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中外广播电视史”本科教学的困境与创新

2019-09-10 07:22刘继忠
教育传媒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学困境教学模式

刘继忠

【内容摘要】 “中外广播电视史”的本科教学在有些高校长期存在着不开、开不起来或开而不活的教学困境,轻视专业史教学的观念误区、教学定位的偏颇、教材编纂的“新闻史”模式,是造成这一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借助社交媒体、网络数据库,本文试图构建视听影像库、教材、教师、学生“四方会谈”的教学新模式,并在教学中做了初步的实践。

【关键词】中外广播电视史;教学困境;“四方会谈”教学模式

“中外广播电视史”(以下简称“广电史”)的本科教学在有些高校长期存在着不开、开不起来或开而不活的教学困境,教学内容常常被压缩到“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概论”“新闻史”等课程中,已开设的广电史大都设为选修课,且多放在第三学年,颠倒了课程体系设计中先基础后应用的关系。多数广电史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教者昏昏、学习者沉沉”的“满堂灌”现象。形成这一尴尬现状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功利主义原因。本文结合作者广电史的本科教学经验、教学改革,试图借助社交媒体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广电史本科教学的新模式,以期推动广电史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广电史本科教学的现实困境

自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设立以来,广电史的本科教学长期存在着时开时断、因“师”而设、临时增设、不受学生欢迎等问题。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尚未开设广电史,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海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淮海工学院、井冈山大学、湖南科技学院等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大多数新闻院校的中外广播电视史的教学内容被压缩到新闻传播史、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新闻学等课程教学内,致使部分院校的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新闻学的课程教学被广播电视史的内容严重挤压。已开设的新闻院校也多将该课程设为专业选修课,教学存在着“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的现实困惑。至今,笔者尚未检索到广电史课程被评为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可见,广电史的本科教学仍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轻视专业史教学的观念误区

在就业压力下,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理念居于主导地位,许多基础性课程以“无用”“没有必要开设”的理由被大量压缩、停开。其次,仅有百余年历史的广电史以“历史较短”“没有多少可讲”的理由,被压缩到“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新闻学概论”或者“新闻史”课程内。有许多地方院校的学生反映,“广播电视概论”中有三分之一的授课内容是广电史,乃至出现了理论课程演变为史论课程。

(二)教学定位的偏颇

在“专业史为专业服务”的观念指导下,广电史本科教学的目的多被预设为广播电视的理论教学、业务教学提供必要的历史基础。在潜移默化地形塑学生的广电职业观,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的职业自觉性。这种僵化的教学定位使广电史的教学内容“见事不见人”,重视规律讲解忽视历史感培养。英、美广电制度史、节目史,人民广播的创业史、宣传史,新中国广播电视的改革史、产业史、宣传史、节目史等内容成为教学重点,而人物史、观众史、文化史等内容多被舍弃。教学方法因学生的无兴趣、无动力而演变成教学者“满堂灌”式的讲解,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出于“修满学分”“不挂科”“为了考研”等目的而被动接受的僵化知识。

作为广电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广电史的本科教学承担着为其他课程服务、培养学生专业史观的重任。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是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广电专业的历史感。而当前广电史的本科教学却因偏颇的教学目标、冗杂的教学内容、不当的教学方法等因素,演变为脱离具体历史情境的讲解与背诵,从而使缺乏背诵传统、在多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00后”本科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因此,要根据广播电视史的本体特性、“00后”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确定广电史本科教学的目标。因为其跨时空、随时间同步线性传播特性,使广播电视以持续的视听影像而非文字与社会发生多元、复杂、持续的历史互动。广播电视史是人类影像世界、时空世界生产、传播的历史,具有影视人类学、影视社会学、影视政治学、影视经济学的文化特征。我国“00后”本科生是伴随电视与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广电史的本科教学可从影视文化素养层面,确定以兴趣为导向,以反思影像世界、时空世界为根本教学宗旨的新定位。这一新定位并不排斥为专业服务的教学目标,而是从反思影像世界、时空世界的角度,讲述广播电视的技术进步、制度设计、内容生产、产业生成以及广播电视人的历史表现,以此培养学生的专业历史思维、职业神圣感。

(三)教材编纂的“新闻史”模式

由于广电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虽有以《中国广播电视通史》(赵玉明)、《中外广播电视史》(郭镇之)为代表的优秀教材,但广电史的本科教材普遍存在着种类少、缺乏精品、偏向“新闻史”模式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广电史的本科教材不超过20种,采用较多的有郭镇之的《中外广播电视史》(第三版)、赵玉明的《中国广播电视通史》、赵玉明、艾红红的《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等。正如《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主编赵玉明先生所说:“已经问世的绝大多数中国广播电视史志著述(包括本书在内)基本上还处于历史事实的描述阶段,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律只有初步的探讨和分析,但缺乏深度,少数著作涉及的研究领域,也偏重于事业建设和宣传概况,对广播电视发展的综合研究不够,地方广播电视史的研究发展不平衡,广播电视系统部门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①

在师资力量较为缺乏的现实背景下,广电史的教材决定了广电史本科教学的基本框架、基本内容、基本观点,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材质量的关键是,提升广电史学术研究的廣度与深度。

