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辅导员职业素养提升探究

2019-08-21 12:00宋一婷
戏剧之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辅导员互联网

宋一婷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需要高校与辅导员共同努力,通过他律与自律的结合,提升辅导员信息伦理道德水平;培养辅导员复合型知能结构,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增强虚实结合的育人能力,利用大数据精准化开展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辅导员;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144-03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成为辅导员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主要阵地,这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结构分析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及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品质。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之后发现,目前关于教师职业素养的研究较多,但关于辅导员职业素养的研究比较少,对现有的研究梳理之后发现,辅导员职业素养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虽然每个研究者对辅导员的职业素养的阐述有所不同,但关键词主要是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因此笔者将辅导员的职业素养界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职业道德。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是指辅导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需遵循的道德规范。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是育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普通高等學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将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概括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甘于奉献,潜心育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互联网时代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涉及大量的学生信息和数据,因此信息伦理也应纳入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中。

(二)职业知识。辅导员要深入了解学生,既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的知识储备,又需要对所带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所涉猎,这样在开展日常谈心谈话和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时才能更有针对性。在信息化时代,辅导员还应当具备信息技术相关的职业知识。

(三)职业能力。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九个模块。从上述职业能力的阐述可以看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模块之一,这种职业能力不仅是信息获取、处理和转化能力,而且是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挑战

(一)职业道德要求更高。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涉及了大量的学生个人信息、隐私数据,这对辅导员自身的信息伦理要求较高。而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期的大学生对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缺乏一定的鉴别力,容易被一些不良信息迷惑,因此辅导员还需开展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这要求辅导员自身能够客观而又冷静地对待网络信息,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较强的政治敏感性,理性地解读、研判网络舆情,不被负面信息所干扰。同时还需对学生开展信息道德教育。这些都是对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提出的新挑战。

(二)职业知识要求更广泛。辅导员需具备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及时学习并掌握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时事政治,但是仅具备这些知识素养已不足以应对当前的互联网+教育的大环境。在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精准化的思想教育?如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深度的工作?这要求辅导员自身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精深的理论功底,还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有时显示器无法工作、打印机无法正常输出,都会影响到辅导员互联网思政工作的开展,因此掌握基本的硬件知识是辅导员使用互联网的前提。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辅导员需快速有效、合理合法地使用各类软件,例如word、excel等基本的办公操作软件,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讯软件以及新兴的、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平台等。这些软件的运用为辅导员提供了更多非权力性的影响力发挥平台,同时也是对辅导员日常工作提出的挑战。

(三)网络化育人能力要求高。互联网的发展使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从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扩展到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传统的辅导员育人途径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教育部43号令中提到“辅导员要创新工作路径,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交流,运用网络新媒体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咨询等。”“90后”和“00后”的大学生们个性鲜明、主体意识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这对辅导员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网络中辅导员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符号化的人,有时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不善于表达,但是他们经常通过网络空间阐述自己的心情,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为辅导员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开放性和多元性的互联网为学生“意见领袖”的产生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这些“意见领袖”是影响大学生舆情动态的重要力量。信息源广泛增加、信息的流动速度增快,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渠道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一些不良信息与学校教育者所发布的信息混杂在一起,这对辅导员的权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网络媒体有时缺乏人文关怀,仅依靠媒体无法模拟出人的所有情感。如何在网络化的背景下体现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如何将线上教育与线下交流结合,深入开展学生工作?如果辅导员不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心理调适能力,将难以适应学生在智力水平、情感需要、个体行为和社会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将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开展有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学生工作的开展带很多挑战,这要求高校和辅导员通过各方面途径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他律与自律结合,提升辅导员信息伦理道德水平。信息伦理指的是人们在获取、使用、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循的信息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

作为高校,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构建相关监管体系,规范辅导员在日常信息处理中的行为,使辅导员了解自身在网络世界中的责任、权利,将辅导员的信息伦理建设合理化、合法化。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师德、信息道德相关宣传,加强辅导员以生为本、依法从教、诚实守信、服务社会等品质的培养,使其能够将信息伦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

