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润物无声

2019-08-24 06:00邵子超
关键词:部编教材教学目标小学语文

邵子超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时代对人们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文化选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版教材图文并茂的课文,潜移默化地向低年级的学生渗透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部编教材;图文并茂;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6-0008-03

旧版教材,笔者教了六年,是个在教坛上刚刚起步的孩子。因为深知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写字教学、习作教学有本质的区别。教会学生阅读,不仅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温儒敏老师说:“部编本教材‘主治不读书和少读书。”在教育部统编教材逐渐铺开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了新版教材的经典性、时代性,文质兼美、恰到好处。从而对语文教学独特使命的认识渐趋清晰、深刻,感觉语文教学和课堂正悄然变化。

一、图文并茂暗藏玄机

回忆学生时代,能在语文数学书中找到一幅精美的插图,简直是稀罕事,更不要说图画颜色艳丽。新版16开纸的教材,给人一种文化的厚重感。里面的图片内涵丰富、喜闻乐见、贴近生活,让人爱不释手。低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幼小衔接的过度,兴趣和亲切感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

《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时代对人们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文化选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新版教材图文并茂的课文,潜移默化地向低年级的学生渗透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新版教材在二年级上册安排了狐狸系列故事,这几篇文章就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学生有了这个初步认识和知识储备,在以后的学习中对不完整的句子和段落,图表和图画,就不再陌生。这些体现了编者们的良苦用心。

二、教学目标一目了然

旧版教材的单元导读随年级增长内容逐渐丰富。低中年级,单元导读是一段话,比如: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她带给我们的欢乐。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进一步发现她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我们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高年级导读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用散文一样的文字,让学生感受单元主题,后一部分用叙述性文字,让学生自讀自悟,找到单元训练点。

虽然有课标把握教学航线,但是某一课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学生具体要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师都不是特别清楚。新版教材则不然,在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两大元素的指导下,寥寥数语优美生动,单元训练点简单明了。既不简单枯燥,又让老师有的放矢,让学生学有所获。

三、识字在前拼音在后

识字在前,拼音在后,这个历史性的改变,可以看出编者们的立意很高。解决了老师教拼音难,学生学拼音苦的现象。为了让学生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同时能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会在备课的时候用很多时间考虑如何利用教材和教具,把抽象的无意义的字母和直观的图象结合起来。但是,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极容易分散,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很快就会失去耐心。

新版教材把汉语拼音课从13篇减少为8篇,不仅把拼音教学内容降低了难度,而且把识字放在拼音的前面,放缓坡度,更顺应低年级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拼音知识辅助阅读的工具性。我国经典文化里面,总是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在实际生活中识字。新版教材把中华民族风情的图画配以楷体字,呈现在开篇第一课,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是对学生心灵的冲击,是对学生成长轨迹的遵循。

四、低年级写字笔顺明

语文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但是老师在教授旧版教材时,很难把握哪个字是要特别注意的,有的时候为了教学进度不会对每一个字的面面俱到。新版教材一年级的教材里,“我会认”的字上面有红色的偏旁,“我会写”的字上面有逐一加红的笔顺,让学生写字启蒙阶段就杜绝“倒下笔”的错误习惯。这样的提示随年级的增高则不再出现。这一巧妙的设计,让笔者感觉编者们不仅重视学生的识字写字、重视阅读,还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做了铺垫工作。

五、经典回归古文勿忘

从表面上看,新版教材虽然把低中高年级的课文都做了删减,但是,细细品读选入的文章,就会发现,这不是教学内容的减少,而是教学方式的调整,教材的内容反而更丰富更有趣了。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时代的进步要求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国家的作品,认识作者、了解国情、品味文化,也锻炼了自己开阔的胸怀。很遗憾,新编教材减少了外国作品。就一年级来说,上册14篇课文中,只有《乌鸦喝水》《小蜗牛》两篇,下册只有《一个接一个》。

