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与人因视角下的时间管理教学实践研究

2019-07-30 10:10邹晓磊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8期
关键词:时间管理新技术教学实践

邹晓磊

摘要:时间管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分析了新技术发展下时间管理的发展方向,分析了大学生群体时间管理的问题、学习时间管理的期望以及学习特征,基于人因视角提出《时间管理》教学培养目标、专题设置和教学活动规划的优化方法与方案。经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时间管理;新技术;人因视角;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8-0001-04

一、时间管理对大学生行为和生涯发展的作用

时间管理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时间利用和自我管理。良好的时间管理,不仅对大学生的健康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未来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知识技能基础。

笔者开展《时间管理》教学十余年,通过教学系统的学生评价和课前、课后对学生的对比调查评估发现,大部分参加《时间管理》课程学习的学生在明确长短期发展目标计划、养成良好作息习惯、提升计划执行力和人际协作效率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时间管理》课程有助于大学生系统学习时间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提升时间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部分毕业生的反馈也表明,时间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养成以及生涯发展具有非常有效的帮助。

二、《时间管理》教学的新技术发展与人因分析

近年来,时间管理的新技术和新工具不断发展,大学生对时间管理的理解、知识基础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有必要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对《时间管理》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系统性优化,以更好地服务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新时期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意志品质的养成。

(一)提升时间管理效率的新技术发展

经过人们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时间管理的核心理念与主要方法已经相对成熟,没有大的变化。但可用于时间管理的技术和工具卻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采集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迭代,向收集记录的便捷化、分析管理的一体化和追踪提醒的智慧化方向发展。

1.收集记录的便捷化。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键盘、语音甚至图像识别等方式,通过移动终端或桌面设备进行时间记录和事件收集,不再依赖纸笔以及经常性的汇总整理。

2.分析管理的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和软件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跨平台和软件进行一体化的时间分析、规划和任务安排,实现组织和团队的任务共享与时间协调,不再需要频繁的数据和任务迁移。

3.追踪提醒的智慧化。移动互联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使人们的行程和时空坐标得以自动追踪和智能化分析。人们可以及时得到智慧化的提醒和个性化的任务与方案推荐,提升决策水平。

《时间管理》教学必须密切追踪技术前沿,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新技术,实现高效便捷的时间管理。

(二)《时间管理》教学的大学生群体人因分析

人因工程学要求基于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需求,对人、机器和环境进行系统性优化,提高系统效率,保证人的安全、舒适,提升满意度和品质。

基于人因视角,《时间管理》的教学要了解学生群体的特质,符合学生的期望,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时间管理水平。因此,有必要进行大学生群体的人因分析。

1.大学生群体的时间管理问题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较多[1,2],平均为每天3—5小时。课余时间的利用和管理具有多样性,但不完全合理[2-5]。移动互联网普及后,课余时间的利用越来越呈多样化[1],但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主管理能力,超过50%的学生时间管理自我满意率较低。大学生的时间管理主要存在缺乏规划、过于享乐、执行力不够、利用质量差等问题。时间管理不足的主客观因素主要为,人生规划不明确,自我认知不足,缺乏自制力,学校管理和引导不到位等[5,6]。

笔者对参加课程学习的近千名学生开展课前调查发现,虽然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情况有所进步,但依然存在以下共性问题:(1)对应该如何利用时间以及时间利用的实际情况把握不够清晰,多忙于紧急事务,尚不能完全做到主动规划。(2)对已制订的计划执行力不足,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现象,计划达成率较低。(3)作息习惯不够合理、健康,效率曲线分布不当和任务安排错位情况较为普遍。(4)人际协作和沟通有待提高,授权、拒绝以及团队合作开展项目的时间管理方法不够有效。

2.大学生群体对《时间管理》教学的期望分析。笔者运用英国开放大学提出的词汇轮(Word Wheel)方法,对近年的《时间管理》课程学生的学习期望,从创新性、高要求、专业性和支持性四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各方面期望如图1所示。

大学生群体对《时间管理》最主要的期望如下。

(1)在创新性方面,期望课程有特色,具有探索性,帮助学生探索时间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2)在高要求方面,期望是课程复合型的,学生乐意投入更多精力来学习和提高。

