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践行的教材观

2019-08-13 03:45谢雨晨
文学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于漪特级教师教育教学

内容摘要:于漪是我国语文教育界改革的领军人物,获得了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奖章,是100人中唯一的基础教育届代表。她说要“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种使命意识让她始终遵循着“教文育人”的教育思想,将生命之花为教育事业而绽放。纵观她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她践行着“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材观,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科学性”、“教材的延伸”、“敢于打破教材权威”、“让教材‘活起来”四个方面。于漪独具特色的教材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于漪 特级教师 教育教学 教材观

“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成为于漪終身奋斗的目标、始终不变的精神追求。因此,她深入教育实践,结合语文学科特点,经过20多年的研究,形成了她的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教师观等一系列教育教学观。笔者主要研究她践行的教材观。

  一.教材的科学性

俄罗斯教育家波拉夫采夫说:“学校经常会碰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存在缺点的现象。但我们认为,全部工作都取决于教师:一个知识渊博的、热爱自己工作的、生机勃勃的、精力充沛的教师,一定会使任何教学大纲变活,并补正最差的教科书。”[1]315虽然教师选择教材的权利是有限的,但使用教材的科学性是无限的。纵观于漪的教材观,她要求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在“真懂”上下功夫,做到“胸中有书”。

1.科学、规范使用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并不是被动地接收教学资源,而是要科学、规范地利用教学资源。教师也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探究教学重难点,对教材中的字词句,都要认真琢磨。于漪老师强调“钻研教材要有不明底里不罢休的那股劲儿,求准、求深,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对教材的来龙去脉、编写意图,梳理得一清二楚,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了如指掌。”[2]20-21于漪老师三次教《春》都在不断改进教学,到第三次教《春》的时候,她把《春》和《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教学,学习的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散文,并加强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条理更加清晰,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2.以科学方法讲授教材

教材的讲授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否把课上的有感染力、说服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讲究语言艺术。首先,要保证教学语言准确无误。于漪老师说“口头解说有很强的针对性,总是针对特定文本中的某些人、事、景、物,某些概念、事理进行阐释与说明,最为重要的是准确。”[3]338于漪老师在教《卖油翁》时,顺口说了一句“下面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有同学不以为然的笑了,于漪老师立马意识到自己语言的不妥,就改为“发人深思的对话”。看似简单的语言变换,实则表达的意思更准确。其次,运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讲授艰涩难懂的文章。于漪老师说:“要教会学生学懂、学会,再深奥的知识也要善于用通俗的话讲出来。”[4]239尤其是讲述概念、定理,或者分析议论文中的科学道理,所运用的诠释性语言就很讲究,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觉得抽象难懂,但是于漪老师用浅显的语言,把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话表达出来,使得学生能够通透的理解。

  二.教材的延伸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材料,教学过程是对教材进行的二次开发,所以,教师应该适当拓展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有机地整合其他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库存。

1.从广度上开拓,扩大知识覆盖面

于漪老师指出:“所谓广度上开拓,就是慎重选择知识点延伸扩展,不断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存,使得他们吸收多种营养,尽量把课上的丰满”。[2]93教师讲课时,应该增添一些经典的文化内容,让课更加饱满丰富,就像于漪老师,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引经据典。比如教《春》时,就问学生《绝句》、《泊船瓜洲》、《淮中晚泊犊头》这几首诗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很自然地就将古诗引进了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此外,于漪老师还在绘画、音乐等领域汲取养料,如“讲古诗词‘留白的概念,把齐白石的国画《虾》中‘不着水痕,满幅皆水的特点来对比说明。”[5]11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不仅仅是扩大了知识覆盖面,还使得语文课堂鲜活灵动。

2.从深度上探讨,加强学生的理解力

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是作者的倾心之作,教学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立足教材和学生实际,遵循课文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逐步的加深,使学生认识事物不浮光掠影,而是善于思索,深究底里,洞悉事物的本质。如《晋祠》是一篇浅显的说明文,如果只教课文表面,停留在听说读写表层,这节课不仅会平淡、干瘪,而且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会受到压抑,认识能力也会受到限制。所以于漪老师设计了辞典条目与课文的比较,在比较中,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逐步深化,从而会对文艺性说明文的本质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对问题的认识能力也会大大加强。

  三.敢于打破教材权威

对于教材,大多语文教师都不敢否定,对文本中的一些传统见解和解读,往往也是奉为圭臬,不敢违背。但是人无完人,文无完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敢于打破教材权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