作为辅导员,一方面,需努力将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内化为自我的理性自觉,遵守信息伦理与道德,尊重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制作、不复制、不传播虚假信息,积极有效维护信息安全。在分析和使用学生数据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数据安全和保护学生个人隐私。另一方面,主动、自觉地树立信息意识,真正意识到互联网发展对自己本职工作的重要性,使自己能够成为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信息主体传播者。通过自身的“知行合一”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将现代道德理念渗透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二)培养辅导员复合型知能结构,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辅导员具备复合型知能结构。

作为高校,第一,完善信息相关培训机制,通过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互联网知识相关专题研讨与培训,例如开展信息获取加工、传播技巧、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网络群体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讲座,有针对性地帮助辅导员把握新媒體的传播规律,提升辅导员相关理论水平。第二,建立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根据辅导员信息素养的构成体系、内容分类进行考核指标体系设计,并逐一进行考评。第三,加强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的相关研究引导,通过项目立项、征文评选等途径调动辅导员进行网络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积极性。

作为辅导员,需构建前瞻性的科学知识体系。首先,辅导员可以通过自身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充分了解互联网相关的基本概念及特征,了解信息获取、加工、呈现和交流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当前流行的网络语言和操作体系,辩证地认识互联网对于社会发展和日常工作的影响。其次,高校辅导员需注重从工作实践中学习和反思,利用自身的主体优势,结合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炼经验、总结规律,将其转化为网络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成果。

(三)增强虚实结合的育人能力,利用大数据精准化开展工作。互联网时代人类的活动场域不仅仅包括现实世界,也包括虚拟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现实世界的教育引导工作,也应重视网络世界的发展引导。任何一个场域的偏颇都不利于辅导员个人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因此要提升辅导员“虚实结合”的育人能力。

作为高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提升辅导员的育人能力。第一,构建健全的培训体系,可以根据信息素养的标准,建立完善的职前、职后培训体系,例如美制定了“教师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其中包含了“技术的操作和概念、策划和设计学习环境和过程,教学、学习与课程,测评与教育,工作实效和职业实践,以及社会、伦理、法律、人性等。”基于此标准进行开展理论指导和实际的技术操作培训,提升辅导员的实践智慧。第二,加强全校信息系统建设,搭建适合辅导员日常工作的信息一体化平台,通过整合数据、共享资源,为辅导员高效率开展精准化学生工作奠定基础。第三,重视辅导员队伍工作面临的困境,理清辅导员工作的边界,适当减少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的工作量,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扫清障碍,使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育人工作中。

作为辅导员,首先,无论是在网络场域还是现实场域,都要与学生树立平等、民主的互动关系,这可以为深入开展学生工作奠定情感基础。其次,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即时通讯工具进行线上交流,但是在网络的沟通中,学生面对的是冰冷的机器,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一种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而个别谈心、走访寝室这些面对面的线下交流方式可以使学生看到面带笑容、满含着鼓励和期待、充满热情的活生生的教师,这种互动方式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情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对于一些社会时事政治热点、思想政治相关理论,通过网络形式表现出来可能更生动活泼,但是仅仅依靠网络信息传播的形式不一定能够使所有学生都有所理解,而集体座谈会、主题班会、专家讲座这些形式有助于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再次,辅导员要掌握信息数据分析能力,要善于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例如,“校园一卡通”系统中所涉及的学生图书馆借书数据、食堂就餐数据反映了学生近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辅导员可以通过这些看似“冰冷”的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是当前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无论是高校还是辅导员,都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对于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创新工作路径,主动强化职业道德、丰富职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以期更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徐复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3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404/xxgk_167113.html

[4]曾兰芳,张建伟,黄荣怀.从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看我国的教师培训[J].中国电化教育,2001.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辅导员互联网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