(3)在专业性方面,期望课程能提升学生的独立性,增强自我支持和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4)在支持性方面,期望课程更有效率,给学生的时间管理优化带来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帮助。

3.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特征画像。从实际需求、学习动机、生活状况、教育经历、喜欢的教学方式、不喜欢的教学方式、学习技能强项、学习技能弱项八个方面给近年来选修《时间管理》的300余位学生画像,提取的学生总体特征如表1所示。可根据主要特征,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

三、人因视角下的《时间管理》教学优化设计

根据上述对新技术发展趋势和大学生群体的人因分析,进行《时间管理》教学的优化设计。

(一)基于期望的《时间管理》培养目标优化

基于学生期望,《时间管理》的培养目标主要为:通过系统的知识讲授和大量的方法练习,帮助学生探索和学习时间管理的核心理念与主要方法,对他们提供有效帮助,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支持的能力,促进生涯发展。

(二)解决问题导向的课程专题设置

针对学生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时间管理》课程应重点帮助学生:(1)建立科学的时间观,形成正确的时间管理理念,洞察时间利用情况;(2)形成可靠的执行力,合理制订和完成生涯规划与各类计划,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3)掌握时间管理技能,熟练运用各类技能和工具,提高时间管理水平;(4)提升团体工作成效,学习沟通、协作技巧,掌握团队项目管理方法。

相应地,课程应设置如下模块:(1)核心理念: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20/80法则和极简主义;自我时间利用记录与分析;物品整理。(2)执行力提升:制订计划的方法;克服拖延;作息与效率管理。(3)时间管理技能:番茄工作法、GTD工作法、新技术和自动化工具。(4)团队工作成效:沟通技巧与会议管理、有效授权与拒绝;项目时间管理。

(三)需求与特质结合的教学活动规划

为了使《时间管理》既能满足学生期望,解决其实际问题,又能符合学生群体特质,发挥学习潜力,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将各专题的内容与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进行优化匹配,形成如表2所示的教学活动规划。

对教学活动中各专题及学习活动所需时间分类统计可知,课堂教学34学时,课后练习需52学时,学生须花费总计86学时。以时间花费为主要指标,测算学生在学习各类知识技能以及所需付出的努力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学生花费精力较多的专题为:基本理念(核心理念、断舍离)、执行力(拖延症)、管理技能(GTD)和团队成效(沟通与会议)四方面的5个专题。学生花费精力较多的学习活动有:吸收(听课和阅读)、实际操作(各项练习)和考核(课程报告)。

四、結论

本文基于对时间管理新技术发展趋势和大学生群体的人因分析,提出人因视角下的《时间管理》教学系统性优化的方法和方案。通过优化和调整,《时间管理》教学在内容设置方面,对学生现存的目标计划、作息习惯、执行力和人际协作等方面的时间管理问题的解决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学习活动安排方面,在基本讲授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重点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的投入。

经过教学实践发现,优化后的《时间管理》教学可以较好地满足学生对课程在探索性、高投入、自我支持和建设性等方面的期望,能较好发挥学生擅长交流、总结和自学的长项,锻炼改善学生耐性不足、难以坚持和被动接受的弱项。今后仍须根据技术发展以及学生群体需求和特点的变化,对《时间管理》教学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胜令霞.大学生业余时间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以河南大学生为例[J].中州学刊,2011,(5).135-136.

[2]黄雪燕.大学生业余时间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83-184.

[3]夏莉莉.当代大学生业余时间分配情况的调查研究[J].知识经济,2011,(04).55.

[4]戴理波,武芷墨,曹十芙.大学生时间管理差异性分析.文教资料,2014,33(665).133-134.

[5]景惠玲,陈薇薇.大学生时间管理状况的调查研究.青少年学刊,2015,6(110).45-49.

[6]答会明,樊史红.大学生时间管理研究综述.陇东学院学报,2017,28(2).113-118.

猜你喜欢
时间管理新技术教学实践
浅谈秘书工作的时间管理艺术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