1.培养学生质疑教材的精神

对于教材中的文章,我们不能完全迷信教材权威,认为经典就是完美的。语文教师在悉心研读文本的同时要敢于质疑,“小到遣词造句、段落标点,大到谋篇布局、立意构思”。[6]于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教材评头品足,打破对教材的迷信,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范文,首先应该学习,但学习之余,可挑挑毛病”。[2]84例如在教《骨气》时,文中说“什么叫骨气,指的是抱有正确、坚定的主张,始终如一地勇敢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遭遇任何困难,都压不变,折不弯,碰到狂风巨浪,能够顶得住,吓不倒,坚持斗争的人。”[2]84有学生认为文中对“骨气”的定义有可商榷之处,认为“骨气”不是人,应该修改定义。此时,于漪老师就大胆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否定。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语文自信心与自主意识,而且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2.锻炼学生评论教材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质疑教材的精神,还要锻炼他们评论教材的能力。就像于漪老师说:“有意识地组织评论,是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4]191例如在教《珍珠赋》的时候,于漪老师就采取了“放”的做法,让学生们对文章评长道短,论是说非,学生们各种看法奔涌而来,有的同学直言不讳地说:“建设洞庭,与大寨有什么相干?为什么三番硬把大寨拉扯进去?有的同学说:结尾的“每一颗珍珠”、“每一颗珍珠”,句子是多余的,犯了画蛇添足的毛病。”[4]191-192这样展开评论,让学生来辨别是非,不仅使学生的才能得以施展,而且知识也学得深入,学得牢固。他们评论教材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也会得到极大的激发。

  四.让教材“活”起来

对于现代教学来说,让教材“活”起来,就是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来辅助教材的实施,让教材更加立体。但是在于漪老师实施改革的年代,她是如何让教材“活”起来的呢?其实,依靠两点,一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二是授以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

1.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于漪老师上了近两千节公开课,听过她课的老师不计其数,常有教师说,听于漪的课,常听常新,不会厌倦,这就是她课堂教学方法不断变换的结果。于漪老师指出:“我的课堂教学执意追求的是一种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变化美。”[2]95所以,不同的文本,于漪老师有不同的设计,相同的文本,每一次教学亦有不同的设计。让教材不再呆板单一,而是时时引进活水,去适应变化的教学对象和情境。如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就把学生们带出课堂,让学生们在花园里边观察边上课;教《孔乙己》时,先请学生填写孔乙己的履历表。这样不断变换的教学形式,让教材更加的立体。此外,于漪老师还请电视演员给学生作朗读指导,请作家记者谈写作经验,组织学生参加美术展览馆等,将教材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了学生开拓的视野、敏捷的思维、以及极较强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2.授以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

苏联作家斯维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7]245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艰深枯燥的文本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于漪老师说:“语言要风趣,富于幽默感。教师不应该板着面孔上课,满口严肃的话,如果这样,学生就会如芒刺在背,学习起来七折八扣。”[4]245例如,学生在默写《黔之驴》时,总是把“慭慭然,莫相知”中的“慭”字写错。讲评时,于漪老师不是简单地指出错误,而是借助字形的特点,风趣幽默地说:“记住啊,来狗了,要小心!”学生们在一片欢笑中很容易就记住了字形,理解了字义。同时,于漪老师也强调,风趣幽默要在适当的场合和时机运用,才能起到催化感情、深化理智的效果。

  五.结语

在对于漪教材观的研究中,笔者加深了对于漪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她真的是一位有责任心、有追求的语文教育大家,从教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创新性、发展性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纵观她践行的“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学观,首先是对科学使用教材和讲授教材的要求,其次还创造性地开拓教材内容的外延,丰富学生的知识库存。再次是有敢于质疑教材,敢于打破權威的精神,培养着学生们见疑敢疑的勇气,最后用她幽默诙谐的语言让教材“活”了起来。为广大的语文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参考文献

[1](俄)波拉夫采夫.《自然学科教学法的一般原理》[M].俄国: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14.

[2]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于漪.语文的尊严[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4]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梁旭.于漪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6]吴国林.敢于质疑教材文本,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J].基础教育研究.2014,(23).

[7]转引自: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介绍:谢雨晨,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于漪特级教师教育教学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生就是我的天下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一切皆有可能
特级教师评选起到了激励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