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潇湘秀美山川

2019-08-06 17:34
林业与生态 2019年7期
关键词:护林造林湖南

如果从空中俯瞰湖南,你会发现三山四水之间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森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这是湖南生态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作为全省最大的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居功至伟,书写了2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史,绘就了潇湘的秀美山川。

由于历史、人口、自然等综合因素影响,湖南的森林植被一度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200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来到湘西考察,看到因长期刀耕火种而留下的满目疮痍,心中十分不是滋味,当即写下了“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怏然。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的诗句。

总理的忧心和嘱托,让湖湘大地自此开始了一场再造秀美山川的绿色传奇。2000年,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正式启动,湖南抢抓机遇,在永顺、沅陵、桑植、隆回4县同步启动试点,2001年扩大到24个县市区,2002年在全省全面铺开。20年来,湖南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43.98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52.6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76.61万公顷、封山育林14.77万公顷。

在这些“生态逆转”的背后,是三湘林人付出的艰辛努力。

无尽葱茏生态佳

作为我国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序复杂、管理难度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抬高了生态红线,让越来越多的“帽子山”逐渐再现它本来的样子。

4月的新化,葱翠的青山在雨雾的笼罩中黛色如墨,每到这个季节,大量自驾游客涌向新化县油溪桥村踏春。村支书彭育晚说,实施了多年的退耕还林政策,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以前大量林地被开垦出来种红薯、玉米,但开出来的耕地只能靠老天爷给面子赏口饭吃,根本养不活人。村民出去打工,地也就荒了。”彭育晚站在村口指着油溪河两岸的森林说,这里的山坡因为被开垦得只剩山顶的一点树,被当地人戏称为“帽子山”。只要一下雨,山上裸露的泥石就会被雨水裹挟着滚入河中。

从2002年开始第一轮退耕还林以来,新化县累计造林超过1.06万公顷。如今的油溪桥村,曾经怪石嶙峋的石漠化坡地和荒地早已被郁郁葱葱的松柏覆盖,水土横流的现象得到了根本遏制。彭育晚指出,随着生态越来越好,这几年每年都有两三万人到油溪桥村郊游,村民的人均收入也从10年前的800元增加到现在的8000多元。

根据数据显示,通过退耕还林,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52.44%提高到目前的59.82%。每年从湘资沅澧“四水”流域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量由退耕前的1.67亿吨,减少到现在的0.38亿吨左右,全省水土流失量普遍下降50%以上,工程的实施为湖南构筑森林生态屏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国家林草局发布的《2016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湖南2016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物质量为:涵养水源32.53亿立方米/年、固土5321.86万吨/年、固碳266.74万吨/年、释氧629.09万吨/年,生态价值为1051.35亿元/年。

播绿增收民生惠

退耕还林工程,除了还原三湘大地的葱茏本色外,还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以前自家耕坡地种植粮食,每亩纯收入只有一两百元,如果把自己的工钱算进去,几乎等于白干。现在不同了,即使是我们村收入最低的茶叶分拣工人,每月也有1700元呢!”安化县马路镇蒋坪村村民蒋山川说起现在的变化,高兴得合不拢嘴。

益阳市安化县是全国闻名的“黑茶之乡”,全县通过第二轮退耕还林新种的866.7公顷茶叶,大幅提高了部分农民的收入。其中,有着70多年历史的安化白沙溪茶厂,也通过退耕还林新增了33.3公顷茶叶基地。茶厂总经理刘新安自豪地说,茶农除了获得国家的退耕还林补贴外,还能得到一筆土地流转费和在茶园打工的收入,等到茶园有了效益,还能从村里分红。

无独有偶,溆浦县的水隘乡农民也从退耕还林工程中尝到了甜头。

“退耕还林政策好呀!这山上的松树长得好,还有枞菌采,我们俩口子早出晚归上山摘枞菌,每年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加上女儿打工收入,2016年我们家就脱贫了。”铁山溪11组村民杨祖松骄傲地介绍。

退耕还林以前,水隘乡的村民守着几分水田和几亩坡地谋生,由于自然条件差,往往入不敷出。如今的水隘乡,荒山坡上都种满了挺拔的松树,松树旁还长出了一簇簇金黄色的致富果——枞菌,一年两季,每户摘枞菌的收入就可以达到3500元以上,加上全乡70%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全乡年外出务工收入达6300万元。水隘乡于2016年提前2年全部脱贫出列。

