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引导下的有效教学

2019-09-10 07:22吴文奎
高考·中 2019年11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吴文奎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政治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教学方向,以方向为指引,设定好教学目标,并通过思考探究,师生交流,问题检测等方式把目标问题化,把问题个体化,以师生共同的目标任务驱动,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问题,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目标明确;问题细化;问题检测

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打靶,育人有标准,课堂是主阵地。这一观点形象生动地把课堂教学比喻成了打猎。打猎是否有所收获,很重要的,就在于我们的目标是否清晰明确,并协同有效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目标教学以学习目标为主线,以课堂标准为指引,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为贯穿,能够高效精准地为实现目标而发力。

一、目标明确,充分探究

教师需要依据相关的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要求,制定具体化可达成的、易懂可视性的共同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每个单元的总体目标,甚至是每个学期、每个学年的系统目标。通过这种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目标设定,为学生的学习作了一个长期的规划和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当然,教师设定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具有共性的,而具体到每一位学生而言,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因此教师的目标不能太过于虚化或者过于宽泛,要把目标用一个个的具体的问题呈现出来,甚至教师还可以呈现目标需要学到的程度,比如了解知识、分析某某问题、说明某某观点等这样详细的评量标准。在目标制定之外,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辅助手段或工具、情景信息或提示。也就是教师设定的目标需要包括需要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学习到了什么。这样既便于学生能够快速了解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也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快速定位自己知识的盲区,这就使教学的共同目标转化为学生的个体目标了。在个体目标和具体评量的驱使下,学生的学习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预设性,也更容易凸显学生的个体性,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完成自己目标规定的学习任务。

比如,我们在学习“意识的能动作用”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以课为单位,结合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要求,向学生展示具体的课堂目标:(1)通过个体自主学习,知道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并能够结合具体事例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结合当前时政和日常小事,重点理解意识是如何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3)能够通过知识理解,知道意识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前提;(4)通过问题思考,师生交流,并结合具体事例,能够正确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在这个目标中,非常明确地告诉了学生该课需要达成的具体要求和达成目标的具体方法,这就给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了准确的方向,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具体的可参考的评价依据。又因为这个目标是针对全班同学的共同目标,教师还必须教会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从共同目标中找到自己的疑惑和收获,生成属于自己的具体问题,然后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具体问题,从而发挥目标教学的作用。所以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师生所做的活动都是围绕着“靶心”而展开的,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二、问题细化,渗透核心素养

目标明确只是教学的第一步,要真正使知识落到实地,老师还需要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如果能够使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就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存在感与获得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从而促使其更加努力学习。通过目标的分析,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共同问题作为课堂探究的着力点,并融合学生的个体问题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通过教师点拨和合作学习解决目标问题。

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目标中,教师需要明确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以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重难点目标问题。教师也需要清楚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难懂的,因为它脱离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即使是通过教师详细的讲解也很难达成知识构建的。教师就需要把知识与实际生活链接起来,以生活还原知识,让学生在不陌生的情景中,进入情景的学习;同时在情景的探究中把目标分化为具体的问题,由学生通过解答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达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即学生已知什么知识点,希望知道什么知识点,较难理解什么知识点。这样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同时把握问题的梯度性和可探究性,使学生能够在问题的探究中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生成知识的构建。

教师可以引入某地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实例为探究背景,设计问题让学生探究:(1)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与动物的本能的活动有什么区别呢?(2)为什么我们要深入分析农村在生产、生活、环节等各方面的问题,体现了意识的什么作用呢?(3)从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改革开放“发展城镇化”,再到今天“让农民回到农村”,意识是如何引导我们认识农村发展的呢?(4)该地采取的发展乡村政策给乡村带来了哪些变化呢,这些变化与意识的作用有什么关系呢?(5)最后,还可以设计辩论的环节:有人认为解决乡村问题很简单,“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也有人觉得乡村问题太多了,不是凭借人类的力量就可以实现振兴的。

问题具体化了目标的学习,在问题(1)(2)(3)的探究中,学生体会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特点,并从中总结出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在问题(4)的探究中,学生体会意识如何改造世界,并理解为什么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发挥正确的意识的作用;在问题(5)的辩论中,学生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密切留意学生的探究情况,并预见到学生可能会在哪个问题上产生迷惑(比如意识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是如何发生作用的、我们在振兴过程中是否能够大胆设想、如果超出了人们的实际能力会怎么样……),重点引导学生这些容易产生思维误区的知识,以达到目标的完成。最后,教师还可以触类旁通地引导学生看待治理雾霾、环境保护和区域发展等相关的问题,使目标的达成更具有普遍性,也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这个探究中,教师抓住意识认识世界以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两个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重点问题,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通过事例的探究说明,把知识一层层展开在学生面前;通过辩论使学生产生争论与疑惑,进行疑点的质疑,突出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做到步步有存在感,环环有获得感,目标的实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问题检测,生成能力

虽然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思维能力,但是这种实践和思维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凸显,无可否认练习和考试仍然是检测问题所在的有效途径。因为,通过试题的检测就可以让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并在解题的过程中生成能力。但是这种问题检测又不是随便一套试卷就可以达到目标的,關键在于教师对学生做题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比如在练习意识的作用这一知识点中,有这样一道试题:

2017年11月,中南大学谷湘平教授等发现新矿物“吴延之矿”。它产于湖南省柏坊铜矿山,与闪锌矿伴生,与辉铜矿和斑铜矿等含铜矿物共生,为表生条件形成的矿物。“吴延之矿”的发现说明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能为人类所认识

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

C.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可靠保证

D.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反作用于事物

此题学生误选B是没有分清楚意识能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区别,误选C、D是没有真正吃透意识作用这一知识内容。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找准与目标的差距,及时纠正学生观点。让学生能够及时受到教育、掌握方法、学习技能,通过练习和讲解,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否真正达成了目标。

目标引导下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知道应该学什么,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学掌握和群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学,再通过检测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否学会了,最后真正、有效实现人人达标、人人会学,落地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公报(社会科学版),2014(1).

[2]刘登润·新课标下如何批改高中学生的政治作业·《新课程:上》2015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