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元素 优化地理课堂

2019-09-06 08:06夏学周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国道荔枝研学

夏学周

[摘   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拉近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结合生活元素来学习地理,感受地理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关键词]生活元素;地理课堂;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9-0090-02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现代教育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目标,指出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生活元素来学习地理,领略地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引入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授课的起步环节,具有酝酿情绪、激发兴趣、引导思路的作用。导入新课的创新程度是教师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关键,导语设计是否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将直接影响课堂结构的优化和授课效率。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获得知识的巨大推动力。运用历史故事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学习“热力环流”时,笔者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视频导入: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有一次,诸葛亮用计将司马懿父子及其所率魏军困在上方谷,欲用火攻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懿父子以为必死无疑,抱头痛哭。忽然狂风大作,烟气弥漫,暴雨倾盆,满谷之火尽被浇灭,司马懿父子及其所率魏军得以死里逃生。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视频看完后笔者引导学生:为什么天会在这紧要关头下起雨来呢?

又如学习“洋流”时,笔者用二战故事导入:二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布下了水雷阵,同时派出强大的雷达监测舰队,日夜巡逻防守,可谓固若金汤。哪知道德国潜水艇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以突然袭击。你知道德国潜水艇是怎么进入地中海的吗?

对于上面的问题,学生大多觉得一头雾水,不知缘由,由此导入新课,他们一定兴趣大增,整堂课都保持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每个知识点都学得有滋有味。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与地理有关的故事,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合诗歌、谚语,活化课堂内容

地理事象纷繁复杂,知识广阔无边,许多原理性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普遍反映地理难学、难理解。诗歌和谚语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知识的总结,有许多是关于地理的精妙佳句,可以为地理教学提供大量的辅助教材,不仅能准确揭示地理事象及规律,让教学内容新颖、活泼,还可以使学生耳目一新,达到学习之最佳境界。

例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时,笔者引入杜牧的詩:“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喜吃荔枝,为了能让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每逢荔枝成熟季节,唐明皇就下令用驿马从四川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唐明皇为什么不把荔枝移植到华清宫呢?这样杨贵妃不是就能吃到新鲜的荔枝了吗?由此让学生结合两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探讨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热烈,分析非常到位。

又如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时,笔者引入唐朝诗人胡玢的一首题为“桑落洲”的诗:“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让学生结合长江中游某河段江心洲的演变过程图,想一想诗中“数家新住处”可能处于图中的哪一位置,“古岸崩欲尽”的“古岸”是指长江的哪一岸(南或北),“桑落洲”又是怎样形成的。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诗歌、谚语引入课堂,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将知识分解到每句诗歌或谚语中,将复杂的理论分解为一个个小知识点,学生可通过鲜活的素材获取知识,降低认知难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开展研学,培养学科素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教学活动要贴近自然,要敢于让学生走进自然,把自然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地理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把生活经验地理化,地理问题生活化,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地理学科价值所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往今来,旅行都是获取知识、涤荡心灵的重要途径。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当今的学生欠缺的不是知识,而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仅有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完整的教育。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课本知识,还可以使他们掌握丰富的乡土地理知识,为他们建设美丽家乡做准备。

例如在教学岩石类型时,笔者报请学校批准,组织部分学生到我市留山古火山国家森林公园,采集各类岩石标本。留山所在地区为火山岩,再隔不到一里路就是沉积岩,而且在交界处还有岩浆活动生成的各种变质岩,岩石类型齐全,再加上在旅游开发中开挖山体,火山喷发形成的六棱柱结构赫然显露,修建道路开挖山坡使沉积岩形成的褶皱也特别突出,学生看到实地时既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能轻易将教材内容内化于心。

又如学习“交通运输对聚落发展的影响”时,笔者带领部分学生实地考察我市206国道不同时期的变迁:最早的国道是自东南向西北经过市区,现在的国道是沿市区东侧边缘经过市区,新规划并已建成的国道则在远离市区的青云山东侧。我们为什么将国道市区段进行了三次改道?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国道搬迁后市区堵车的现象少了,交通噪音小了,一些饭店、旅馆、汽修厂、装饰材料商店也随着国道从市区搬到了郊区,对其影响自然深有体会。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意识到地理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才能切切实实体会到地理的价值。只有让学生投身于实际研学中,让地理学习过程变成一种享受,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地理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知之深,爱之切”,通过乡土地理知识的融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家乡,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结,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环境观。

总之,地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拉近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实际情景中体验地理问题,自觉地把地理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感受地理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也只有这样,地理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国道荔枝研学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吃荔枝
Fruit of the South
荔枝红了到灵山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