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神”与“话”,探寻神话教学的原始密码

2019-09-10 09:07陈建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体特征神话教学策略

陈建

摘要:神话是一扇通往古代文明的窗户。引导学生学习神话,既是带领学生进行文化体验、文化审美、文化传承的过程,又是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思维、形成个性言语的过程。在神话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神话的文体特征,运用适切的教学策略,凸显神话文本所承载的语文功能,体现神话教学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神话;文体特征;教学策略

神话是一扇通往古代文明的窗户。作为民间文学的源头之一,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对宇宙万物的思考与探索,表达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导学生学习神话,既是带领学生进行文化体验、文化审美、文化传承的过程,又是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思维、形成个性言语的过程。因此,在神话教学中,我们唯有遵循神话的文体特征,运用适切的教学策略,凸显神话文本所承载的语文功能,才能体现神话教学的核心价值。

一、神话文本类的文体特征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故事。作为人类童蒙阶段的精神信仰与情感寄托,其背后承载着民族浩荡厚重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血脉。纵观中外神话,我们只要认真梳理,就可以提炼出几点神话类文本典型的文体特征。

(一)故事创作的原始性

神话作为人类最早对世界感知和自我认识的表述,它的故事创作展现了古人思维与认知的原始形态。其表现为:一是故事年代的遥远。故事发生的时间常为“上古时代”“远古时代”“很久很久以前”等,表意模糊且时间距离遥远。二是故事时间的跨度大。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在《盘古开天辟地》中,盘古沉睡了“一万八千年”……三是故事空间的跨度广。如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在《夸父追日》里,“渴,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人物的活动空间在纵向上跨越了天、地、人三界,在横向上遍及东、南、西、北四方。

(二)故事结构的逻辑性

神话作为民间口头文学之一,口耳相传是它的主要传播途径,其结构往往是出现灾难——英雄出世——克服灾难——铭记英雄(灵化万物)。无论是目不识丁的耄耋老者,还是混沌未开的垂髫幼童,讲起神话,他们都可信手拈来。以洪水神话《鲧禹治水》的结构为例,人类饱受洪水的侵袭——鲧禹父子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人们纪念英雄;再以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的结构为例:世界混沌一片——盘古开天辟地——盘古的身体化作世间万物。古希腊英雄神话《天上偷来的火种》也不例外:人类饱尝没有火的煎熬——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造福人间——接受天帝的惩罚后被赫拉克勒斯所救。由此可见,尽管神话的类别不同,国与国的文化不同,但是神话所具备的好讲好记的语用表达功能,却决定了其结构是有着一定的逻辑性的。

(三)故事人物的神圣性

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神话的原型价值是人类的信念、理想和祈愿,它铸就整个民族的性格,神话背后的人格就是整个人类的集体人格。英雄崇拜,这几乎是人类的本性需求。阅读神话文本,我们不难发现,神话的主人公都是英雄形象,无论是替人类盗取火种、忍受宙斯残酷刑罚的普罗米修斯,还是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在面对各种苦难或者处在极端的境遇中,这些英雄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敢于担当与抗争的精神,已然是各民族的文化图腾,是人们触摸先民神圣信仰和精神崇拜的对象。

(四)故事语言的魅力性

神话类文本故事性强,那波澜起伏的情节,那充满想象和夸张的语言,那丰满、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以其永久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因此,我们要依托好神话文本,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神话文本类教学的核心价值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当我们梳理了神话的文体特征后,我们就会发现,神话概念定义中的两个字“神”与“话”,其实就已经揭示了神话教学的追求。

因此,在进行神话教学时,我们要坚守语文本位,循着“神”与“话”,把神话教成神话,凸显出神话的文体特征,体现神话教学的核心价值。在聚焦神话的语言特点时,我们要着力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聚焦神话的想象特点时,我们要着力思维发展与提升;聚焦神话的人物特点时,我们要着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聚焦神话的源头特点时,我们要着力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整体教学板块的观照下,我们要在言语实践中时刻灵活地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三、神话教学的阅读策略

当我们找到了神话文体的特征与教学核心价值,理清“教什么”“为何教”后,“怎么教”也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

(一)切准文体邂逅神奇

对于鉴赏文本,古人曾云“定体后可以言工拙”。对于文体教学,我们可引申为“定体后可以言策略”。教师通过课初交流,引导学生明确神话的文体特征,可为神话文本的后期教学准确地定标定调。如在《盘古开天辟地》一课的教学中,特级教师罗才军的开课为我们做了典范。

师:(板书:神话)神话是我们的祖先对于世界是怎么来的、人类是怎么产生的无法做出科学解释的时候,通过神奇的想象和美丽的语言创造出来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你听过或者读过我们民族的哪些神话?

