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2019-07-26 10:32张鄂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3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张鄂

摘要:优秀人才培养问题一直是我国高校(特别是应用型大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更是其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总结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特别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弊端及问题,分析了创新型人才的特点与内涵,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以促进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事业的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3-0004-03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这一阶段为我国更多有志青年能够享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极大便利,然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的特点不能只是彰显受教育者数量的显著增长,而更为重要的工作是要提高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亟需大批创新型人才,因而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及问题

总结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培养模式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这种单一办学体制直接造成了全国“千校一面”和每个学校内部“千人一面”的结局,最终导致的弊端为:学生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差,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育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是,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一直采用“灌输式”教学;同时,对学生的评价又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忽视了学生潜能、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亟待创新。

(三)专业设置与学分制缺乏柔性

在专业设置上,相当一部分的高校片面追求“大而全”,出现了一些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在学分制管理方面,学生的自主性还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主动权还牢牢掌握在学校、教师身上,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因而,专业设置与学分制还缺乏柔性,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理论教育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存在较大脱节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是重理论、轻实践,即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存在脱节,导致学生能背、能记、能说,但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差。

(五)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还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快速成长

在传统教育观的作用下,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主导作用”被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发挥。使学生一直习惯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应试教育习惯。这种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快速成长。

二、创新型人才的特点与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倡导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30多年的人才培养工作实践与讨论,对于何谓创新型人才,我国教育界形成的较为一致的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事业新局面,能够对两个文明(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第二,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开拓精神;有极强的创造欲望、较强的创造才能和高尚品德等。第三,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独立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

目前,国际上(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比我国要宽泛,他们大多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英国,一直把培养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作为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较为典型的如英国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据资料统计,至2001年,英国牛津大学共为英国培养出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5位首相。

在德国,20世纪,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大学应该培养“全人”的理念,追求“全人”前提下的创新。

美国的大学教育一贯有着自由教育的传统。但是,美国的众多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著名大学其实都在一直追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据资料统计,截止到1998年,仅美国哈佛大学一所学校,就已有35名教师、38名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是世界上培养创新人才最成功的大学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21世纪教育发展的报告也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总结国内外高校创新型人才的成才之路及其培养经验,可以发现,创新型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通常包括:(1)有宽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这是创新型人才成才必备的潜质基础,尤为重要;(2)豁达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3)有较强的探索、进取精神与能力;(4)思维敏捷,判断力强;(5)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团队合作精神;(6)有丰富的创新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与方法

为适应当前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作为担负培养创新性人才重任的我国高等院校,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出新的、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和方法。

(一)理念上:须做到“三个注重”,转变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与方法,须做到如下“三个注重”,这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1.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那种以知识灌输为核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要务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具体体现在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2.注重知行統一: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理论与实践、书本知识与学生能力的紧密结合,具体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书本知识,还学会勤于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能与别人共事相处。

3.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个人的不同特点,要展开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使人人成才,它具体体现在统一的教学要求之下,能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去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从而实现人人成才和个个茁壮成长的局面。

综上所述,实现上述“三个注重”,成就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与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它核心地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个性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能有机地融合,积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上:教师要转换角色,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创新型人才的优质成长,重点就是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为此,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从课堂教学方式上,教师应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实现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积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的特点,实现因材施教,力促人人成才。

2.在教学手段上,提倡教学手段多元化,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模拟音像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包括PPT、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通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实现“声音、画面、内容”的有机统一,积极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实践上:要积极整合学校资源,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1.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实验平台优势,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资源之一,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为此,每年可吸收有一定理论基础和科研热情的大三、大四的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工作中,激发他们对科研工作的兴趣,促进其见识、才干、能力的增长。

2.发挥第二课堂的平台优势,鼓励学生自我实现。国外许多大学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的秘诀,就在于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我国高校应积极利用和发挥校园里第二课堂的平台优势,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意识,鼓励学生自我实现。

3.利用产学合作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方式,积极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要使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现,必须抓好如下工作。

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不断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各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坚持“理论基础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努力打造彰显各校特色的本科教育体系。

2.依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并积极构建多学科交融的学科专业环境。对高校来说,合理的专业结构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支撑。因此,各高校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特色,本着“突出重点,强化优势,促进交叉,扶持新兴”的思路,适应新时代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结构,使其能够不断满足和适应时代、社会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3.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建立面向未来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为此,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基础理论课程体系、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为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建坚实的基础。

4.积极贯彻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方针。各高校要坚持因材施教,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5.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联合培养机制,促进创新型人才辈出。应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促进创新型人才辈出。

五、结语

应用型大学要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以不断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首要任务就必须改革和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有机地融合,并加强创新教育,以促进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进而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竹清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培养科技创新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6).

[2]曾志伟,王铁骊.我国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7):80-85.

[3]夏学龙,钱燕萍.在知识经济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实验室与研究,1999,(1):15-18.

[4]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谈: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N].中国青年报,2014-10-8(3).

[5]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研[2017])2号[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1201701/t20170

125_295701.html,2017/01/25.

[6]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

http://www.snedu.gov.cn/news/jiaoyutingwenjian//201511/19

/10001.html,2017/3/19.

[7]蔡宗模,吴朝平,杨慷慨.全球化视野下的“双一流”战略与地方院校的选择[J].重庆高教研究,2016,(1):24-32.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