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人口在沪就医情况分析

2019-07-25 10:16曹梓豪吴卓群李思颖周航王昊吴佳晔周潇蘅邵屹贤郝欣宇应悦
大经贸 2019年5期
关键词:上海

曹梓豪 吴卓群 李思颖 周航 王昊 吴佳晔 周潇蘅 邵屹贤 郝欣宇 应悦

【摘 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迁居其他国家亦或是去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会产生许多问题:语言、教育、住房、就医等。由此,我们选取医疗方面对在上海的外籍人口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

【关键词】 外籍人口 就医 上海

一、上海外籍人口趋势

上海计划在20年之内是外籍人口数量翻4倍,达到80万,来充分展现它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但现下这种蔓延的不满情绪于这座城市野心勃勃的计划而言是背道而驰。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只有17万外国人 在上海生活了六个月以上,不到上海人口的1%。想要达到预期目标,在2035年之前,上海还得吸引630万外籍人士。值得一提的是,2035年同样是上海计划将人口限制在2500万的期限。 如果这个计划真的实现了,那么上海将会有比香港更多的外籍人士。

二、外籍人口在沪就医的两大问题

上海外籍人士的医疗需求庞大,对就医质量的诉求也日益强烈。目前上海已有多家私立国际医院,数家公立医院开设涉外医疗部,外籍人就医仍存在较多问题。近几年学者对多元文化护理需求(牟宝华)和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彭云鹏)等的研究,关注到了外籍患者语言、隐私、个性化服务等需求。但笔者专业知识和实地调研经验有限,只着力研究语言文化、用药习惯和费用三个方面。

(1)医生与患者语言文化的差异。调查显示,外籍人在沪就医语言不通的问题较突出[1];大部分医务人员与外籍患者沟通有压力,初诊时理解患者病情描述有困难[2],并且患者也对医生外语水平和理解能力存疑;而沟通成败主要取决于医护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景语用能力、跨文化能力等(彭云鹏2012)。

(2)国家之间就医流程习惯有很大不同。各国的就医用药习惯、医患沟通习惯等差异,翻译沟通问题会降低患者的就医满意度。较为典型的是西方普遍实行家庭医生制度和预约看病制度:家庭医生全程跟踪,增强病人安全感;预约制度极大减少同时段的患者流量,避免了混乱和拥挤。而中国看病程序较复杂,医院经常排队,环境异常嘈杂。这在外籍人看来是极不方便并且效率低的,会带来极大心里不适。目前上海涉外公立医院极少未聘请外籍医生,而高端私立医院才有外国医师。受医疗體制差异和语言、生活环境等个人因素影响,聘请外籍医师极为困难[4]。

(3)上海的医疗费用普遍很高。上海涉外医院大部分是高端医院,提供极便利舒适的就医环境和高质量服务。但医院定位高收入人群,费用高昂且不接受社保报销。因此实际就医外籍患者较少。2011年中国已出台相关法律规定为外国员工办理社保,但政策实际遭到许多外籍人反对,他们认为自己已在母国购买不必重复缴纳,且大部分涉外医院不支持社保[3]。外籍人士想要获得更满意的就医体验必须支付更高费用。

三、解决的措施

(1)医院可依情况聘请一定外籍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树立患者对医院的信心、学习其服务理念。

近年来学者在涉外护理教育教育方面研究较多,强调文化移情和尊重差异,为高校教育提供指导;宋洪玲的干预研究[5]验证了培训、指导的有效性;主要问题在于课程体系欠缺、方案落实不够。涉外医院可以借助传阅手册、影视媒体[6]、海外见习等多方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多语种翻译团队建设[7],针对宗教需求和文化差异提供个性化服务;普通医院可招募医科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门诊导医,提供咨询引导服务,也可将涉外导医设为新增岗位或实习基地试点,招聘医学外语功底扎实的人才。

(2)从本国医护人员入手,提高跨文化诊疗护理能力。中国已与丹麦、韩国、德国签订了社会保险双边协定,支持母国保险同步报销。中国应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展社保双边协定国家,方便外籍患者,简化就医手续。另外,网络问诊平台发展迅速,是外籍患者降低医疗成本的重要资源;在家庭医生预约制度并未普及的情况下,借助在线翻译可以减少初诊的沟通障碍,满足患者需求。未来平台可适当增设多国语言咨询频道,争取将外籍医生纳入平台的医生体系。医院自身也可以大力开发网络初诊平台并设置外语频道,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

语言文化和费用问题只是外籍患者就医障碍的一部分,还有更多医学方面的专业问题,需要医院自身成立相应研究小组,对外籍患者就医时出现的问题及反映出的需求进行统计分析,增加有针对性的研究。

三、总结

我国现在对于外籍人口在沪就医状况与国民一视同仁,没有给予外籍人口特殊的待遇,这也是我国对于外籍人口和国民的公平公正的态度,但是我们认为外籍人口和国民身体素质不同,会存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所以我国增加外籍人口医疗病史的研究、运用“互联网+医疗”的模式势在必行,同时可以提供针对外籍人口的医疗保险,提高外籍人口在沪的就医水平,同时招揽部分有在国外行医经验的医生,培养国内医生的专业技能资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上海大学课题组《在沪外籍人士工作生活状况调查报告_上海大学课题组2015》

[2] 《涉外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研究》宋洪玲2018.8

[3] 《从央视外语频道探析外籍在华就业人员的保险问题》2018.7.23

[4] 《外籍医生中国行医面面观》宋攀 2017

[5] 《多元文化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2018

[6] 《涉外医疗机构护士开展多元文化护理的现状调查》

[7] 《涉外医疗的“近邻”策略》郭潇雅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城投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的新使命
上海“进博”开创未来
第四届CWIEME上海展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