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空间”中的路径探索和实践研究

2019-09-10 07:22余洪升
教育界·A 2019年3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初中体育

余洪升

【摘要】当前,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陷入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究竟孰重孰轻的“两难空间”之中。基于此,本文首先对体育教学的“两难空间”进行了阐述,然后从科学安排学生的体育课表、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创新体育教学的形式与手段等方面入手,对当前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的具体路径及相关的教学实践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体育;两难空间;路径探索

一、初中体育教育的“两难空间”

美国学者霍尼格曾指出:“两难”是两种或者多种价值观以及责任或义务之间互相冲突的一种真实情境,而且在这些选择中没有一个选择会绝对正确。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面临“两难”困境时,不管做哪种选择往往都会有一定的难处。从形式上来看,在这种“两难空间”中,主体和困境共同位于一张复杂的关系网络中;从本质上来看,“两难空间”是各种权利之间通过博弈而形成的一个力量场,在这个力量场中存在着一个真实的两难困境。

当前,社会公众对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较深入的认知。严格依照“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中的相关规定开展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促进学生自身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新时期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然而,现阶段的初中体育教育需要应对升学考试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评估与考核,与其相关的利益关联者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使体育教学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换言之,学生中考的体育成绩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合格率都会对多元主体的相关利益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初中体育教育始终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这样的“两难空间中”徘徊;学校的体育教师则处于“应然”与“实然”的困境之中。有些体育教师可能会尝试创新体育教学的一些形式和方法来突破这种困境,如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等,这些实践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当前这种以多元主体的现实利益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在各方面利益的制衡下,体育教师难以以一己之力形成有效的突破。所以,从实践的层面出发,探索突破当前体育教育的“两难困境”并就此展开相关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两难空间”突破的路径和实践研究

1.科学安排学生的体育课表

要想突破“两难空间”,相关教育部门就必须对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紧密结合学校的各项实际情况,保证中小学生每日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真正落实,还要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学校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安排表”的具体范式。尤其要注意的是,该课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必须配备有足够的体育教师,课表所规定的体育课程需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安排,但要注意保证课程在固定的体育课时间段内得到落实。此外,学校应当注意将班团队活动的具体时间与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进行调换,为学生每日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提供时间保证。

2.科学实施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体现主流价值观

针对学校的体育教育,教育部门曾提出“要将学生的体质改善情况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校园中广泛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及运动技能,帮助学生養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所以,当前初中学校在大课间以及课外时间所开展的体育活动的主要目标便是逐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具体方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与体育特长。换言之,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关注中考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还要注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有特色的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发展至少两项体育特长。这样,就可以有效帮助学校在“两难空间”中进行选择。

(1)校园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具体安排思路和实施路径

首先,对于初一和初二阶段的学生来说,活动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注重开展有特色的体育活动;活动的场地主要在田径场;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进行管理。其次,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讲,应当按照中考的具体要求,由班主任与体育教师协同进行管理,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项目内容,通过集体与分组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锻炼;活动场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此外,初中阶段各个年级的学生都需要在冬季和春季的大课间时间进行有氧耐力跑,夏季和秋季则可以在其他时间安排。

(2)校园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安排思路以及实施路径

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是统一安排的,因而容易造成参与活动的学生人数过多,活动场地和运动设施有限的情况。所以,初三年级的学生应当在田径场统一安排相关的体育活动,由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进行管理。其他年级则可以分成两个大的班级组别,其中一个组在体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引导下,在田径场开展综合身体素质活动;另一组则在体育教师和有一定体育特长的教师的带领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相关的体育活动,其场地选择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此一来,校园就为初三年级的学生提供了锻炼时间。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的大课间活动时间以及每周一次的课外体育活动也为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了保证。

3.变革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只有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创新教学手段与方式,促进“深度教学”的有效开展,才能实现体育教育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效结合。

首先,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采用结构模块教学法,逐步推广“内容+方法模块=活动思路”的课型。体育教师应当注重从技术、技能和实际应用这三个方面出发来设计相关的体育课堂。以篮球、足球等教学内容为基础,围绕技术、技能和应用这三个教学方法模块来设计体育课堂的结构,其中每一个具体的方法模块都应当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结构模块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建构起系统的知识框架,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其次,促进学生学会“深度学习”,推动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体育教师必须积极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开展,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成功转型。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所讲述的体育教育突破路径和突破方法,是从学校这一层面出发所开展的体育课堂教学研究,希望对广大体育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潘凌云,王健,樊莲香.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逻辑辨识与推进策略——基于“观念·利益·制度”的分析框架[J].体育科学,2017,37(3):3-12.

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5-32.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初中体育
独立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究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
“概论”课贯彻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初探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