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创:“渔之韵”周项目学习“三学轮动”新样态研究

2019-09-10 09:32王怡芳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创新学习

王怡芳

摘要:学校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视角设计“渔之韵”周项目学习。“渔之韵”周项目学习是学校各年级项目学习的统称,它包含了1~6年级的12个项目,采用“嵌入式”的方式,每学期集中一周停上其他所有学科课程,安排项目学习内容。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有一个周项目学习,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学习要求。学校已经形成了“融合学习”“寓身学习”“创新学习”三种学习的新样态。这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品质的碎片化、游离式、积累式为特征的学习方式,通过新的学习样态的实践,促成了学生跨界思维、设计思维、高阶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周项目学习;学习新样态;融合学习;寓身学习;创新学习

项目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知识重构的过程,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正是應对了《淮南子·说林训》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学校各年级每学期集中一周停上其他所有学科课程,安排项目学习内容,它包含了1~6年级的12个项目,我们统一命名为“渔之韵”周项目学习。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有一个周项目学习,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学、做、创的要求。

“渔之韵”项目课程的进行有别于传统的讲练方式。根据课程内容,师生要共同设计学习方案,分组实践,综合评价。几轮实施下来,我们逐步形成并明晰了与项目学习相匹配的学习方式,即在“渔之韵”项目课程中采用“融合学习”“寓身学习”“创新学习”三种方式,这三者不是进阶关系,而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并列存在。

一、周项目学习“融合学习”新样态

(一)学习方式多元融通

1.时间融通。融合学习的第一个特点是学习时间的融合。学习的时间不再是以课时的概念来划分,而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里学习。

2.空间融通。传统课堂的空间概念是相对固定的,也是比较单一的,教师很难将各类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在“渔之韵”周项目学习中,我们努力实现项目学习的空间融合,其最大的意义在于能将各类资源进行整合、调动,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3.角色融通。角色融通是指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突破了固有的角色定位,实现了变化和融通。教师也从单学科教学走向多学科教学。

(二)学习评价全域覆盖

1.主体多元。“渔之韵”项目学习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同伴、老师,到家长、校外场馆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专业人员等,以教师评价为主。我们还细化了评价量表的分数区间,附上评价操作说明。实施时,我们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相应地对量表的内容进行了实时更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使学生学习更加有动力。项目学习的评价更加关注多元化、开放性、多维度。

2.空间多维。评价空间多维是指评价不限于单一的途径,既有面对面的线下评价,也有通过网络实施的线上评价。线上评价跨越了空间的局限性,更加自主便捷。学生完成作品后,上传到课程网站,同学、老师、家长都可以浏览并进行评价。同时,微信群也是不错的评价平台,学生的相应作品可上传到微信群,由学生自主打卡评价。

3.方式多样。“渔之韵”项目学习跨越单一的评价方式,实施多种方式的评价。我们优化评价量表,设置“强项评价”项目,让有特长的孩子选择自己比较优秀的方面进行展示,发展个性,超越自我。多样化、开放性的质性评价,关注了学生的“表达”“兴趣”,涉及了“合作、态度、审美、创新、运动、自主、实践”等各个维度,充分考察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周项目课程“寓身学习”新样态

寓身深度学习,即全身心的投入,进行深层、深刻、深度的学习,克服表面、表层、表演,经历从理念到实践的一整套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转化,促进深度学习真实发生。我们通过设计周项目学习,促进学生以探究实践的方式进行“寓身学习”。

(一)学习方式实现沉浸探究

1.全程体验:循环站任务。我们在实施“渔之韵”项目学习时采用“循环站任务”的学习方式,即通过站点轮换来完成某个任务,让每个学生尝试所有的活动,并都有机会提升自身的能力。如五年级的“运河探遗”课程,其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京杭大运河的盛衰历史变化,探讨申遗成功后的大运河如何发展,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升主人翁意识。于是,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与教学目的相关的4个不同的站点,分别以不同的颜色作为标识:绿色——工程师思维站点,蓝色——STEM挑战站点,橙色——阅读站点,黄色——写作站点。教师在开始循环站点任务之前,给每位学生安排不同的颜色顺序,让学生知道自己依次要去的站点的顺序。当循环站点任务开始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第一个颜色去到第一个站点,根据该站点的学习任务单进行学习。时间到后,教师会发出“站点关闭”的指令,所有学生要离开第一个学习站点,去到自己的第二个颜色的站点,进行第二个站点的学习。依次完成所有4个站点的学习后,学生回到原有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2.深度体验:五步探究法。五步探究法也是“渔之韵”项目学习的特点,它包括:

