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赋能“新课堂”

2019-09-10 05:52洪志明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新技术语文课堂教学

洪志明

【编者按】“论坛杯”201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评暨全国语文名师工作室论坛活动,于2019年4月24日~2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成功举办。按照本刊发稿要求和安排,自2019年5月刊开始发表“‘论坛杯活动专版”文章,本期继续刊发一等奖获奖教师和特邀名师文章。

围绕主题,我讲三个问题:一是何为“新技术”,二是何为“新课堂”,三是“新技术”怎样赋能“新课堂”。

一、什么是“新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大致有这样三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普及“电化教育”,录音机、电视机、高亮度投影仪和音像教材的推广应用,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旧式教学环境。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起步阶段。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以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PPT的广泛运用为标志。在经历PPT的复杂制作到简单制作后,PPT迅速普及。PPT文件可以随时修改、补充、完善,感知效果好,内容含量多,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视等,所以,课堂效率迅速提高。

近年来,“互联网+”“智慧课堂”逐步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班班标配“电脑、投影仪、触摸式白板+平板+网络”,或“液晶触摸一体机+平板+网络”。天喻互动课堂、优学派互动课堂、希沃授课助手等设备正在深度改变课堂教学的形态。“智慧课堂”功能很多,有拍照上传、平板(白板)圈住、作业上传、截屏、录课复读、资源调取和分配、小组评分、统计、屏幕广播、随机挑人、计时等。在“智慧课堂”里,学习是开放的,教材只是一个支点,撬动的是无边无垠的課程资源。碰撞融合、精准流动、合作探究、自主建构、选择学习等成为课堂生态的要素。

现阶段的现代教育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环境,借助各种高端设备重构课堂学习生态,这就是我所指的课堂教学“新技术”。

二、什么是“新课堂”?

当今,一个学习场所要被称为“新课堂”,必须具有三重影响:一是信息技术的影响,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即“互联网+课堂”;二是核心素养目标的影响,基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目标”的发展(语文课堂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语文素养的培养,特别重视创造性学习、智慧学习);三是新教材的影响,如部编版语文新教材的高立意、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等。重视基础性、增加选择性的多样化教学使得有限的教学资源变得丰富异常。

上述“三重影响”,正在重塑“新课堂”的生态。

这次“论坛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有许多这样的“新课堂”,如成都市熊猫路小学的钱红莉老师围绕“独具匠心巧结尾”这一议题,选择《恶魔约翰来了》《杀鸡吓猴》《桥》三个故事,展示了一节精彩的群文阅读课。同样是群文阅读,周建国老师执教的《刷子李》,更显“新课堂”之“新”。课始,周老师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把《刷子李》的学习置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整本书中。

课的前半部分时间,重点是合作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画出作者直接刻画刷子李人物形象的句子。周老师让学生从怎么写的角度思考记录自己的发现。在学生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小组长用平板拍摄上传优秀批注,周老师也补充发现一部分批注拍照上传。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迅速创建了一个资源库。全班学生的交流,均在有质量的学生作品中展开,教师随机引领,并板书“效果非凡”“规矩奇特”“动作悠闲”等关键词。

课的后半部分时间,周老师用平板推送《苏七块》《张大力》《泥人张》三篇文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篇,学以致用,画出小说中正面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并做好批注。学生得到知识后,又立即通过网络分享出去,参与全班交流。

整节课,信息技术的整合力度大,大阅读情境创设好,强学力行的氛围浓,为我们的“新课堂”建设提供了许多启示。

三、“新技术”如何赋能“新课堂”?

(一)赋能“深度学习”,构建学本课堂

深度学习是一种全神贯注的高投入学习状态,是知行思合一的“大语文,全景式,生活化”学习,学生面对真实任务、真实情境,进行真实学习。新媒体系统使深度学习成为可能。如部编教材中的《搭石》一文,单元学习主题是:有速度的阅读。教师可借助计时器,按照“速度上快、记忆上准、理解上清”等要求,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全文共612个字,用时1分钟内得3颗星,用时1.3分钟内得2颗星,用时1.5分钟内得1颗星。在学生速读《搭石》后,可推送刘章的《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让学生继续速读,继续按照标准自评。

(二)赋能“教学设计”,打造愉快教育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处理时,要站位单元,实现知识条件化;站位学生,实现知识情境化;站位发展,实现知识结构化。如教学小古文《杨氏之子》,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课时:(1)学生朗读不带标点符号的《杨氏之子》。我告诉学生:真正的古文其实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由读者根据需要自己来断句。清朝以前,一般用|标识。现在,我让学生像古人那样,边读边在需要停顿的地方画上“\”。(2)学生比较自己的断句与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并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小古文的意思。(3)学生看插图,感悟文中道理,准备小剧本;组成四人小组,其中两位分别扮演孔君平和杨氏子,另两位做小老师,帮助他们演得更好,多做示范。学生谈感受:说哪句话的时候,特别精神。并参考课文的单元提示和课后的第二道思考题。(4)学生背诵,写译文。教师巡回指导,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给部分学生提供译文范本,让他们进行比较、借鉴、创新。

第二课时:(1)学生默写《杨氏之子》。教师激励,要求用好标点符号。(2)学生阅读《咏雪》和《赏月》,教师引导:相互帮助,读正确读流畅。(3)学生在文章精妙的语言旁批注感悟。教师提示用波浪线划出精彩语句,让学生想想一般人是怎么说的、古文的精妙在何处。(4)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教师布置选做题:《咏雪》和《赏月》中择一译文。

(三)赋能“教学评价”,落实精准教学,让核心素养落地

如教学《狐假虎威》,可以这样设计:(1)用条形统计图即时生成反馈“认为难读的字词”,选择性正音;(2)用条形统计图即时生成反馈“故事中谁上当受骗了”,帮助个别学生校正对课文内容的错误感知;(3)用条形统计图即时生成反馈“哪个字最难写”,指导学生书写生字;(4)从读懂课文内容开始,对照阅读成语故事的原文(小古文)。

条形统计图显示,学生选“闷”和“转”集中问难,正好印证了新知与旧知的冲突。之后,教师带孩子们讲故事、读对话、想画面、演情节,把对“窜”等词语的理解和对话朗读作为重点,将其与之后的书写指导、本课生字新词的音形义教学整合,组成一个立体的面。文言文故事的教学,满足了一部分对古文特别感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文系“‘论坛杯201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评暨全国语文名师工作室论坛活动”特邀名师文章)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新技术语文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我的语文书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