退耕还林是“生态工程”,也是“惠民工程”。在湖南,退耕还林补助期满,每个退耕农户户均可获得国家直接补助7596元,人均2046元,为湖南西部地区、高寒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林农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实施退耕还林,林农不仅可以享受到国家直补政策的“鱼利”,还可以享受到依托工程发展经果林、用材林、中药林等实现以林增收的“渔利”。通过推广“林竹、林油、林果、林药、林茶”等经营模式,湖南第一轮退耕还林营造经济林8万公顷、油茶4.33万公顷、楠竹10万公顷、林下种草3.33万公顷、林药5.67万公顷,均可实现持续增收。

此外,退耕还林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广种薄收的土地上解脱出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湖南第一轮退耕还林通过采种育苗、整地造林、抚育管护等,直接为社会提供了500多万个就业岗位,带动了270多万个劳动力向种养殖业和经商、运输、加工业、劳务输出转移,减轻了社会压力。

20年风雨兼程,湖南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国家累计到位资金超过277.2505亿元,工程惠及112个县市区、310万农户、1150万农业人口。

扬帆远航底气足

20年来,为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湖南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本着生态与产业、产业与人的和谐发展理念去开发利用每一寸土地,取得了丰富经验。

——科学规划,注重实效

“张谷英镇属山区乡镇,山高坡陡,外业工作难度大,为了收集真实准确的数据,我们全站技术人员半个月内走遍全镇31个行政村的山头地块,从栽植主要树种、比例、模式到株行距、造林密度等都严格按小班要求科学设计,这些图表册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哩!”岳阳县筻口林业站站长兰海泉自豪地说。

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湖南对湘、资、沅、澧和洞庭湖“一湖四水”流域的坡耕地,采取相对集中、连片治理、区域推进的方法,不断加大治理力度。为了使退耕地块面积落实到户、技术措施落实到小班,采用“按户登记,按小班设计,按村编号,按片成图,按乡镇编写说明书,按县汇总,图、表、卡三位一体”的作业设计模式,坚决做到按作业设计施工,按作业设计检查验收。

——质量管理,严控标准

“我们要严把质量关,这关系到苗子上了山能否生根发芽的问题,可不能有一丝马虎!”索溪峪街道林业站文艳芳介绍说。在施工中的每一个阶段,全站工作人员都要到村组上山头实地检查,严格做到设计不科学不施工、整地不合格不填穴、填穴不合格不调苗、林木不合格不上山、栽植不合格不验收、验收不合格不补助,最终圆满完成退耕还林487公顷。

为进一步保障工程质量,湖南充分利用林地测土配方平台,坚持良种壮苗,适地适树,科学开展造林作业设计。工程实施期间,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到施工第一线,全程跟班作业和技术指导,从退耕地选择、整地规格、造林密度、种苗验收、苗木栽植、抚育管理等每一道工序和技术环节入手,严格把好质量关,确保各项质量指标全面达到工程建设标准。

为健全技术档案和农户档案,各县市区必须确保技术档案做到有“两书、两表、两图”,农户档案有“两书、两卡、一册、一证”。此外,还借助退耕还林工程数据管理系统,配备了专人负责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确保了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的完整性。

——成果鞏固,毫不懈怠

“三分造,七分管,抚育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一刻也不能放松的工作。为了强化管理,我们在各村订立了乡规民约,凡牛进入退耕还林地的,每次罚50元;毁坏苗木的,每株罚5元,并负责补植。”永定区天门山镇林业工作人员说,订立了乡规民俗后再未发现牲畜进入退耕还林地的现象。

为进一步提高林木成活率,巩固绿化成果,湖南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在制度上,建立管护制度和护林公约,树立工程护林碑牌,按照工程管理标准和作业设计要求,及时进行抚育管理。严禁在造林地搞高杆林粮间种、砍柴、放牧。在宣传上,利用村广播进行宣传或送传单到各家各户,使护林管护措施家喻户晓。在队伍建设上,建立和巩固护林队伍。每村确定1~2名护林员,明确护林责任,做到责权利统一。在法制上,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对破坏退耕还林政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进行坚决查处和打击,确保了退耕一片、成林一片。

2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湖南的山绿了、水清了、人富了,一个绿色、生态、文明、和谐的绿色湖南,正在向全世界展示着她的矫健、风韵和豪迈。

猜你喜欢
护林造林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逆行而上 护林为民——宜兴市森林消防大队护航平安二三事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仿生蜻蜓护林机
护林使者杨明松
护林路路堑边坡防护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