换一个角度思考,课文选入的多还是少,是编者在多角度中找到的平衡点。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就一个点,给学生拓展无限的阅读机会和空间。由一篇文章,拓展同主题的多篇文章;由一位作家,拓展他的多篇文章,甚至多个作品;由一个作品,拓展类似的多个作家的做个作品,以及这个国家的文化……教者要应时代的需求做合适的教学。

现如今,新的交流媒介不断更新出现,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版教材加强了这方面的渗透,古诗文的选入124篇,比原教材增加了55篇。数量增加了,教学和学习的难度却降低了。新教材更重视低年级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自悟,老师发挥示范作用,提倡当堂背诵。建议中高年级适当加入写作背景和主题、诗意。让“国学”回归它该有的模样。

六、思维导图巧入慢润

现在很多教师不善于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因为大家还没有发现思维导图发散学生思维的延展性,总结知识的完整性。

笔者是在学生三年级的时候,引入了思维导图的教学,帮助学生做单元知识点的整理复习。因为之前没有过接触,所以大多数学生接受起来很难,绘画速度慢,思维总是打不开。经过了一周的时间,学生的思维导图有了很大的进展。

当笔者在一年级的教材中,看到简易的思维导图时,可以用热血沸腾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学生从一个“年”字,发散思维去组词,慢慢就会通过一个主题去联想、想象,通过一幅图整理一个单元甚至一本书的知识点,为写作和建构知识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花式阅读必不可少

现在学生的闲暇时光多是以电子产品为伴,读书少,甚至不读书。“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新版教材把阅读形式做到了极致。

旧版教材很注重精读课文,在精读课文基础上拓展阅读的教学很少。无形之中禁锢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新版教材为了促进“亲子阅读”,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幼小教学衔接,创造一家人一起读书的氛围,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还有“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不仅有儿童故事、散文、童话、传说、寓言、科学小品……这些五花八门的阅读篇目,而且渗透了阅读方法和技巧。

笔者所教的班级,从一年级的时候就利用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语文课的时间,全班共读一本书,并配合阅读推荐课、阅读推进课、读书交流课等课型,让学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积累句段、辅助习作。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六年级,全班共读书目已经有40本之多。

新版教材这些方方面面的改变在提醒教师,重视拓展阅读是語文教学的必然趋势,让学生畅游在海量的阅读中,是教师的责任。只有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课内课外同时进行,才能更好的完成阅读任务。

八、口语交际细致高效

语言一开始就是用来表达心灵并进行心灵沟通的。口语交际在教学中,经常被遗忘在不受重视的角落里。不管是公开课还是组内教研,老师们都不会选口语交际课来上。因为落实这个课型仿佛大海捞针,找不到合适的训练点,课堂不好把控。

新版教材的口语交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明确的分类和要求。随年级增长善意地提醒逐级上升,大胆说出你的想法→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要小声说话→选别人感兴趣的内容讲→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有礼貌地回应。语言,这种交流工具的本质,在口语交际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这是来自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自信、规范的表达中享受语文带来的整体的真善美。

九、预设、习作另立炉灶

新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出现了新的板块。让学生在猜想和推想中,寻找阅读的乐趣。

在以前的教学中,笔者总是习惯于在某一个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文段设置联想或者想象,让学生利用“抓关键词、角色互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加强练习。

接触了新版教材这个版块之后,笔者才感觉自己小巫见大巫。原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词句学以致用,有这么多方法和技巧:在旁批和课后活动中,让学生对阅读方法一目了然;学习寻找预测线索再确定预测内容;在阅读实践中实践阅读策略。

作文是老师和学生多年来都啃不烂的硬骨头,学生无话可说,老师无言以对。新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语惊喜梦中人。在前面诸多设计和铺垫之后,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阅读,掌握了多种阅读方法,习作单独作为一个单元出现,让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行程单元学习成果。纵观前后,新版教材对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加重视方法的提炼和指导,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能螺旋上升。

课后题、语文园地、交流平台等板块都做了全面细致的调整,加强方法指导,促进素养提升,让教师有纲可依,让学生有例可学。

猜你喜欢
部编教材教学目标小学语文
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
把脉汉字教学,凸显中国意趣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