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2019-09-04 03:16张光辉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14期
关键词:学习兴趣高中语文

张光辉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要时刻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彰显和弘扬。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首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在学习中能够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促使其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展开分析,望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 主体性意识 学习兴趣

主体性指的主要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个人为主体,主动自觉的从事某项活动或者研究。对于主动性的培养是促使学生养成主体性意识的关键所在,主动性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高度自觉,自觉去付出行动和努力实现既定目标。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注重让学生被动吸收、巩固所学知识,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实际应用,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因此,语文教学需优化教学策略,对学生的主体性加以培养并最终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

一、将更多的思考时间留给学生

主体性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支撑,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了教学的主体地位,整节课都是在滔滔不绝的讲,学生的大脑在长时间的被动听讲中,很难真正的活跃起来,久而久之会逐渐变得迟缓[1]。因此,想要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并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那么为其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就是必须的。

比如,教师在对《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进行讲解时,首先要在上课之前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将课上的每个教学环节的分配时间规划好,在讲解之余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思考时间,在学生思考后并得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之后,将其分成若干的讨论小组,互相交流思考心得,研究诗中所传达出的与众不同的心境和情感,探讨诗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还怀有哪些复杂情感?学生在这种相对更加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更容易产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更加有利于激发其主体性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师要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来展开分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投入到小组活动中去,学生之间共同探究问题、思考问题。

二、为学生构建恰当的学习氛围

高中语文课堂往往因教师长期采用“灌输式”单一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学习氛围变得严肃,这样不仅阻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同时还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越发的紧张,彼此的距离感也会逐渐加深,学生在这种沉闷、压抑的课堂氛围中自然也会变的拘谨,很难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2]。因此,想要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是不可或缺的客观条件。

当前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性,同样在教育行业也出现了“互联网+教学”的模式,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首先教师可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借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自然而然的引发其对所学知识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究。比如在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进行讲解时,因其人物众多,且每个人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单凭教师的讲解势必难以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而学生也会在复杂人物关系的干扰下无法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可事先为学生播放相关影像资料,配合现代信息技术将更为生动、直观的画面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观影模式下主动去思考问题,并将视频中展现出来的多姿多彩的人物性格联系到书本文字描写上,加深对文中所描写不同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其主体性意识。

另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恰当的引入角色扮演法也能够为学生营造适合主动思考的氛围。比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时,因其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其中也涉及到了十分鲜明的情感纠葛。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对文中不同人物的扮演来加深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意识也会被无限的激发出来,同时鼓励学生对文中故事进行改编,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加以演绎。这样既能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會有所提高,其综合的文学素养也会得到更为全面的培养。

三、开展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无疑是最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解之前给学生预留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去搜集资料,并在接下来的课堂中自由发言,积极踊跃的阐述自己所得出的结论,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案加以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补充,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会也会有很大提升[3]。比如,在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前,教师可先设置如下问题:“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诗人辛弃疾还有那些诗词表现过类似的情感?”让学生心中带着疑问去自主搜集资料,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感悟诗词,更加有利于培养其主体性意识,

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促使其对学习进行自觉思考,不仅有助于其学习效率的提升,其创造力等综合素质也会随之提高。而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养成,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同时学生个人也需要付出应有的努力,只有师生双方共同配合、积极面对才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茅利平.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179.

[2]石晓婷.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西部皮革,2016,38(16):267.

[3]李泽贤.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2016(5):28.

(作者单位:安徽省萧县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学习兴趣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