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最佳路径》的教学设想

2019-09-10 07:22张蕾
教育界·A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

张蕾

【摘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一线教师谈论的热点之一。笔者以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最佳路径》一课为例,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仿佛若有光”到“豁然开朗”的寻访经历,从“教什么”和“怎样教”的角度,分析了教师课前研读与课中实施等问题。

【关键词】课前研读; 课中实施;教学实效性

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实则应是师生借助特定的文本,共同体验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感觉的历程。

一、课前研究双管齐下

教师课前对教材的研读,最初就如同是在洞口感受到一丝微光,心中初步明确了教学的内容。接着,“弃船入洞”,进入到钻研文本环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必定会发觉其实山洞“极狭,才通人”,课堂教学究竟应以什么为抓手?实际教学中应如何具体操作?教学成效的衡量标准又有哪些?……类似的问题接二连三地摆在教师面前。那么,如何才能顺利地找到一条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坦途呢?研读文本与了解学情,必须双管齐下。笔者以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最佳路径》一课为例展开论述,并浅谈一些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

1.研读文本

用教材教,是语文教师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用教材教什么?考量的是每位语文教师对教材的解析能力。在研读文本时,教师不妨利用多种角色来进行解读。

(1)普通读者。这是教师研读文本首先需要进入的常规角色。教师用普通读者的身份去读教材,把它当成一篇普通的读物去读,了解它的内容,发现它与其他读物的异同。这就相当于进行初次筛选,去掉共性的内容,留下有个性的内容,初步明确“教什么”的问题。

例如,在首次接触《最佳路径》一文时,教师尝试用普通读者的视角进行初读,为自己初步确定教学的范围。《最佳路径》课文本身是一则内容生动、意蕴深远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樂园设计特殊路径的经过。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初次研读文本后,不难发现课文的最大特点在于大故事中套着一个小故事:正当大师对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感到束手无策时,却在无意中发现了一位年老的法国葡萄园主“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卖葡萄的方法,并深受启发,制订出“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路径设计策略。最终,整个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这样一来,教学内容可初步确定为:一篇文章、两个故事。

(2)专业教师。这是教师研读文本必然要进入的重要角色。教师用专业教师的身份读教材,把它作为传授给学生的学习范本,揣摩其语言表达,发现其不同于其他教材的语言形式,挖掘其特有的教学价值。这就相当于进行再次筛选,进一步细化了“教什么”的问题。

《最佳路径》一文中的两个故事,可以用“大故事里套着小故事”来概括。两个故事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作者对这两个故事的叙述有哪些区别,这些都是专业教师在进一步深入文本进行研读时发现的教学点。此时,教学内容越来越清晰。本文教学应借助文本,教给学生一种思辨的意识和能力:课文为什么会叙述两个故事?两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这两个故事在叙述上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会存在这些不同之处?还可以怎么安排故事叙述的顺序、方法?

(3)一般学生。这是教师研读文本最终必须进入的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要站在一般学生学的角度去研读文本,思考“教给我们班的学生什么”的问题,从而在以专业教师身份研读后确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甄选,选出最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内容。

2.了解学情

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教师引领学生借助文本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语文素养。那么,学生原有的基础是什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大致有多少?这些内容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基础以及本节课可能会达到的水平进行细致研究,这些都属于了解学情的范畴。

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充分预设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怎样的问题或困难。这些问题或困难产生原因的又是哪些。作为课堂教学引领者与指导者的教师,又应如何应对学生出现问题与困难的局面,该用何种方法帮助学生解决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原有素养基础上得到提升,以上内容也应归入了解学情的范畴内。

以上提及的诸多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对于课堂的充分了解与合理预设,都如同在桃花源的入口——“初极狭,才通人”的洞中“复行”,目的是最终“豁然开朗”。

《最佳路径》一课,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设计路径时采用“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策略,这恰恰是受到了法国南部那位年迈的葡萄园主“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卖葡萄方法的启发。研究学情后,教师不难发现,其实学生能够通过通读全文自主感悟两个故事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而格罗培斯从最初的无计可施到后来的深受启发,再到最后的成功获奖,整个设计路径的故事通俗易懂,没有值得深究的地方。课文插叙了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的故事。这个小故事的篇幅不长,作者的叙述也比较简单。但是,教师深究下去,却能发现很多深意:为什么写得那么简略?如果要再简略一些,能不能删除描写其他葡萄园主卖葡萄方法的部分?细想一下,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的这个故事,虽然不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却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进行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探究第二个小故事的写法以及作者的用意等。

二、课中教学扎实有效

教师在课中对学生学习进程的把控,实则也应是引领着学生亲身历经从“若有光”的洞口“舍船”入,到在“极狭,才通人”的洞中“复行数十步”,再到最后的“豁然开朗”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落实到位,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有效的课堂。

1.趣入手

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在教学伊始精心设计,或设置悬念,或开门见山,或欲扬先抑,想方设法地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其在“桃花源”的入口感受到那“一缕微光”,从而愿意“舍船,从口入”。

在教学《最佳路径》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师首先提问:“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呢?”以此来检查学生对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路径故事的掌握情况。接着直奔主题,明确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认真研读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的小故事。仅两个自然段的小故事,为什么要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研读?学生的心中必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究竟要研读些什么?会研读出什么?带着这样的强烈好奇心,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课文的良好状态中,为课堂学习做好了铺垫。

2.简为主

若教师在课中的教学环节设置过于繁杂,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最后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最理想的状态是,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环节设计得简单一些,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越学越勇,越学越有兴趣。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学生学习的课堂,学生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应是全盘组织、个别指导、关键点拨。

当学生满怀好奇地进入到《最佳路径》第三至四自然段课文的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了讨论:(1)这个故事怎么写才能更生动?(2)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故事写生动?(3)你觉得故事中还有哪些内容可以省略不写?作者为什么没有省略呢?

组织学生进行第一个问题的探讨,其实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的故事,从而深刻地体会到课文中两个故事之间的内在关联。第二个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并使学生思考课文中两个故事的主次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对课文的主旨、中心就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第三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达。对于这个次要故事,作者确实是简略地来叙述的,但最为关键的地方并没有因为需要简略而直接省略。对于其他葡萄园主的吆喝叫卖,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方法的高明之处。而格罗培斯最后下车摘了一篮葡萄,既是他对“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切身体验,也是他对给他启发的法国老太太表示感谢的方式,也可以视作是作者在细节处的点睛之笔,值得学生体悟。

3.实为用

教学,必须为学生服务,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以生为本,教给学生的内容应是这篇教材中能为学生所用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当学生真正学有所悟,学有所得,甚至能够学以致用时,就真正地“豁然开朗”,进入了“桃花源”了。

在深入探讨了三个问题以后,学生对两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对作者在叙述故事过程的匠心独具也有了形象的了解。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改写课文,把两个故事的顺序另做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改写、通读、对比、思考,感受到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精妙之处。接着,引导学生再深入思考:在日常写作中,有哪些题材是可以借鉴《最佳路径》一课这种“大故事里套小故事”的方法的?从读到悟,从学到用,学生这时会突然感觉到自己也能模仿这样的写法写出一篇吸引人的习作。这时的“豁然开朗”更带着一种期许与自豪,更令人心动。

【参考文献】

王荣生.语文科課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
高中数学如何加强右脑开发
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数学实效性的措施探析
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展现艺术之美,实践创意之魂
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