综上,轻视专业史教学的观念误区、教学定位的偏颇、“新闻史”编纂模式等,导致了当前广电史本科教学效果不佳。

二、“四方会谈”的广电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解决广电史本科教学面临的问题,需在教学理念与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发力,这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美国电视史》一书的作者加里·R·埃杰顿(Gary R.Edgerton)指出,电视和互联网“拓展了‘文化素质’一词在21世纪的含义”,在由数字化的电视和网络空间构成的快节奏环境中,“‘文化素养’已远不止于具有流利的读、写、说的能力”,还需“提高我们批判性地收看和收听的技能”。②基于此,笔者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广电专业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学生批判性解读视听产品的能力三大教学目标下,紧扣广电史的本体特征,建构了基于影像视听数据库的“四方会谈”交互式研究型的教学模式。所谓“四方会谈”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引领学生通过教材与“消失的历史”之间的多元的学术对话与心灵沟通。其模式如下图所示:

兴趣、爱好往往先于对知识的渴求。要将学生从束缚中解放出来,精选那些原始的、能体现当时特征的史料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惯性,使学生产生“那个时候竟然是这样”的惊叹,由此可以激发学生对广电史的学习兴趣。所以,影像视听史料库是广电史本科教学的必备环节。诚如马克·布洛赫所说:“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类的想象力。”③而教材对经典史料的解读,因受制于教材体例、篇幅及教材审查等因素,往往有选择性遮蔽的问题,学生若仅局限于教材,要么被其自建的逻辑体系所迷惑,要么为其枯燥的表述所束縛而失去了想象力,但教材是对原始史料的系统化的编纂,具有高于经典史料的全局观,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知识图谱。借助教材提供的知识图谱,学生才不至于在海量、繁杂的广电史的知识体系中陷入盲人摸象困境。在知识随时、低门槛可检索的网络时代,知识图谱的建构关系到学生知识视野的宽广,学术眼界的高低,对于学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教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阅读量与学术水平能够帮助学生批判性审视教材所预设的知识图谱,告诉学生教材之外的知识谱系,引领学生思考更有价值、更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教师扮演着材料精选者、引领者、启蒙者、解惑者、引擎者的多重角色。学生虽在获取资料方面与教师处在同一门槛,然因其低阅读量、低理论修养虽不得不接受教师的指导,却也对教师的阅读量、阅读范围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逼着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因此,在视听史料、教材、教师、学生构成“四方对话”中,代表历史真相的碎片化的典型史料、勾勒历史概貌的教材、高阅读量的教师与阅读量参差不齐的学生之间,在当下的影像环境中构成了连接古与今、昨天、今天与明天的多元化的知识张力,继而在学生头脑中激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力与多种人生感慨。要达到这一理想化的教学效果,需要有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学考核模式,需要更新教材,调整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科学设定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与技巧。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在广电史研究不够深入、教材种类少、影像数据库缺失的现实条件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播放影像资料、讲解历史背景、提出问题等方式,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尊重、包容学生的各种观点与质疑,引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学术能力。

(三)创新授课方式

一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运用故事化、问题化、情境化的授课方式。建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观念,突破教材限定的叙述范式,在对历史的勾勒、叙述中回应现实。例如针对学生“学习专业史有什么用”的困惑,笔者将广电案例与史学理论结合起来,提出增强历史感、学会对话、形成历史思维的学习主张,以及“问题意识+史料搜集+理论分析”的学习路径,使学生意识到广电史研究不是单纯地总结历史规律,而是包含诸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学科。

二是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摆脱“新闻史”模式,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解读广电史。比如在讲解广播崛起对报业的冲击、电视崛起对广播的冲击时,笔者引入了当下“报纸是否会消亡”的讨论。讲解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时,笔者引入了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媒介发展水平的理论。讲解美国商营广播网兴起时,重点突出萨尔诺夫与佩里的故事;讲著名节目、栏目时,提供当时的经典影像;讲解争议性事件时,介绍各方观点、相关事件。

(四)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一是提前通过公共邮箱或班级QQ群将多媒体课件、相关阅读材料、视听资料、课堂讨论问题等发给学生,将学生分组,让其根据材料提前做好准备。二是组织课堂讨论,规定小组成员必须发言,将学生课堂发言的次数与期末考核挂钩。通过点评,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三是给学生2-3周时间自选课程论文题目,集中讨论选题的意义、可行性、研究概况等,以帮助学生明确选题、查阅相关资料、独立或合作撰写课程论文。四是以课程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赏析经典节目、栏目。

因主客观因素的限制,目前笔者的授课尚未达到预期效果。这主要在于一是部分学生尚不适应主动性学习,问题意识比较淡薄。二是受其他课程的时间挤压,学生往往不能提前阅读教师所给的PPT课件、相关材料等,影响了课堂讨论。三是影像资料不易获取。四是36课时、每次两节课的课时设计,不利于课堂讨论的有效展开。因此,采用“四方会谈”式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例如完善教学设施、改进课程设置、改革考核方式等。

注释:

①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第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②〔美〕加里·R·埃杰顿:《美国电视史》,李银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74-275页。

③〔法〕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张和声、程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猜你喜欢
教学困境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师生互促发展,走出大学英语教学困境
初中体育教学困境及解决策略
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建设性对策研究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