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低“量”巧提问

2019-08-24 06:00韩宇宇文娴
关键词:数据分析教学手段课堂提问

韩宇 宇文娴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类型、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维品质及数学素养的形成。以苗琳老师“圆的周长”一课为例,从提问有效性方面总结教师课堂提问数据,分析教师课堂表现优缺点,教师能够用得当的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则可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手段;课堂提问;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010X(2019)16-0045-04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信息的双向交流,更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类型、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品质及数学素养的形成。根据心理学家布鲁姆认知理论的分类,我们可将教师提问分为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等。

结合小学数学课堂特点,我们在布鲁姆分类基础上从认知角度将教师所提问题分为了:记忆性问题(指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理解性问题(需要学生经历回忆、解释、分析等思考过程)、其他问题(指向组织课堂等方面的问题)三类。其中理解性问题又分为一般理解性问题和深入理解性问题。一般理解性问题思维难度很小,学生不需要长时间思考,答案几乎是脱口而出的。深入理解性问题需要学生经历解释、分析、推理等过程,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相较于一般理解性问题更具思维价值。同时对于每一个问题,又可以从问题表述清晰度方面分为表述清晰和表述含糊两类;从问题价值角度分为无意义问题和重复性问题。

一、关于本节课数据的统计情况

我们在对苗琳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一课进行了“教师提问有效性”这一维度的课堂观察后, 整理出如下数据。

从这个统计表中可以看出,苗琳老师在执教“圆的周长”一课时,共提出42个问题(平均每分钟提出1.05个问题),记忆性问题3个,占问题总数的7.1%;理解性问题34个,占问题总数的80.9%;其他问题5个,占问题总数的11.9%。

在这42个问题中,表述清楚明确的问题共37个,占问题总数的88.5%;无意义及重复性的问题共5个,占问题总数的11.9%。

二、对本节课提问情况的具体分析(定性分析)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所提的问题有以下特点:

(一)以记忆性问题扫清学生的学习障碍

本节课教师共提出3个记忆性问题,均为表述清楚明确的问题,没有出现重复或无意义问题。这三个问题均出现在学生探究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之前,通过这三个问题唤醒学生对圆的基础认知,为进一步研究圆的周长扫清了障碍。从后续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三个问题的提出是必要的,使得后续的操作活动更为高效。

(二)以理解性问题推动学生的探索学习

本节课教师所提的问题中理解性问题34个,占问题总数的80.9%,所以我们得出结论:本节课以理解性问题为主,教师利用这些高质量的问题有效地推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抽象能力、建模思想的形成。

理解性问题中,一般理解性问题15个,占问题总数的35.7%,其中有13个问题表述清楚明确且非重复或无意义问题,占一般理解性问题总数的86.7%,无意义的问题2个,占比13.3%;深入理解性问题19个,占问题总数的45,2%,其中有17个问题表述清楚明确且非重复或无意义问题,占深入理解性问题总数的89.5%,重复性问题2个,占比10.5%,由此可以看出,理解性问题中以深入理解性问题为主,引发学生进行逼近数学本质的思考。

尤其在本节课教学重、难点部分——通过猜想、操作、计算来探索圆周率进而归纳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教师共提出23个问题,占问题总数的54.8%。苗老师的提问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指向教学难点,把问题聚焦在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

从最初帮助学生感知圆周长的问题(车轮转动一周,谁的车走得远?为什么?)到带领学生开启圆周长探索之旅的问题(车轮转动一周走的距离与什么有关系?)再到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后,引领学生得到圆周长计算方法的问题(这个计算结果说明什么?)。这些深入思考的理解性问题,将学生卷入课堂活动之中,使学生逐步展开对圆周长的探索活动,最终抽象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S=πd。

在探索过程汇总,也正是教师提出的一个个深入理解性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所以在如何测量圆的周长、如何避免测量中的误差等问题上,多次出现了生生互动的现象,学生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自发的展开了讨论,无需教师的一再追问。由此可见,苗老师在本节课几个关键节点的问题设计是成功的,这几个问题不仅有效,而且高效。

