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019-07-25 10:16刘洋浩
大经贸 2019年5期

【摘 要】 方克立先生首先在体用二元模式中引入“魂”的概念,构建“魂、体、用”的三元模式,使中国文化作为“生命主体、接受主体、运作主体、创造主体”而吸收外来的有益文化资源的现代文化发展理念。此种文化发展三元模式不但开创了学术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也为解决文化现代化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道路。

【关键词】 马魂 中体 西用

一、作为文化观的“马魂中体西用”

方克立先生提出“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即“马魂、中体、西用”论。此种文化发展三元模式不但开创了学术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也为解决文化现代化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道路。

“马学为魂”即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为指导原则,中国新文化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发展,还是外来文化进行中国化的发展,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

“中学为体”即以中华民族文化作为生命主体、接受主体、创造主体。“中学为体”之“体”,强调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独立性。“生命主体”,即是说明中国文化是不可以完全割裂为古代封建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两部分的,而只能作为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传承至今的、始终一脉相承的“活”的文化。“接受主体”,即是体现中国文化具有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包容性。“创造主体”,即是强调中国文化具有创造性、创新性,具有自强不息、变化日新的特点。

“西学为用”是指以除中国文化以外的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合理因素为中国文化学习、借鉴的对象。无论吸取何种外来文化、无论如何应用外来文化,都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与其相冲突、相违背。因此,在运用外来的先进文化,如科学技术等时,要将其与产生该文化内容的阶级背景的价值观念相分离,并使其时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

用方先生的话来说,“马魂、中体、西用”不仅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唯一现实道路,而且也是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种主导的学术范式,即以马克思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其问题意识、主要学术资源和话语体系都是来自中国的现实与历史文化,同时以其他民族一切有价值的文明成果为资粮和借鉴。这实际上是指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普遍有效的学术路径。 20 世纪中国一些成就卓著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都是走的这么一条“三学合一”的学术道路,他们的成功经验对后学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二、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马魂中体西用”

方先生提出的“马魂、中体、西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适用性,不仅为解决文化现代化问题提供切实方案,也为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处理中、西、马三者关系问题提供基本框架。其中,“马魂”是指“一种学术立场、精神指导原则”和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 “中体”指研究主体,“即以中国问题为研究中心和主题”,以中国文化为主要学术研究资源,并以此建立自身的学术话语体系。“西用”则是指学习借鉴国外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为我所用。

此范式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方法,以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作为主要学术资源,在保有自身问题意识的前提下,适当借鉴国外的学术资源及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此种将“马魂、中体、西用”模式作为学术研究范式的观点在学界受到关注并得到大范围的认可。例如,谢青松认为其“为当代学界建立了一种基本乃至主导性的学术范式”,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与解释,其中“马魂为体”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中学为体”是强调保持民族主体意识,“西学为用”强调其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下服务于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由此可见“马魂、中体、西用”作为一种学术范式与其作为解决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文化观的精神实质是相契合的、是内在相融通的。

“马魂、中体、西用”作为带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思路已经逐渐成为研究中国问题普适性的研究范式,其人民主体、社会主义、发展主题和进步主张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广泛接受的研究道路。当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力于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应当遵守“马魂、中体、西用”论的学术原则,在国际上不断增强中国学术话语权,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这种作为研究范式的“马魂中体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启迪我们从中国的学术研究发展出发、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以我为本,为我所用,将国际社会上的学术精华兼收并蓄,融入中国学术发展的脉络之中,使我们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深度,更有理论高度。

三、社会主义视域下的“马魂中体西用”

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界所遇到的较为严峻的问题为: 在文化发展中如何调和中、西、马三者之间的矛盾,并应将其分别置于怎样的地位。对此,前人提出诸多方案,但无论是带有华夏中心主义色彩的“西学中源”说、“中体西用”论,还是以全盘西化为实质的“西体中用”论,都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马魂、中体、西用”论在客观上为当代中国学界建立了一种新的学术研究范式。马学为“魂”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灵魂,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中学为“體”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为基本内容,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创新性和指导性。西学为“用”是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是基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是基于西方经济学的阶投性和自身的缺陷。

马学为魂,就是坚持人民群众的阶级立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与唯物辩证主义的分析方法,以及实事求是推动矛盾转化的根本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体现,也由这种出发点和立足点决定了我们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方法。

中学为体就是在一元思想指导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相适应,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要求,主动回答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破解改革开放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并根据新的情况和新的实践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总结和概括。

西学为用,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供给与需求、政府与市场的多组矛盾中,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立场,借鉴和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扬弃西方经济学的庸俗成分,增加利益分配和阶级的考量,在运用西方经济学合理成分的同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

我认为马魂中体西用的思维范式至少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在认识事物方面:以一元主体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在辩证客观的分析事物本身的矛盾运动的同时要全面深化主体主义,我们认识事物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事物,改造的方向是由我们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我们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来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现象属于“中体”的范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与人的关系。唯物辩论的方法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这也启发我们认识事物从多个不同角度出发才能足够全面客观,虽然西方经济学体系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和分析方法中的庸俗性会营造出假象干扰我们正确认识事物,但是这种角度依然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分析视角,其中的合理成分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另一方面是我们应该在“马魂中体西用”的基础上,把我们的理论思维和分析方法分出不同的层次。我们应遵守“马魂、中体、西用”论的学术原则,在国际上不断增强中国学术话语权,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总的纲领,以实际调研对象的具体情况为认识和实践的原点,在经济学等各学科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调研结果与适用性较强的西方经济学相结合,从而在认识事物方面表现出合理的顺序和层次性,逐步深化对调研对象的全面、具体、客观的认识,使中国文化作为“生命主体、接受主体、运作主体、创造主体”而吸收外来的有益文化资源,推动事物内在矛盾的转变,最终在人民主体的立场上改造自然。

【参考文献】

[1] 关东.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访方克立教授[J].哲学研究,1990.

[2] 高一品.方克立“马魂、中体、西用”论之评析[J].知与行,2018(03):156-160.

[3] 周可真.中國文化思维方式如何向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转化?——基于对方克立先生“马魂中体西用”论的理解[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04):38-45.

作者简介:刘洋浩(1994年-),男,汉族,四川雅安人,研究生,区域与城市经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