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放慢你的脚步

2019-08-07 09:05覃梦缘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23期
关键词:统计图脚步错误

覃梦缘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人们步伐匆匆,变得急躁、忙碌。大环境如此,轮到我们当老师的也不能免俗。表现在课堂上,我们为了追求一节课的完整,或是为了达成我们备课时预设的完美,我们总是照着自己的设计往前跑,期间听不得不同的想法,看不到跟不上的孩子。如果我们能放慢脚步,不追求每一节课的完美甚至是完整。我们会欣赏到更多的风景、会得到更多的惊喜。老师,请放慢你的脚步。

一、放慢脚步,开课会事半功倍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老师们总是想着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想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带着孩子们匆匆赶往下一个环节,导致错失许多的机会。

一次听一位老师的公开课,内容是连除和乘除的混合运算。老师当时出示了这样几条数学信息:学校运来840本新书,打算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让孩子们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过了一会,一个孩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每层书架上放几本书?老师一看,标准答案出来了,和书上提的一模一样,于是就让孩子们来解决这个问题,没给不同想法的孩子机会。既然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孩子们应该还可以提出如每个书架放几本书、一共有几层书架等问题的。但老师一刀切的去解决标准问题了,解决的也挺顺利的。孩子们有的列出了连除的式子,有的列出了乘除混合的式子。整节课顺畅得近乎完美,但还是留下了遗憾,孩子们没有理解除法的性质,孩子们只知道连除的算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却不知道还可以先将两个除数相乘,然后用被除数去除以两除数的积。

其实这是可以避免的。如果老师在开课的时候引导孩子们多提几个象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两个书架一共有几层这样的问题,解决问题就很轻松了。有了这样的铺垫,当孩子们列出不同的算式后,有的是先乘后除,有的是连除,但是结果是一样的。孩子们通过观察就可以发现除法的这一性质。有了依托理解起来也容易,老师只要一句:你有什么发现?就会轻松解决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放慢脚步,生成会异彩纷呈

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的确,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加强调了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过程,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师生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这些“即兴创造”的随机事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过程。假如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麻烦”,反而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记得一次上课:学习加减法时,让学生发散思维,用老师给的数 12、9、3 编一道减法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中有一个同学编了一道应用题“今天王叔叔进了12个玩具,卖出了9个,请问还剩几个?”老师的预期只是要一个正确的算式,所有同学都在编一个减法算式,而这位学生竟然编了一道减法应用题。这个孩子给了我惊喜,用编应用题的方式不是能更好的理解算理吗?我当时就给了这个孩子大大的表扬:你给了老师惊喜。就这一句生动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兴奋不已,情绪高涨,同时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了。数学课的生成,有其基本要求,生成必须是思考的结果。没有思考而生成的猜想,教师绝不能冠以“有个性”的美名加以赞赏,一概用“真棒”、“很好”作糊涂裁判,应态度鲜明地进行引导,以免教学偏离轨道,失去了“数学味”。当然种种引导,不是一棍子打死,既要指出学生的闪光点,又要给出学生思维的方向。如果学生出现了错误,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在争论中化解错误。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往往是典型的,而很多教师采用的方式仍然是就“节省时间”地“立马纠正”,而这种方式却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这正是教学中忽视了错误资源所存在的价值。此时,教师所要做的并不是急着解释、下定论,而是把错误资源抛给学生,给他们争论的时空,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栽蒜苗》一课时,我就充分暴露了孩子们的错误想法,突破了难点。这一课是有关统计的内容,难点就是学会条形统计图中一格代表多个单位,孩子们的基础是只知道条形统计图中一格只代表一个单位。孩子们要将自己小组蒜苗的高度制成条形统计图,蒜苗最高二十几厘米,矮的也有八九厘米,而老师提供的格子纸只有八个格子。孩子们碰到老师提供的格子不够的时候各种方法都有,有的是往上添画格子,有的是在旁边加直条,有的是用一格代表两个或三个单位。我将孩子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依次在投影上展示出来,先让作者自己说理由,然后让孩子们判断这种方法好不好。孩子们把反对的理由解释得很精彩,有的说向上添画格子,如果数据够大,格子会画到纸的外面去;如果用几个直条表示一个数据也会出现纸不够的情况,而且用几个直条表示一个数据也影响美观,因为我们的条形统计图的直条之间都有间隔,如果没有间隔就看不清了。最后展示用一格代表多个单位的统计图,孩子们都水到渠成的接受了这种方法,轻松突破了难点。可以说我的这一节课是以错误为契机学习新知。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对于这样的错误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化解、巧妙利用,把錯误资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并善于借题发挥,适度由此引出一些相似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对比,使其为教学服务。这样教学,既给予学生鼓励,激发学生认错,又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放慢脚步,后进生会得到关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孩子们天马行空,敢说敢做,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意外的出现不一定是坏事,可能是好事。意外是课程的生长点,是好课的亮点,意外能让人眼睛一亮,让人砰然心动的情节。让我们学会善待这些意外,发现意外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使课堂生成“意外”资源,让学生个性飞扬。但教师为了教学设计不被打乱和冲击,特别是对后进生出现的意外要么熟视无睹,缺少敏锐反应与应对策略;要么一概封杀,教师依旧独霸课堂,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记得吴正宪老师讲过这样的一个案例,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老师领着孩子们读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然后让孩子们用一句话概括这首儿歌,大多数的孩子都可以写出 a只青蛙 a张嘴  2a只眼睛  4a条腿,但这时候有一个男孩举起了手,他站起来说的却是 : a只青蛙  a张嘴  a只眼睛  a条腿。老师说这不是怪物吗?然后就让他坐下了,不再理他了。到了下课的时候,吴正宪老师就去找这个孩子,但没有人承认自己是那个孩子,因为老师已经否定了这种想法,孩子就不想承认是自己的想法了。吴老师就慢慢地走到黑板前,嘴里念叨着 a只青蛙 a 张嘴,a 只眼睛  a条腿并且说吴老师自己也是这么想的。这时候有个男孩慢慢地走到了吴老师的旁边说,是呀,是对的呀,字母不是可以表示任何数吗?后来吴老师又耐心地引导,孩子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的地方。孩子最后对吴老师说,您怎么就知道我的知道呢?言下之意就是我的老师怎么就不明白我的想法呢?

四、放慢脚步,小结会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可在讲课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要讲授大量的与此相关的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头脑里涌进了大量的零碎信息,这些知识往往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特别是新旧知识之间容易混淆,产生理不顺的现象。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课堂小结就是其中一种高效率的方法,通过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这有利于我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课堂小结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这么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教師往往将其看做一个承上启下的程式、一段故事(情境)情节延伸,甚至是一句空洞的套话等。老师们往往是孩子们还没从新知的学习中喘过气来,问题立马抛出来,精彩的课堂有时就此冷场。如果老师能够不那么的着急,放慢脚步给孩子们一点整理和思考的时间,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不愁孩子们没话说,同时也将小结真正落到实处,并充分发挥小结的作用,提升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在丑陋的毛虫、一只蛋和婴儿身上,天才能看到一只蝴蝶、一只雄鹰和一位哲人。也许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却需要练就天才的眼睛。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捕捉住课堂生成资源,把握好课堂生成资源,及时调控课堂,才能激活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会学习,才能真正使学生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老师,请放慢你的脚步。

猜你喜欢
统计图脚步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脚步越不过良心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春的脚步
四季的脚步
不犯同样错误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秋天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