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小说改编在表演教学中的实践

2019-08-01 01:12康丽芳
戏剧之家 2019年19期
关键词:创作实践教学改革

康丽芳

【摘 要】名著文学小说改编的学习介于小品教学和成品教学两者之间,由于舞台空间的限制,需要学生对小说故事和人物根据舞台呈现进行取舍、提炼、调整、整合。人物的性格化台词的整理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小说所提供的完整、成熟的故事和生动鲜活的人物,不仅帮助学生指引自主操作的可靠方向,而且表演的最终舞台呈现事倍功半,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成就感。

【关键词】教学改革;文学小说改编;创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9-0168-02

文学小说改编是导演教程、戏剧文学教程中十分重要的训练环节。在演员培养的片断教学中,我们也会鼓励爱好文学的学生,自选片断时,组织同学们动手改编名著文学小说。帮助学生从中感受戏剧编、导、演艺术创作的全过程。特别是选择经典名著文学的改编对于促进演员展开想象力,观察、推理……实现角色的刻画。

实践证明,文学小说改编的训练对于促进演员更好地掌握专业内、外部技巧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培养年轻的表演初学者,既打破了他们生活阅历窄浅的局限,又帮助他们把观察人物的视觉聚焦调整到更深层更全面的高度。

一、表演教学现状

表演教学中有小品教学,还有成品教学。前者需要学生通过自行观察生活,观察人物拟定戏剧故事和人物。虽然创作自由,创作空间较为宽松,但因为需要合理构思、逻辑推理、可呈现效果等耗费了大量时间,从表演的角度缺乏打磨,优秀的学生作品较为罕见。

后者则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故事与人物对白,节省了不少编故事、梳理人物的时间,但困难在于学生被要求必须严格顺应剧本围绕台词展开人物创作。创作主体性相对弱一些,加上学生过于年轻,对生活的内在洞察力、情感内涵的感知力都有限,老师们使出了浑身气力教授,而学生的表演总显得不得要领。

表演训练进入到中、高年级时常常会遇到教学瓶颈期,本来生机勃勃的课堂被老师冗长的讲解取代,变成了纸上谈兵。当我尝试将“名著文学小说改编”导入表演课程训练后,课堂又重新恢复了创作的活力。回过头来,我不得不对现有的表演训练教程内容多了一些思考。现有的中职演员训练内容着力于专业技能技巧的掌握,却在表演艺术审美情操的培养方面不够重视,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文化底蕴薄弱。进入中、高年级,读剧本与分析人物台词显得困难重重。我们在低年级学习中会接触到“情绪情感记忆训练”,训练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对痛苦和快乐、对自我价值与审美的理解过于抽象化,主要表現为对人和事、对情感、对生活环境的认知只能停留在肤浅,片面的理解。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表演教学课堂中开设文学小说改编的教学实践所做的探索、收获总结如下,供老师学生参考。

二、文学小说改编的实践

名著文学小说改编的学习介于小品教学和成品教学两者之间,由于舞台空间的限制,需要学生对小说故事和人物根据舞台呈现进行取舍、提炼、调整、整合。人物的性格化台词的整理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小说所提供的完整、成熟的故事和生动鲜活的人物,不仅帮助学生指引自主操作的可靠方向,而且表演的最终舞台呈现事倍功半,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成就感。

(一)刻画人物是演员的首要任务。只见故事,不见人物。这是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老师永远要不停提问,你的人物是谁,你在扮演谁?他的职业、年龄、理想,等等。人物抓住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就清晰了。

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是学生们的首选,小说篇幅不长,故事简单,戏剧性极强,故事中的人物都有着高尚的灵魂。这些特征都会误导学生忽略了从文字入手,创造角色的主要任务。欧亨利的短篇代表作之一《最后一片绿叶》,三个年龄相仿的女学生想通过三个角色形象来展示这个感人的故事,画家、病重的女孩琼茜、琼茜的妈妈。通过一段时间的排练,学生们才逐渐明白,每一个角色都好比一个独立、复杂的系统。我们要努力完善自己的角色,使其变得真实可信,散发出活生生的情感的特征,才能让舞台表演还原出原著应有的魅力。

