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开展国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2019-09-10 16:25张妍妍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国学教育教学环境

摘要:随着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完美落幕时,我们心中对国学经典的膜拜又一次达到了顶点。而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国学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这看似红火现象的背后,我们却很难忽略它面临的难题。本文将从四方面对农村高中开展国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究,以便引起大家关注,促使国学教育持续长久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国学教育;国学教材;国学教师;教学环境

当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完美落幕时,我们心中对古典诗词的向往,对国学经典的膜拜又一次达到了顶点。而在全国范围内,从人大、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国学班”“国学院”到深圳凤光小学及各地民间私塾,国学教育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让人们倍感欣慰。但在大学和小学、学前之间起联接作用的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在这方面做的却让人感到汗颜。这固然有高中生学生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的原因,但高中特别是农村高中在开展国学教育方面所面临的难题诸如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等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从四方面对农村高中开展国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究,以期引起各方关注,从而促使国学教育持续长久地发展下去。

一.科学有效、内容丰富的国学教材缺乏

要想系统全面地学习国学,一套科学有效、内容丰富的国学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但让人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就拿以传统文化为主要载体的中学语文教材为例,虽然教育部门已充分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在教材编写中,加大了传统文化的份量,古代诗文作品在教科书中的比例有所增加,教学要求也有所提高,但是,内容还是比较零散,欠缺系统性。就如,对孔子,整个中学教材中仅有初一第一册的《论语十则》和高中第一册的《季氏将伐颛臾》两篇选文涉及,这让我们学生对这位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审美情趣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的圣人的认识就停留在一个很概念化的认识层面上。更别说对《庄子》《韩非子》《列子》《墨子》等就只有一篇课文涉及,至于《大学》《中庸》甚至没有提及。

对这些融汇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思想的著作,我们尚且如此漠视,更不要说国学中诸如绘画、书法、音乐、雕刻等内容了,这些更是少之又少。这样一来,就导致绝大多数中学生对国学仍没有一个基本的系统的认识和了解。而这无疑大大限制了国学教育的有力推行。

二.有良好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缺失

要搞好国学教育,我们就必须有一支有着深厚国学底蕴的教师队伍。但从目前中学教师队伍的情况来看,这就让人担忧了。中国教育长期的文理分科,导致这批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师在学习期间接受系统正规的国学教育的机会比较少,而参加工作以后,高考的压力又随之上身,何暇顾及其他?因而,就导致了现在的高中校园,理科老师只要会做题就行;文科老师包括语文老师,只要熟悉教材、会分析文章,能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得高分即可应付。前段时间,我校一位青年教师讲《琵琶行》,课上有这样一个拓展细节: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白居易描写音乐的技巧,听琵琶曲《十面埋伏》,然后把这首曲子描摩出来。课后大家一起交流时,谈到这个细节,这位老师就很诚恳地说:“其实,我设计这个细节,心里挺心虚的。因为让我自己去写,我还真听不出这首曲子的绝妙之处,更惶论把它写下来了,我没有那么深厚的音乐素养。”确实如此,不仅她,我们在座的哪位老师琴、棋、书、画兼通?更何况,我们就是有心学这些知识,但去哪里学?何时学?又是一个摆在眼前无法回避的问题。所以,让这样一群中学教师去扛起传承国学经典的大旗,实在是强人所难了。

但国学经典的传承又是大势所趋,因而怎样着力培养具有深厚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就成了推行国学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了。

三.教师教法单一,学生学用脱离

我们开展国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结合实际,告诉学生怎样生活,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用结合。所以如何教国学和如何指导学生用国学是保证国学教育效果的关键。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承载了大量国学思想的古典诗文时,所用的方法基本就是吟诵――讲解――再吟诵――再讲解。吟诵无非就是要求学生背熟诗文,而学生朗读、背诵时的速度就像是念绕口令,以致念诵得快,忘记得也快,不得不在以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学习。这种走马观花般的诵读方式,只得其声,未得其韵,更无法得其要旨精髓了。老师的讲解又侧重于字词句的解释、翻译,文言诗词的活用,特殊句式、表达技巧的分析等。这样忽视语文的人文性,不注重带领学生在品析语言、感受美的同时去鉴赏作品的思想,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操,那势必让学生很难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也无从得到情感上的熏陶和思想上的启迪。这样,本来对离现实久远、含义又深奥的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学生就在这样重复、单调、枯燥的学习方法的指挥下,逐渐丧失了对古典诗文学习的动力,败坏了学习国学的“胃口”。

四.国学教育的教学环境过于功利化

国学要想真正發展,就必须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莫看现今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火爆,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国学经典的热潮。但事实就像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推行素质教育是轰轰烈烈,但在有些地方是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趋向功利主义”。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现在的高中校园里,仍然是“外数理化、综合其次、语文最下”的现实,无论是平时还是高考复习,从补课、自修、辅导的安排到其他学科老师、学生的重视程度,作为国学思想主要载体的语文早已降为副科的副科。所以,语文老师要想举办一个与古典诗词有关的演讲之类的活动,自然是很难得到支持,很多老师直接嗤之以鼻:“瞎胡闹!”学校老师尚且这样看,更不要说家长了。有家长曾说:“我也知道学点儿国学好,但现在是个竞争社会,孩子考上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更重要。”在这样功利性极强的目的指导下,很多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着手灌输英语教育,小学三四年级就让开始学电脑,一抓英语,二抓电脑,孩子们学得脚不沾地,但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却日益变得荒芜。

所以,这样功利化的教育环境怎能保证国学教育长远健康地发展?

尽管这么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让我们的国学教育举步维艰,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重人际关系、重社会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道德自律、重理想人格等思想资源又恰是我们现在这个人文精神缺失、个人主义盛行、物欲横流的社会最需要了解最需要获得的东西。

参考文献:

[1]郭齐勇.传统文化扎根中小学的三大关键[J].人民教育.2016(11).

[2]成特立.论当今国学教育的系统化及其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张妍妍(1974.05-),女,河南省鹤壁市人,汉族,中小学高级职称,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

注: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国学经典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研究》(课题编号:JCJYC17010604)研究成果。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 河南鹤壁 456750)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教学环境
教育信息处理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横跨时空的新兴教学环境——国内“智慧校园”相关文献综述
犹太法则与教学公平的矛盾体现及其控制
营造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探究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刍议高校体操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大学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的协同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