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护理探讨

2019-08-13 13:40文雪仙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内瘘动静脉维持性

文雪仙

深圳市人民医院手显微血管外科,广东深圳 518000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临床治疗肾病常用的一种手段,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而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液通路顺畅的重要操作,若动静脉内瘘出现失功情况,则极易导致动静脉内瘘血液反流,进而对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效果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失功严重时极易致使患者无法顺利完成血液透析,随着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其生活和饮食习惯发生了极大变化,多种肾病和糖尿病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现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例数也随之增多,为了保证患者顺利完成血液透析,提高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1],需要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供针对性、系统化的护理,以此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率,保证血液正常流动,消除患者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有效改善患者动静脉血管功能[2]。本研究选取60 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析其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1 月~2018 年6 月于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60 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研究组30 例年龄31 ~ 70 岁,平均(46.5±5.1)岁;其中女10 例、男20 例;对照组30 例:其中女11 例、男19 例;年龄32 ~73 岁,平均(46.8±5.2)岁;纳入标准:两组患者病情诊断均需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均获取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者;排除标准:精神和认知功能异常者;处于哺乳或妊娠期者;不同意实验研究者。两组在疾病类型、血液透析持续时间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健康宣教、用药干预、观察病情等,研究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具体内容:(1)基础护理:血液透析前,需要了解患者体重、睡眠、饮食等情况,并告知患者血液透析当天不可服用降压药,及时预防低血压症出现,血液透析期间需实时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并及时提供营养支持,同时需要为患者定期进行血粘度检验,并通过听诊器了解患者内瘘杂音情况,基于此提供低脂低盐的食物,在穿刺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无菌原则并尽量保持1 次穿刺成功,且敷料包扎时,需要注意松紧度适宜,禁止使用胶布环形包扎方法,避免造瘘侧肢体过度屈曲和静脉输液,另外血液透析前,需要全面清洁内瘘侧肢体,防止感染,若患者造瘘侧肢体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时,需及时上报医生[3];(2)内瘘评估:对患者内瘘进行评估,了解患者血管分布和走向,并准确、快速的完成穿刺,穿刺针尖与患者皮肤保持40°角,有效减轻疼痛感,合理调整压脉带,保证力度适宜,避免内瘘损伤,且禁止使用区域穿刺法进行内瘘操作,以此避免发生血管瘤和血管狭窄,尽可能选用扣眼法和绳梯法[4];(3)心理干预:由于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病情变化,患者多存在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且不愿意与他人沟通,此时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交流、互动,采用兴趣爱好培养、分散注意力等方式改善或消除患者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并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5];(4)拔针护理:血液透析完成后,需要按照动作轻柔且快速原则完成拔针,之后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并使用弹力带固定消毒棉球对穿刺点进行点状压迫30min,之后拆除弹力带,从而保证最佳止血效果,避免皮下血肿发生,然后需要告知患者卧床休息30min,预防直立性低血压[5];(5)健康指导:定期组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其中包括内瘘保护方法、血液透析知识、内瘘失功知识、饮食注意事项等,并告知患者血液透析后2h 内,需对内瘘侧肢体进行制动,24h 后需要对内瘘出进行热敷,且完成功能锻炼,同时采用软膏(喜疗妥)进行局部按摩,发挥着活血化瘀效果,另外还需告知患者不可对内瘘侧肢体测量血压和抽血等操作,保持侧体位睡眠,防止对内瘘侧肢体血管造成压迫引发血栓[7]。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率,同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标准评估两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知晓率,其中包括血液透析知识、动静脉内瘘失功知识等,得分≥60 分说明患者对健康知识知晓程度越高,对健康知识知晓问卷调查表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信度值为0.87,故问卷调查表具有可行性;另外还需采用SAS 评分量表和SDS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8];采用护理满意度问卷表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问卷得分<70 分(不满意)、90 分>问卷得分≥70 分(基本满意)、问卷得分≥90 分(十分满意),对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信度值为0.89,故问卷调查表具有可行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 软件分析、处理两组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率,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率和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率为0,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率为13.33%,健康知识知晓率为8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率与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n(%)]

2.2 两组负面情绪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 等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等评分有所降低,但研究组患者SAS、SDS 等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负面情绪改善情况比较(,分)

表2 两组负面情绪改善情况比较(,分)

组别 SAS SD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n=30) 40.01±1.48 20.09±0.02 41.12±1.08 19.93±0.96对照组(n=30) 39.98±1.53 30.72±0.29 41.03±1.15 31.17±0.18 t 0.077 200.293 0.312 63.031 P 0.939 0.000 0.756 0.000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80.00%,故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动静脉内瘘失功是维持性血液透析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成因与低血压、包扎过松或过紧、感染、血粘度提升、内瘘过早使用、过多超滤、穿刺不当等有[9],失功后血液极易出现反流情况,进而对患者血管和动静脉造成损伤,最终导致血液透析无法顺利完成,严重影响到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10],再加上近几年人们生活和饮食习惯不断变化,各种肾病发生率出现逐年增长现象,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率也随之增长[11],为了及时预防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发生,保证血液透析顺利完成,需要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综合优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12],根据患者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病史等,给予患者基础护理、内瘘评估、心理干预、拔针护理、健康指导等护理内容[13],针对血液透析时各项操作,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率,以此加深患者对动静脉内瘘保护方法、内瘘知识的了解,及时预防和减少动静脉内瘘失功而引发的一系列不利现象,并保证患者维持血液透析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14]。实验结果发现,经护理后,(1)研究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发生率为0,明显比对照组13.33%低,而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 <0.05),由此可知,经针对性护理可以及时改善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能及时避免反复穿刺对动静脉造成的损伤,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准确评估患者动静脉血管内瘘情况,同时通过健康宣教可以加深患者对血液透析和动静脉内瘘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强化自我护理,避免感染;(2)护理前,所有患者SAS 和SDS 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AS 和SDS 等评分有所降低,且研究组患者SAS 和SDS 等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从中可见,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各种负面情绪,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同时通过心理疏导、互动沟通等方式,能有效加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3)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由此得出,经干预后可有效提高科室护理质量和效率,加深患者对科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有助于护患建立良好的关系,尽可能减少医护纠纷事件。

总而言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护理效果较好,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血液透析舒适感,及时预防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发生,还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5]。

猜你喜欢
内瘘动静脉维持性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八段锦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有效性的meta分析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
脑动静脉畸形伴发动脉瘤的出血风险因素及介入治疗策略分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人文关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提高动静脉内瘘绳梯式穿刺率的研究
超声引导下二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术后再狭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