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下的牺牲品

2019-08-06 04:34杜晶晶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近代化

杜晶晶

摘要:《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是彭慕兰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完善而成的著作,这本书将目光集中于晚清民国时期山东黄运地区。在国家“自强”的战略政策下,黄运地区逐渐由腹地变成了边缘,在此地产生的环境恶化、燃料短缺、经济贫困等问题愈加凸显,社会下层民众生活更显窘迫,并且因为国家统制下的衰落,一些问题甚至陷入恶性循环。近代化似乎一直以其进步的面目给人们展示出发展的优越,但在《腹地的构建》中顯示出了相对消极的一面,黄运地区成为国家近代化进程中的牺牲品。关键词:黄运地区;国家自强;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001-02

一、前言

从晚清国门被打开的那一刻起,中国开始逐渐走入世界体系之中,面对耽耽虎视的列强,清政府被迫逐步转变治国方略,以“重商”为特点的国家自强战略成为国家的首选。在此战略下,黄运地区退出中心舞台,更多资金开始流向沿海,与和列强争夺本土统治权以及防范侵略相比,地方性问题成为次要。土匪猖獗、民众贫困和环境恶化正一点一滴地蚕食着这个地方,使其成为政府最难治理的地方之一。

二、黄运的兴盛与衰落

在明清时期,大运河持续繁荣了数百年时间,而黄运因环卫着这条“中国的咽喉”从而“在数世纪里都是华北大区核心的一部分”。

(一)黄运的兴盛

元朝时,大都为保证京师的供应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即开始修缮运河。经过不断完善,1325年,随着山东境内所开凿的运河竣工,元代南北大运河全线通航,运河虽存问题但已出具规模。后在永乐时期重新疏通治理后,南北航运畅通。

清代起,大运河步入它的兴盛时代。这时的黄运是淮安至徐州一段,在沿线的各城市因其地理位置而大大受益,如聊城,是通河航运的交通枢纽,在河运畅通时,各省富者云集,商业蓬勃发展。

运河航道的畅通,不但促进沿岸城市的兴起,亦能保证漕运发展获利。所以在水利系统处于鼎盛时期时,国家政府在这里所需承担的传统责任没有被忽视。

清朝统治者特别重视对黄河运道的疏浚治理,运河的维持费主要是从运河上运送漕粮所征收的税项中支出。运河航道繁忙意味着税收增多,充足的税收为河道畅通提供保障。在商品交换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漕运仿佛纽带一般将中央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起来,促进南北物质交流。

(二)黄运的衰落

19世纪中期以降,漕运遭受来自不同方面的打击。1855年黄河经历了最后一次改道,改道到山东。于是山东中西部地区成为黄运交汇处,黄运山东地段对运河的影响加重。

早在嘉庆以来,河漕吏治就开始日渐败坏,运河的船户、水手和官员相互勾结,为谋取利益使运粮的船费大幅上涨。再加上在1855年黄河改道之后,由于受到山东地理特点的影响(山东以平原为主,会导致黄河横溢、河沙淤积以及河床抬高),决口频繁。频繁的灾害就意味着需要不断救灾治理,也就意味着需要资金大量投入,所以漕运所需的成本不断上升。相对于成本低、时效性强的海运而言,漕运已不再是首选,“漕运海运之争”也在1845年京城粮食再度短缺之时以海运被启用而结束。

中央政府因面临的侧重点和压力发生改变,便从黄运的水利问题中抽身而去,河务资金被挪用到其他事情上。在镇压太平天国叛军之后,资金被用于减税和平叛方面;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操练新式陆军与对外赔款成为重中之重。同时,在改河道后本应着手修建的新官堤,直至1872年才开始动工,且进展缓慢,这使得新的河道已经淤堵严重,加深修缮的困难程度。

面对列强的一次次挑战,国家的治国方略发生改变,资源开始重新分配与转移,向较为富裕而又直接面临列强威胁的沿海地区倾斜,正如书中说到的“问题的关键是一个项目是否助于维持对中国富有竞争力的地区的控制,是否有助于中国现代部门的建设,或者从总体上减少威胁中国国家主权的债务……国家把它的注意力转向了关键地区,而不是落伍的地区;而随着海洋的兴起,黄运没有一处变得重要起来。”

