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校传统活动课程化的优势

2019-08-14 02:24杜莹莹
读天下 2019年18期
关键词:课程化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下的传统活动不再是一味地注重结果,而是更加专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成长。并且,我们积极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的优点,哪怕是一点,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

关键词:传统活动;课程化;活动改造

【案例背景】

一、 学校传统活动实施现状

学校传统活动一般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较稳定的形成惯例的活动。每一所学校都有各自的,固定的,體现学校特色的传统活动,这些活动都是由学校的德育处统一策划,然后布置给班级,形式化倾向比较严重,千篇一律,缺乏变化与新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参与的角色。

二、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

综合实践活动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从国家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相应的教材。因此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师资问题,造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在现实实施中落实困难。面对这样的问题,最新的《江苏省综合实践课程纲要》提出了“非指定领域”,非指定领域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传统活动。

【案例描述】

一、 传统的学校传统组织形式

(一) 活动前期准备

1. 活动宣传:张贴有吸引力及引导意义的海报宣传本次活动;2. 物品选购:鲜花,花圈;另外准备扫把等清洁工具;准备一份发言稿,以便活动过程中使用。3. 活动当天中午午餐过后在学校操场集合,学校分管安全的校长、安全常办人员随行,清点人数。负责拍照和做校报新闻报道。

(二) 活动流程

1. 清扫烈士陵园;2. 向革命烈士默哀;3. 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4. 稍息;5. 代表发言、学生做演讲;6. 重温入对誓词、全体幕哀三分钟;7. 活动结束后,在行政楼举办一次简单的总结与交流会。

二、 综合实践课程下活动形式

(一) 活动初阶

片段1:从已知到未知,激发探究兴趣

播放配乐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自然引出主题。

师: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来了,在这样的一个传统节日里,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想法吗?你对清明节还想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吗?

片段2:自主提问,激活探究意识

师:那你对清明节还想了解些什么呢?提出你的问题吧!

(二) 活动二阶

1. 组成小组,明确任务,制定方案。2. 分头行动,展开调查。3. 资料汇总,得出结论。

(三) 活动三阶

片段1:学习活动策划

1. 活动名称;2. 活动目的;3. 活动时间;4. 活动参与人员;5. 活动准备(人员的分工);6. 活动流程;7. 需要注意事项。

(四) 活动四阶

活动准备。设计海报,并且实施宣传,为你们的活动号召参与者。

三、 校清明节最终组织形式

1. 活动名称:团聚一起 永记传奇

2. 活动目的: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缅怀烈士,铭记英雄烈士

3. 活动时间:清明节

4. 参与人员:自愿报名参加(争取全校性活动)

5. 活动准备(人员的分工):李可欣、葛娴静:绘画海报,刘星辉、武新哲:张贴海报,宣传活动;吴家洛:提前罗列需要的材料以及活动开展的具体时间通知等信息;贾天瑞:负责活动期间的照片拍摄以及活动结束后的相关报道。

6. 活动流程:(1)下午1:30家长进入学校,并且在校门口的海报上留下自己对清明节的感悟,拍照留念。(2)各位家长到自己孩子相应的班级。1:50,各班组织包青团活动。各班可以采取自己觉得好的方式。(3)每个学生将自己包好的青团敬献给自己最敬重的一位革命烈士,并且和大家分享一个他的故事!(4)由家长代表发表演讲。(5)分小组吟诵清明时节的古诗词。(6)班级合照。

7. 需要注意事项:(1)家长自愿参加;(2)在活动期间注意时间安排,结束时间控制在4点之前;(3)最后青团由学生自己带回烹饪,不得浪费;(4)相关报道要及时,最迟第二天下午4点。

【案例反思】

一、 一改死板,百花齐放

因为学校的传统活动往往历史悠久,模式成熟,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所以其教育理念有的已经比较陈旧,而且过于狭窄。某些活动出现模式化、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出现了疲倦、乏味感。

当我们在传统活动中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通过主题贯穿提升活动深度、增加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注重学生的主动策划和参与、加强活动的探究性以及注重对活动进行评价反思和完善等几个方面时,传统活动就改头换面。学生都是组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不再是学校传统的常年不变的唯一的活动形式。这样的变化,使得学校活动更加多姿多彩。就是一个清明节也可以组织出“美食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等,形成“百花齐放”的场面。

二、 二改说教,自主感悟

从学校原来的活动中可以感受到,清明活动中的思想教育部分,都是组织者或者学校领导一味地在说,这些活动不太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主体参与。那么在下面的学生听进去了多少,甚至可以说学生听了吗?那么这样的活动不就只有一个形式吗?那么孩子在这次活动中到底体会到了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这样,不是说教,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领悟出深层的含义。而且这样的感悟不会再是简单的,狭窄的,它可以使有关清明的意义,清明的习俗,清明的趣味……这样的领会不是更加深刻,更加值得提倡吗?

三、 三改评价,深化含义

学校的传统活动的评价方式多以颁发奖状为主,根据学生的作品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那么这样的奖状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荣誉感,但是大部分孩子的积极性就被打击了。他们参加了可是成了不能得奖的“残次品”。长此以往,学生还有谁愿意参加呢?不仅如此,一张奖状只能说明他的作品是优秀的,但是在这个活动中他的表现到底如何呢?不得而知,或者说学校根本就无所谓?

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能力的评价,是一种以自我为参照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区域评价。

参考文献:

[1]吴文涛.传统文化如何走进学校?——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J].中国教育学刊,2018(3).

[2]侯廷宾,杨月芳.传统文化进校园 德育工作上台阶[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8(2).

作者简介:

杜莹莹,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课程化
名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探索
德育活动课程化需关注的四个要素
对“家庭教育课程化”的认识、探索与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思考
以课程化理念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的探讨
浅谈班级主题课程与环境区域的有效运用
校园文化“课程化”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探索
志愿服务学习:高校志愿服务课程化的路径探索
阅读课程化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