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项脊轩志》里的空间情境

2019-09-06 08:06林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

林艳

[摘   要]文章重点论述了《项脊轩志》中的空间情景,指出《项脊轩志》不是单纯地展示建筑空间,而是在空间叙事里渗透了强烈的个体主观意识,使空间成为心志情思的承载物。

[关键词]空间情境;心志情思;生命空间;《项脊轩志》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9-0026-02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领域,对于居者、观者具有影响其思想情绪的作用。”在我国传统观念中,建筑不仅是思想观念的延伸,还是承载意义和情感的空间。人们在建筑里构建家园,寻找美好与安逸,而从建筑中我们可以洞见深藏于其中的主体心理表现。项脊轩是归有光家中一间不起眼的小屋,而借着小屋空间的变化、分隔,归有光将记忆中所有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物,在以项脊轩为背景的空间情境中再现,以此体现他对屋舍破败的失落,家族由盛到衰的忧伤,让自己过去的生命轨迹借由与项脊轩有关的记忆还原,使得建筑空间与自己的生命光影、心志情思互为表里,进而构筑属于自己的生命空间。

一、空间形态中的心灵投射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北向不得日,日过午已昏。”

项脊轩这个空间不仅承载着历史,也记录着岁月的侵蚀。而之后在空间上所做的改造,“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不仅使屋舍从荒芜中复活,也让身处其中的归有光能够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中自得其乐,享受到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物外之趣。重修后,项脊轩体现出幽雅欣愉的生活意趣,能使人获得平和泰然的心境。在很多情况下,环境是自我的延伸,焕然一新的项脊轩虽小,却延伸构建起归有光的生命象征领域。此时的项脊轩成为自足自得的个体空间,轩内的景观——兰、桂、竹也因其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而成为居住者归有光品格的标注和价值观的投射。项脊轩的旧败与新成,形成了昔时昏暗与今朝洞然的对比,基于此我们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空间的修葺与重造是否暗示了居住者对过去的整理?是否表示居住者在除旧布新的同时也在省思自己的人生轨迹,期盼出现新的转机?是否象征着居住者內心对自我实现的期待?

二、差序格局的空间分化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在差序格局里,每个个体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亲属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社会网络,封建社会盛行的“聚族而居”就是差序格局在传统社会的具体体现。这种格局下的人际网络体系对其中的个体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也具有不可抗拒的制约作用。因而,生于差序格局中的个体成员不由自主地受家庭和家族发展趋势的影响,个人与家庭、家族几乎是同呼吸、共命运,正如《红楼梦》所言:“……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假如家族成员考取功名踏入仕途,那么整个家族就是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家族向心力与凝聚力随之增强;假如家族中长久无人考中功名,向心力与凝聚力则随之减弱。归有光本出身于钟鸣鼎食的大家族,但族脉延续至归有光时,已是“读书久不效”。归家无人考取功名,整个家族社会地位下降,家业凋零,家族人心疏离在所难免。因此,归有光目睹了“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的家族乱象,这里的“异爨”,即分家,是家族衰败的标志。由此可见,建筑空间的布局或多或少记录和反映了一个聚群而居的家族的凝聚力以及其家业的繁盛与否。项脊轩的分隔,不仅意味着空间的阻隔,更象征着归氏子孙间的疏离,归氏家族的分裂败落。家宅作为居住的空间,原本只是划分自家人与外人的私人屏障,如今却演变为分家后隔断自家人的界域。正是由于家庭分家,人心的寥落疏离和家族由兴到衰的败落,才使归有光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和认识如此之深,对家业凋零的悲悯和对家族成员的情感如此至切至真。分家、家族败落等是归有光所不愿见,但却无法改变的,唯有把自己关进书房,以小小的空间抵抗外界的杂乱喧嚣,以闭门苦读慰藉自己备受摧残的心灵。

三、空间情境里的生命光影

家族生机的衰败,可以通过闭门苦读加以重振;项脊轩老旧的建筑结构,可以通过修葺而复新。但项脊轩所蕴藏的情感记忆,却不会随着修葺复新而湮灭,这些记忆不时出现在轩中,叠架出往昔的空间情境。这种情感重温是归有关生命的养护,也将是归有关对抗家族寥落疏离的力量。“某所,母立于兹”借着老妪对已经去世的母亲的回忆,让昔日叩门询问的慈母形象跃然纸上。“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里写了旧时祖母在空间内外的往来踌躇, “顷之,持一象笏至”曲折表达了其家族地位曾经十分的高。该部分可分为入轩中问、阖门出轩外、持笏入轩等空间状态,其用意更是不言自明,归氏一族如今门无才俊,家业日衰,所以祖母的希望全寄托在孙儿一辈。母亲和祖母生前的一言一行,哪怕在去世以后,依然在当下的空间中散发温情,让人感觉她们就在眼前。这种记忆重温是对生命的感召,是向上的,是奋发的。而文末的补记部分则将空间中的情感重温由与家族纷争的对抗、重振家族的“志”的维度,拨到了“情”的维度。文末补写对亡妻的回忆,让绵远悱恻的情感充溢于项脊轩的空间中。插入的“小妹语”,不仅点出南阁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还可以想见妻子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还有阁中人以及他们在阁子中亲密无间的生活。直到妻子去世,“室坏不修”,“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此前在阁中种种相知相爱的情景此时都让归有光不堪回首,更不忍故地重踏,故“室坏不修”;加上归有光一方面无法决绝地与过去告别,一方面又无法一直待在曾经和妻子相敬如宾的空间里,所以“不常居”。此处归有光的情感表达较前文婉曲许多,他没有直接写悲恸,而是借“室坏不修”“不常居”将排山倒海的情感表达得异常隐忍。当附着于空间情境里的不同生命阶段的往事与现实交会时,我们不仅可以借此重温项脊轩的往岁流光,还能体悟归有光从振奋风发到隐忍平淡的痛苦蜕变,感受他对人生无常、岁月流转无可抗衡的嗟叹。

百年老屋承系的兴衰成败,镌刻的传统使命,牵涉的情感命运等与建筑空间交叠附着,让每一寸空间都具有丰富的表情。当与作者生命轨迹相联系的情感记忆借助建筑空间被一一唤醒时,空间情境所记录的将不再是时空中单纯的人物影像,因为回想的人在试图召唤这些潜意识中最具纪念性的影像时,会重返过去的生活轨迹,重温过去的生命光影,并将这份心志情思拓展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构筑起丰盈的生命空间。

[   参   考   文   献   ]

[1]  周虹冰,胡玲.建筑的人文精神寻思[J].高等建筑教育,2005(9):25-26.

[2]  王建国.健康密码: 人与环境之和谐[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
也谈《项脊轩志》教学价值的取舍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中被忽略的情感探讨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品人于细节处读《项脊轩志》
论《项脊轩志》的情感把握方法
《项脊轩志》探微两题
浅析《项脊轩志》的情感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