生:女娲补天。

生:精卫填海。

生:嫦娥奔月。

师:你喜欢读神话吗?请说出理由。

生:喜欢。因为我觉得神话写得很有趣,很神奇。

生:我也很喜欢,因为我觉得神话都写得很夸张,很有想象力。

师: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读神话。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个创世神话。没有它,就没有女娲补天;没有它,就没有后羿射日;没有它,就没有嫦娥奔月;没有它,就没有大禹治水;沒有它,就没有精卫填海。它是最神奇的神话,叫什么?

生:(齐)盘古开天地。

罗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梳理了有关的神话知识,又营造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的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带领学生初步感受中国神话的特点,使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品读人物感受神奇

每当我们走进神话故事,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们大多有着超凡的能力、高超的智慧、勇敢而坚毅的精神,如用身体创造世界的盘古、英勇无畏的后羿、胸怀大志的夸父、一心为民的大禹,如不畏强权、为民造福的普罗米修斯等。教学时,我们要关注这些英雄形象,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想象,感悟,升华,在“话”中感受“神”,通过品读人物形象,让英雄的精神永留在学生的心间。如在《天上偷来的火种》的教学中,对普罗米修斯这个英雄形象的感知就是重点教学内容。无论是普罗米修斯冒着危险去盗取火种,还是接受残酷的刑罚,我们要引导学生尝试透过语言和想象描绘心中的英雄,品读关键语句,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在教学各个板块中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力图让人物的形象立体、丰满起来,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感受英雄征服自然的勇气和伟大的牺牲精神,探寻神话的形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品味语言感悟神奇

潘新和教授曾说:“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神话的语言,由于大量采用了想象、夸张、拟人化等表现手法,文本极富个性魅力,故而学生往往容易被神话故事的内容情节所吸引,忽略文本语言的精妙表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学习神话语言表达放在首位,使学生在语言的解构与建构中,掌握语言运用的方法。那么,我们如何找寻出神话类文本的语言精髓,把它传递给孩子们呢?

以《盘古开天辟地》一课为例,文中有大量并列关系的合成词,如“混沌”“滋润”“祖宗”“创造”等。此外,还有词组“轰隆的雷霆”“光芒万丈的太阳”“皎洁明媚的月亮”“流淌的血液”“奔腾的江河”“纵横交错的大道”“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等等。这些语言既是必要的语言积累,也是故事内容的概括。学习时,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在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内化于心。再如文中的第7自然段,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先民想象的美妙与合理外,还要让学生仿写这种类型的语言范式,学习创造性的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如:“他的头发,变成了(      )的(     ),他的牙齿,化作了(     )的(      ),他的(     ),变成了(     )的(      )……”在文本语境与文体语境的相互观照下,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充分感受神话语言的神奇与想象的合理,能够做到阅读与表达的交融,并从中享受神话语言的魅力。

(四)复述故事再创神奇

神话因故事而传播,也因故事而精彩。复述作为教好神话的四要素之一,决定了神话教学的终极价值指向。在复述教学中,我们要紧贴年段要求,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搭好复述的脚手架,使学生习得并运用复述方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薪火传承。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羿射九日》一文,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再现故事情境,通过出示重点词语,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再以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的《神鸟》为例,我们可利用故事中“三段式”结构、重点段落结构相同、语句相似的特点,由一段的复述迁移到多段的自主复述。同时,在复述的方式中,我们还可以改变讲故事的策略,改变人物的出场顺序,让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如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一课的复述,我们可以让学生以逢蒙、嫦娥作为故事的开始来复述故事,让学生复述的过程既是角色体验的过程,又是对故事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教师教学中安排的训练既是语言转换的训练,也是想象创造的训练。

(五)由篇及类续读神奇

神话不仅是一个故事,它还蕴含着人类厚重的精神文化。王崧舟老师认为:“文本的深度、广度和暖度,随着学生的投入和再创作,被不断地向四周延伸。”富含文化因子的古代神话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对人类传统文化的形成是潜移默化且根深蒂固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篇到类,让神话这一人类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呢?特级教师罗才军老师的结课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师:我们知道盘古开天地有四个神奇的情节,如果我要出这本图书,你觉得哪一幅图片作为封面比较好?

生1:我认为第二张比较好,因为这个故事就叫作“盘古开天地”,第二张图片就是他拿着斧子在开天地,所以我觉得挺适合的。

生2:我觉得第四张比较好,因为第四张有一点神秘感,先给了你结局,再告诉你前面的内容。

生3:我认为第一张比较好,因为第一张是开始,这样能让人有兴趣思考后面是怎么样的。

生4:我认为第三张比较好,因为既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就更想去看看了。

师:因为是中间,想象空间很大。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到底用哪一张做了封面?

生:想。

師:我绝对不会告诉你,想知道,有一个好办法。

生:去买来读读就知道了。

这样的结课,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进一步地延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学生在阅读中不知不觉深刻地感受到人类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大,神话也就在人类文化的血液里一代又一代汩汩地流淌。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文体特征神话教学策略
爱情神话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习作赏评课,“不教之教”的习作之旅
把握文体特征,让说理文教学更高效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