(1)第一步: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情境提出各种问题,教师提炼出一个核心问题;

(2)第二步:设计方案,教师给出设计必须遵守的条件,引导学生多角度展开自主设计;

(3)第三步:制作作品,作品由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角色,完成对应的任务;

(4)第四步:测试效果;

(5)第五步:反思改进/重新设计。

学生通过五步探究法,尝试解决真实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构建了完整而系统的学习方法,强调了学生的反思能力,从而自我改进。

(二)学习评价关注深度体验

1.深描操作过程。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一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表现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

2.重视探究方法。如一年级的“护蛋行动”活动,让学生探究怎样区分生熟鸡蛋,怎样剥蛋壳,如何保护鸡蛋等。学生在探究中习得技能。如果不亲自参与探究,学生就无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艰难,无法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3.聚焦思维过程。课程实施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交换意见,分享发现,探讨问题解决的途径。评价时也要特别留意学生的交流方法、发言的顺序、遇到争议时的处理方法、小组汇报语言等方面,聚焦他们的思维模式、深层次的思考方法。

三、周项目学习“创新学习”新样态

(一)学习方式践行创新

1.资源的丰富性。周项目学习没有固定的教材,围绕主题学习,因此,也为学生多元接触学习资源提供了可能性。

2.过程的开放性。周项目学习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封闭式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结生活,联结社会。如三年级的“旅行达人”活动,学生围绕德国研学有很多好奇的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一连串问题,教师并非简单地回答,而是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去寻找答案。于是,学生通过现场连线一位在德国读大学的学生姐姐,当场发问,并当场获得解答。同时,教师通过班级QQ群,请群里的家长也在线答疑。这样,我们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国内国外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梳理出了“德国之行50问答”小手册,印发给每个小组一份。当天学习后,好多学生的学习劲头一直延续下去,回家搜索了德国排名前二十的大学、十大名建筑等相关知识,营造了开放的学习环境。

3.结论的发展性。项目学习的成果不是单一的物化呈现,学习的结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在学习过程重不断发展,创新。

(二)学习评价关注创造

1.设计有新意。如“未来学校”周项目学习,孩子们通过讲座和自己查找资料,学到了建筑设计、生态环保、前沿科技等知识,提出了很多对未来学校的美好畅想,也动手制作了自己心目中的未来学校模型。在整个过程中,小组学生团结协作,发扬了团队意识及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

2.方法有特色。多样化、开放性的质性评价,关注了学生的“表达”“兴趣”,涉及了“合作、态度、审美、创新、运动、自主、实践”等各个维度。教师运用定性评价,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和展示空间,充分考察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深度。

3.表达有个性。多维展示涵盖了学习过程、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元素,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的表达也充分彰显了独特的个性。以“运河探遗”为例,成果展示分为两条主线。一条主线的参与主体是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将学校中心花园的那条小河打造成中国大运河的模型,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将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的船放到运河中畅游。沿途,孩子们还可以见到自己设计的船闸,控制自己设计的船过,一路领略不同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另一条主线的参与主体是同一班级的学生。我让学生带着一周的研究成果重返申遗大会。一个个学生俨然小学者,呈现出运河自述、研究报告、摄影佳作、设计图纸等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了孩子们所拥有的一段深刻而难忘的千古运河之旅。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實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张凌燕.设计思维:右脑时代必备创新思考力[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3](美)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黄光雄,蔡清田,崔允漷.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卢明,崔允漷.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尤小平,崔允漷.学历案与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8]柯政,周文叶.基于证据的课程与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吴延甲)

猜你喜欢
创新学习
小学数学创新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理科创新学习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巧用图书馆,点亮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新课程数学教学创新的几点看法
网络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创新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