从交通运输方面看,除上文中提到的海运之外,交通设施近代化——铁路的兴起,也使黄运的地位下降,黄运地区因新式交通的出现和规划而发生分裂。运河并没有和环绕四周的铁路发生广泛的联系,鲁西南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鲁西南村中的头面人物控制着当地,致使这个地区渗透性差且开放性低,但济宁在鲁西南地区算一个反例。在都市的绅士和精英的不懈努力之下,使得与南北主干道津浦线相连的兖济铁路得以修建,并与1912年通车。这条支路部分取代了之前的大运河,有效地服务济宁当地的经济。

与鲁西南其他地方相比,接通铁路的济宁经济水平要高于其他依旧只有大运河的地方经济水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新式交通对黄运衰落的影响。

三、黄运衰落带来的后果

在自身弊端和国家“自强”战略的双重打击下,黄运的位置逐渐边缘化。“自强”战略反过来也使得黄运自身的弊端不能得到修正,陷入恶性循环。“自强”战略并不是一个均衡化战略,后发展国家的近代化就是部分地区做出牺牲的过程,黄运地区成为自强下的牺牲品。

首先,黄运的衰落使得沿线城市开始凋敝。

以临清为例,在大运河还是帝国经济命脉的时候,临清是山东最大的商品经济中心之一。而19世纪40年代以来,黄运的水利系统损坏,地处山东西北部的临清重要性急剧消退。在修铁路以前,临清是能与济南相比肩的城市。当铁路成为陆上交通工具之后,临清交通闭塞、商业衰落,除临西入城孔道附近市场尚可维持外,其他街市均已倒闭无余。

其次,黄运衰落带来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

漕粮改为海运,运河不再是政府至关重要的粮食补给通道的一部分,原先的特殊地位已然不复存在,致使河道失修,水患频发。不论是从农业方面还是运输方面,水利系统都是政府历来所重视的,是政府的传统责任,当政府不再履行这项责任之时,水利资金开始锐减。正如书中所讲到的,资金转移到东部,水患转移到西部,治水更多地开始依靠民筑堤坝。治水堤坝首选材料是石头,但因黄运衰落,石头无法再进入,而比石头稍差的砖头、木材等也很难有充足来源,所以秸秆成为人们的选择。秸秆在水中浸泡会发生腐烂,所造的堤坝质量至多维持3年,通常是l、2年,这就说明每2、3年堤坝就需重新修整。用秸秆筑堤以及修整的经费其实要比用石头筑堤的经费多,但因缺少买石头的钱,修筑堤坝有陷入死循环。秸秆被利用筑堤,木材又不便运入,黄运地区的燃料就更加短缺,为了保暖与烧饭、照明等,民众被迫砍伐小树苗作为燃料。植被的破坏诱发了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又使得水利环境更加糟糕,治水成为为更大的难题。

最后,黄运的衰落使得下层民众生存状况恶化。

漕运停止后,大量的水手、纤夫失业,加上原先在漕运谋生的沿河各地下层群众,失业人口剧增。鲁西南地区的人多会去到东北地区求生存再把钱寄回家乡。但日军占领后控制了外来人口的进入,鲁西南地区的一项经济收入被斩断。秸秆被用来当做筑堤材料,燃料不足,民众在寒冷的日子里也无法生活,冬天尽量不离开炕,少吃热食。对于更加贫荒的人来说,每年的拾荒是他们能顺利过完一年的重要保障。秸秆缺失、经济贫困使得拾荒竞争也更加激烈,甚至会在田地主人并未采收完成时就入田偷盗,发展成“掠夺式的生存策略”。有田耕种的农民生存状况也进一步恶化,因为拾荒者的存在,他们不敢种植利润更大的美棉,因为其剩余物少,成熟期晚,会发生没有完全成熟就被偷盗的情况。加上政府统治能力在地方上软弱,乡村精英为私利也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美棉推广被阻碍。除此以外,地方头面人物和政府还操纵着当地铜银的兑换比率,农民被榨取的愈发严重。

四、结语

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腹地的边缘化在本书中被形象地突显出来,不论在晚清还是民国,自强于民族之林是首要任务。为达成这个任务,传统责任和制度中的“仁政”地位都变成次要,使得腹地承受着剧烈的衰退之苦,民众也承受更大的榨取,最终沦为自强下的牺牲品。

猜你喜欢
近代化
从近代化视角把握“‘中体’‘西用’之间”
庚款留学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的研究
柯树勋改革与西双版纳的近代化
在自我否定和整合中一路走来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当代日本学界对“儒学日本化”问题的考察
论汉阳铁厂选址对武汉近代化的影响
浅析近代租界的二重作用
论清末修律中法理派的近代化情理观及其实践
浅述晚清医疗的近代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