教师

高志彪

文言文语言精练典雅,内容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不但能提高学生掌握与运用汉语基础知识的能力,还能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该如何定位,才能正确把握好深与浅的关系呢?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可以找到答案:第一学段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诵读”是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文言文”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一、增强文本趣味,激发学习热情

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认知心理上会有一定的新鲜感,但因文言文的词语、句子有些拗口、难懂,很多学生都会对其“望而生畏”。起始课如果上不好,不但新鲜感会丧失,产生厌烦情绪,还可能由此产生畏惧心理,筑起心理围墙,把“文言文”拒之千里。因此,增强文本趣味是开启文言文学习之旅的关键。一位教师在学生开始学习文言文之前,在黑板上写下了三句话:(1)课前能读通课文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天才;(2)能自己弄懂每个句子意思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奇才;(3)最先能背诵这篇文章的同学是良才。学生都想成为这“三才”之一,都跃跃欲试,不甘落后。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都忙着阅读、理解和背诵,很多学生会提前自学,在教师未教学文言文课文之前就能熟读或背诵,教师教学自然变得轻松多了。

另外,因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大差别,学生可能会因为通读和理解的障碍而渐渐散失学习的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适宜的情境,彰显出古代的风雅之味,增强文言文教学的魅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就与学生展开了以下对话:

师:摆在老师面前的是一架钢琴,我要弹琴了。但在古代不说弹,而说“鼓”。用古代的话来说,现在老师要——

生:鼓琴了。(大笑)

师:说话,在古代是“曰”,老师要——

生:曰——了。(大笑)。

……

这样,学生不仅对“鼓”和“曰”的理解准确、深刻,而且能充分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诵读能力、欣赏水平和审美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二、坚持以读为本,深化理解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以读为本”,落实好“读准字音、读通句段、读懂文本、熟读成诵”四方面的任务。

1.读准字音。虽然说小学课本中编排的文言文都很简短、易读,但都会有一些生僻字出现,成为学生阅读的障碍。这就要求学生在开始学习文言文之前,要先看注释、查工具书或听教师范读来帮助其正音。例如,《自相矛盾》中: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文中的“鬻”“弗”“誉”“陷”等字,因为不常用,都会难以读准,加上文言文“之乎者也”的表达方式,学生读完后句忘记前句的情况非常普遍。所以,需要反复朗读、反复纠正,才能把简短的文言文词语读得准确。

2.读通句段。读通句段是文言文教学必须达到的“下限”,是文言文教学的“底线”。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点,在于按文言文的节奏读通课文,而这“节奏”便是断句了。如教学《杨氏之子》一文,教师应指导学生这样断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很重要,这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也有利于学生读通、读顺,为读懂全文和熟读成诵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诵读、分角色对话等方式来熟悉文本内容。

3.读懂文本。在文言文教学中,理解课文就是以读代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领悟字、词、句、段、篇的意思。教师可根据所学诗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唱一唱、演一演的方式,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教师可以配上古乐《高山流水》范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小声跟读,边读边标注停顿、重音和语调;接着让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读。经过多次诵读,学生基本上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切身感受到伯牙得知音之喜,失知音之悲,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壮举之美。

在读懂文本的要求上,教师也要注意教学要求的差异性。小学阶段低年级安排的古诗只要求巩固识字、写字,最重要的是能背诵、积累,做到“囫囵吞枣”即可;中年级要求了解古诗句的意思,一般对诗人表达的情感不作要求;到了高年级,在理解古诗文意思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体现出低、中、高三个不同学段学习古诗文的目标和要求。

4.熟读成诵。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享受,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曾国藩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追寻古人读书的姿态,寻其韵味,抑扬顿挫地朗读,以至于熟读成诵,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读通、读懂了文言文,在学生对文言文的韵味、情味、品味已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透彻理解文言文丰富的内涵,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言文熟读成诵。通过反复吟诵,诵出味道,获得新颖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达到“诵”的境界,才会感悟到“其词若出我之口,其情若生我之心”,才会领略到“文道合一”的内在意蕴,进而更好地走近文言文,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注重积累延伸,拓宽阅读视野

文言文教学要展现文言文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美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文言文自身的特质,从而引发学生对祖国语言和历史文化的自觉接受。为此,文言文教学除了要注重“以读为本”外,还要引导学生去积累语言,拓展知识。

1.积累文言语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具有强烈的声韵美和节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学生对文言文“不拒绝”后,教师可以就所学课文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语言积累。如教学《杨氏之子》一文时,可以设计“对对子”练习。教师说“果”,学生答“禽”;教师说“君家果”,学生答“夫子家禽”;教师说“父”,学生答“儿”……教师问:“如果来人姓柳,杨氏子会怎样回答?”学生答“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这样一问一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文言文知识,让拗口的语句逐步通达顺畅。

2.拓展阅读篇目。为使学生切实增强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拓宽知识面,体会文言文语言的表达艺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课堂内外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做人。如笔者在学生学完了《杨氏之子》一文后,趁热打铁,出示《世说新语》里的两则故事——《谢太傅》与《徐孺子》让学生学习,学生兴致盎然读这两则故事,很快就弄懂文章大意,并踊跃发言,积极交流,气氛异常活跃。

当然,在引导学生延伸知识时,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要以教材为根本。比如,统编语文教科书与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相比,在古诗文的安排方面,内容上并没有增加多少,增加的量主要在“日积月累”这个栏目上。设置“日积月累”主要是让学生背通、积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对诗人表达的感情不统一要求掌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文必须背诵,等学生们到一定的年龄时便会自通其义,在生活、工作中灵活运用。

总之,小学的文言文教学不仅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更要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不弱化,也不拔高。有效的文言文教学,能让课堂具有吸引力,让学生乐于接受文言文这种文体,为学生善于积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中国传统文化彰显魅力。

猜你喜欢
文言文语言教师
文言文阅读专练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