(三)非语言系统助力提升问题有效性

教师有两次出现了等待性问题: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时,教师提问“那它们(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在开展操作活动(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并计算其倍数关系)前,教师提出“圆的直径之前我们已经会测量了,那么圆的周长呢?”这两个问题都是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的小组或全班交流才更加有效。所以,在这两次提问后,教师有意识延迟叫答,尤其是在提出后一个问题时,故意拖长了尾音。教师利用这种提问方式向学生传递出一条信息:“这个问题需要大家认真思考哦!”很明显,学生们也接收到了教师利用语气传递的这条信息,经历了片刻沉思后,才有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正是这样有深度的问题,才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实现了学生的有效参与。

(四)灵活提问捕捉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不可能跟教师提前预设的一模一样。因此,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了生成性资源,就要及时进行课中备课,针对生成性资源提出有针对性、有深度的问题。

比如,在学生想到可以用绳绕圆一周测量圆周长时,一个学生提出:“绳子可能会有弹性,测量结果会不准确。”教師抓住这一时机,顺势提出问题:“所以我们要注意什么呢?”由此,引发了全班学生的思考,学生们相继提出选择的绳子需要是没有弹性的、细的,而且要紧贴着圆的周围等一系列避免出现误差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抓住课堂教学时机,用关键性问题做牵引,使学生产生了探究“如何避免误差”的心理需求与动力,很自然地促进学生独立深度思考,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了无痕迹。

又如,老师请学生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后,学生们发现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时,一名学生提出周长是直径的π倍。此时的课堂走向与教师预设的教学环节相比出现了偏颇,苗老师及时进行课中备课,提出问题“那π是什么呀?”于是,将预设中教师介绍圆周率,改为由学生介绍。并顺势提出“看着这个关系,是不是圆的周长我们就能计算了?”“用字母怎样表示?”两个问题,苗老师借助问题,推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得出字母表达式C=πd。教师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及时调整教学预案,完美的诠释了“生本课堂”。

三、思考与建议

课堂提问要应用得当,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和答问的过程就是学生建构的过程。有效的提问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以上分析,在今后的课堂提问中教师还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

(一)减少无意义的问题

本节课中共出现3个无意义的问题:

在一名同学提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后,另一名同学提出圆的周长与半径有关系,教师提出问题“也有可能,是吧?”

在学生探讨测量方法时,针对一名同学的发言,教师随口说道“你喜欢第一方法,对吗?”

在计算圆的周长÷直径的商之前,教师请同学们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时,一名同学直接说出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对这名同学说“你有课前学习的经验,是吧?”

这些问题出现的时机,都是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这些问题也是不需要学生反馈的。教师应采用积极地评价方式与学生交流,避免采用这种无意义的问题作为反馈,以提高课堂提问及评价的有效性。

(二)进行问题整合,提升问题质量

减少一节课的问题数量,除了需要避免无意义问题,还要将相关的理解性问题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在控制问题数量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提升问题的质量,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本节课中,苗老师在引领学生探索圆周长的测量方法时,共提了10个问题(均为理解性问题,而其中只有3个是深入理解性问题)。这些问题中除了2个预设问题外,又生成了许多细碎的小问题,而这些小问题很多是教师针对回答问题同学的追问,如果教师不急于追问,而是撤离讨论的第一线,引发学生间的生生互动,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一定会促使学生思维质量得到提升,在“针锋相对”的交流中,形成严谨的思维品质。

综上所述,苗老师在执教本课的过程中,问题类型呈现多元化特点,而其中又以理解性问题为主,问题数量适度且质量较高,对于推动学生思考,发现圆周率、探索圆周长计算公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数据分析教学手段课堂提问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论体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浅析大数据时代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论《测控仪器电路》课程建设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