(二)人物形象缺乏现实意义的理解。读不懂小说,或提不起阅读兴趣的学生和到了高年级读不懂剧本的学生的问题是一样的。那不是识字的障碍,却和识字障碍一样糟糕,他们找不到演员创作的正确打开方式,创作陷入被动,交出的作业让人看不懂,即使懂了也不好看。

日本著名女作家樋口一叶,其文学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她的伟大在于她是“写女性命运的高手,终其短暂的一生都在为抚慰底层的日本妇女的痛苦而写作”。(《外国小说欣赏》高中语文读本 编著:石恢 武汉出版社 2010年七月第一版)一男一女两个学生选择了她的短篇代表作之一《岔口》,内容讲述的是孤儿吉三与穷苦的裁缝阿京的故事。我们只能从理解人的需求认知来帮助学生,在暂时撇开人物国籍、年代或是任何阶层背景,将其作为一个单纯的人来认识,在解决温饱、物质的需求后,要解决的是精神的需求,爱与被爱、关怀与被关怀、尊重与被尊重、理想、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那么优秀戏剧作品的伟大就在于对人性的关怀和怜悯。文中的小人物吉三和阿京之所以惹人怜爱,是因为他们即使生活在穷困的社会底层,仍然懂得爱和被爱。学生能明白这些,就能读懂,抓住人物的内心情感状态。当角色追求自由的希望破灭时,舞台表演要呈现出悲剧的意境就不再困难了。文字也不再只是印在纸上的黑影。

(三)笔墨再少也是人物。著名的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在文学小说改编的学习中,同样可以用这句话来告诫学生“没有小角色”,笔墨再少也是人物。这就要学生借助丰富的想象力,结合平时对生活观察的积累寻找角色形象的灵感。美国的犹太籍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短篇代表作《魔桶》讲述的是婚介所老板沙兹曼想让女儿嫁给优秀的大学生列奥,老谋深算的他假借为列奥安排各种征婚女友见面为由,实质是为自家女儿撮合亲事。在征婚女友中有一个外貌姣好的19岁女学生,家境殷实,不幸腿有残疾,不得不在家人的安排下顶着周围众多异样的眼神参加征婚见面。文中对她描述寥寥无几,却让人印象深刻。他与列奥的见面,我们给足了三分钟时间,要求学生无台词仅凭借舞台视觉动作完成人物的刻画。学生完成得非常好,她把与角色年龄不相符合的沉默、冷漠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人物心理空间的刻画。文学小说以文字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作者对人物心灵的刻画丰富又细腻。我们的学生在组织人物动作、整理人物台词时往往错漏了这些深入人心的描写。葡萄牙当代小说家阿尔蒂诺·托维尔的优秀短篇代表作之一《二十二点的火车》讲述的是一个父母双亡、靠乞讨为生的孩子坚信自己的父亲在遥远的美国仍然活着,另一个善意的谎言支撑着他快乐地活着,那就是攒足1000个白色的镍币,换取一张去美国的火车票,可他不知道坐火车无法从葡萄牙到美国。小说的结尾是“那个小家伙沉浸在梦想之中生活得很幸福,快一点让他明白严酷的现实无异于是一种犯罪。”我们不难会联想起一些无家可归,或者无人管束的流浪孩子在街头巷尾贪玩到天亮,无忧无虑的快乐样子。饰演孩子的学生必须通过观察生活,感同身受到角色的幸福,组织到准确丰富的舞台行动,才能完成好角色人物心理空间的刻画。

“文学小说改编”在表演课堂的实践是一次有意义的启迪,它让戏剧教育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在表演课堂上给学生增加文学小说改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们在学习表演的同时体验到了戏剧创作的过程,鼓励他们多动手、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认知,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艺术创作实践中,从而为今后培养一个全面的职业演员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创作实践教学改革
少儿版画主题创作实践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王骥德的曲学思想与创作实践——从《南词正韵》谈起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尊儒而不泥古——浅谈中唐爱情传奇的创作实践
中学音乐剧《梦想启航》创作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