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集纪录片《中国社会保障纪实》作品研讨会综述

2019-09-10 07:22白海涛
教育传媒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纪实社会保障纪录片

白海涛

日前,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举行研讨会,就《中国社会保障纪实》纪录片进行研讨。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中国劳动保障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新影集团以及中国纪录片网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咨询委员会秘书长狄瑞鹏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研讨会场气氛积极热烈。

一、选题:紧扣国计民生,填补行业空白、直面现实、小中见大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国社会保障纪实》纪录片总编导陈宏介绍了纪录片的拍摄背景与社会意义,陈宏表示,节目策划之初就力争要做一个有温度、有温情,但不回避矛盾、直面问题、直面现实的纪录片。这部作品整体反映了波澜壮阔大变革中不断前进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在短时间内,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用小人物的艰辛历程故事,反映大时代。节目的初心是要有人性的思考和关怀,有人性的光芒,片子最终要落在民心的温度,这样才能感动观众,才能够实现创作突破。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发改委就业与收入分配司巡视员朱英娟介绍,创作五集纪录片《中国社会保障纪实》的初衷是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改革开放宏大视角下中国人命运的变迁。作为出品方,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够成为改革的见证者、沟通者和倡导者。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认为,节目通过一些看起来很细小的事情,反映出我们国家的巨大进步,这是很有价值的。从社会保障这个视角,宣传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进步。这里既有老百姓对于社会保障权益的关注,也有学者对于社会保障领域存在问题的深入观察和理性思考,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的“共建共享”的理念。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总编室宣传统筹部副主任、高级编辑陈真认为,该纪录片填补了目前纪录片选题和整个行业这种题材的一个空白,节目主旨立意非常鲜明,主题开掘得很深很透,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而且是用非常鲜活生动感人的事例,用很好的这个影像艺术形态来表现表达主题,这个节目深入宣传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了润物无声、深入人心,让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切口、大立意,这个非常值得肯定。

二、制作:彰显专业特色,立足行业跳出行业,思考中见温情

在回答该节目为何能够引起全社会对于社会保障的关注和重视这一问题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节目创作中的纪录片手法的运用非常娴熟,比如说素材增值的使用,比如纪录片开始说有一部电影叫《钢的琴》,讲的就是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用这种“熟悉”嫁接“陌生”的方式一下就引出铁西区的下岗问题和典型人物,而且丝毫不回避上访带来的这种疑虑。另外,话语尺度掌握得也恰到好处,就是没回避问题,不装点门面。总结一下这部纪录片是从伤心、疑心到暖心、爱心,最后安心,我个人给它的定义叫国情调研纪录片。

《当代电视》副主编王军强认为,作品通过散点透视实现形散神不散,整体结构特别严谨密实,在组织和编排素材时不是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或叙事的因果关系来进行,而是根据创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说根据作品所要着力表达的主题思想来统筹全片。

该纪录片执行总编导寒冰认为,纪录片一定是要用事实来说话,一定要找到一线最极致的例子,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今天,社会保障是一步一步的艰难走下来的,所以要看到这个后面的“艰难”二字,这么大的国家走到今天,我们的社会保障是从什么水准上开始起步的,走到现在,真的是不容易,所以,我们在制作上要彰显专业特色,要立足行业看社会。

三、传播:从国内到国际,采用多种新传播手段宣传“中国方案”“中国道路”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所所长李岚研究员认为,整个片子看起来有个特别深的印象,感觉到温暖、温馨和温情。这么好的一个片子,无论是从扩大传播渠道,还是让它体现更多的价值而言,都应该成为承担国际传播使命,创造国际影响,宣传和弘扬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优秀纪录片作品。隨着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已经慢慢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把中国的意识形态、中国方案、中国道路,大大方方地向世界展示。所以像社会保障方面我们就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之道,是可以去向世界做一个宣传和推广的。

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张延利认为,关于下一步传播,可以在《纪录中国》栏目播出,在北京纪实、上海纪实、湖南纪实、旅游卫视、河北卫视等频道播出,基本上都是周末的黄金时段,然后还有星空卫视,星空卫视涉及到海外传播,在这方面做一个二轮的传播。另外,可以去开发一些基于短视频的一些传播,包括在互联网上面,包括抖音和b站,增加它的传播力,通过这鲜活的案例普及社保知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指出,这部纪录片特别适合国际传播,带你走进真正的中国,有百姓视角,所以我觉得它是以社会保障的发展史来重新定义改革开放4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从这个角度给我们拉开了一个影像的清明上河图。可以借助多重手段,采用多种新传播手段,面向世界宣传“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

四、效果:从“三感”到“三书”,体现媒体担当,立足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教授认为,节目很吸引人,我用三个字来概括,这个片子其实就是“教科书”,这是典型的一个教科书式的纪录片,特别难得,很成功。我们说的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要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看了这个片子以后感触颇多,背后有多么庞大的体系去支撑,至少我觉得可以讲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优越性,这个是别人想做做不了,我们做到了。用它来讲70年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合适最有代表性。回归到我这个本行要讲这部纪录片,我觉得已经没有更好的一个评价,“教科书”三个字有分量、更有生命力。

中央新影集团副总裁赵捷指出,这部系列纪录片是“百科全书”,它涉及我们每个人,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我们需要有安全感。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部片子更是一个“说明书”。改革开放40年,共和国之所以进步,之所以让人民有了获得感、幸福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了越来越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属于国家记忆。社保的进步,是最好的外宣,应该走出去!

研讨会最后,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袁小平代表出品方表达了对社保政策的制定者、与会专家、节目主创团队的感谢。他说,拍摄这种关系国计民生的片子,中国教育电视台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有专家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国家记忆”这个概念,建议政、学、媒深入交流探讨、全面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为民生群策群力,发掘更多素材,打造“国家记忆”。何苏六教授说这部纪录片是教科书、有的专家还提到了是百科全书、说明书,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我认为,如在“三书”前面加个定语,那就是:适合广大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教科书;有助于老百姓全面了解中国社会、了解社会保障的百科全书;走向世界,帮助外国朋友看懂、读懂中国的说明书。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纪录片工作室负责人、纪录片《中国社会保障纪实》制片人)

【特约编辑:李艳华;责任编辑:王  旖】

猜你喜欢
纪实社会保障纪录片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Rough Cut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郑州擂台赛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