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课程中需求意识的意义分析

2019-08-21 12:00苗媛媛
戏剧之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课程设计

苗媛媛

【摘 要】需求意识是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关乎到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案等各方面的制定。正是需求意识促使教师实施需求分析,这是现代ESP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139-03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专门用途英语(ESP)已经发展成为外语教学(EFL)中最突出的领域之一。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新兴行业的大力崛起,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还要掌握与具体工作领域相关的专业技能。因此,ESP教学越来越重要,其发展也反映在越来越多的开设ESP课程的大学中。要探索ESP课程的最佳教学方法,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ESP,什么对ESP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Hutchinson & Walters(2002)曾对ESP下了比较宽泛的定义:专门用途英语是一种教授英语的方法,它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均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ESP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in which all decisions as to content and method are based on the learners reasons for learning)。在ESP定义不断演变与充实的过程中起着较大影响作用的还有Strevens, Hyland, K.,Dudley -Evans等。其中Dudley- Evans(1998)的定义被广泛引用。 他把ESP和GE(General English 通用英语)看作一对相对立的概念,认为ESP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交际需要;而通用英语则把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课程。而Dudley- Evans对ESP的定义包括四个绝对特征和两个相对特征。绝对特征包括: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需求;课程必须在内容上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或活动有关;重点应放在努力使词法、词汇、篇章结构与特定的活动相适应的语言运用上。相对特征则包括:ESP与特定学科相关并根据特定学科需求来设计,因此所学的技能可能有限,而非面面俱到;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ESP可以使用与通用英语不同的方法。Hyland, K.(2002:36) 对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通用英语(GE)也曾做了阐述,认为通用英语在倾向于越来越专业化(General English provis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pecialized), 并提出对EAP和GE的划分一直在继续并且界限很模糊(The binary division between EAP and GE has become a continuum with blurred lines)。

在这些阐述中,对ESP绝对特征和相对特征的划分对解决什么是ESP的争论很有帮助。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ESP可以但不一定与特定的学科有关,也不必针对某个年龄组或能力范围。ESP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或者是Dudley-Evans所描述的一种“心态”。这与Hutchinson等人(2002年)的结论相似,他说:“特别是在语言教学中,所有关于内容和方法的决定都是基于学习者的学习理由”。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清楚地总结出,为实现ESP的成功教学,纳入学习者的未来需求,开发学习者将语言知识转移到新环境中的能力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获得的技能,被认为是ESP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把需求分析作为预测学习者未来需求的重要工具的基础上,将重点探讨其在指导ESP教学大纲的设计、课程材料的选择、课程的教学/学习以及评价等方面所起到的主要意义。

一、需求的概念

在文章进一步对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展开阐述之前,有必要先明确下需求的概念。Berwick(1989,52)曾对需求提供了一个简单通俗的定义,即“当前状态(a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与期待的未来状态(a desired future state)之间的差异”。并把需求细分为规定的需求(prescribed needs)与意识到的需求(felt needs)。规定的需求为教育者以别人的学习经历为依据而设定的需求,即规定学习者必须达到的目标;而把意识到的需求设定为学习者本人的需求,如学习者的需求、欲望和愿望等。对于需求的种类,也有其他一些补充的划分,如客观需求(objective-needs)和主观需求(subjective-needs)以及目标学习需求(target-learning needs)等。所有关于学习者的客观情况,如学习者目前的语言能力、语言困学习中的困难、目前或将来打算从事的工作等统称为客观需求,而把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信心、态度、期望)等概括为主观需求。对于需求的意识使得需求分析变得有必要,为此人们提出了种种需求分析模型,在其日趋成熟与完善的过程中,两种需求分析模型值得我们关注,即目标情景分析模型(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和目前情景分析模型(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前者主要用来分析学习者未来工作的环境对学习者的要求以及学习者对待这种需求所持的态度。但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习者的偏好,通俗来讲,如果学习者对学习的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无论老师认为该课程多有用,学习者到底能获益多少都将是个疑问,且学习者很可能会因不满意该课程内容而半途而废。因此需求分析的第一步应该是确定学习者希望从课程中学到什么。在此意义上,目前情景分析做了一个很好的补充。它主要包括两个步骤:首先,从目标情景分析出发,将得到的结果与学习者目前能力进行比较来诊断学习者的语言缺陷,最后将这些目标需求转换成活动需求的形式。

猜你喜欢
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课程设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护理英语课程需求分析与研究
大学师生需求发展分析
基于UML技术的高校贫困生管理系统建模分析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