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美术教学中的示范模仿与创造

2019-09-10 07:22李艳玲
教育界·A 2019年3期

李艳玲

【摘要】幼儿的美术创作分为信息获取、视觉转化和表现输出三个阶段,如果没有信息获取和视覺转化这两个重要途径,幼儿很难达到良好的个性表达与艺术创造目标。因此,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范画和现场示范引导教学,进而有效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美术艺术素养。

【关键词】个性表达;信息获取;视觉转化;表现输出;现场示范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教师是否需要进行示范,是幼教界颇有争议的话题。多年的幼儿美术教学经验让笔者得出肯定的答案: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大量、水平较高的范画并且现场示范。因为美术归根结底是一门视觉上的艺术,如果没有视觉上行之有效的引领与模仿,幼儿就不能收获、熟悉各种美术技能,也就无法达到表现美的目的。那么教师该如何把握美术示范的“度”呢?

一、时间上调节

以中班为例,上课时间一般为20~25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命题欣赏、多层次和多维度的讲解示范、鼓励启发幼儿模仿创作、幼儿动手创作、幼儿作品讲评这几个步骤是不可能的,除非皆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要想让每次美术活动都成为一次技艺向上的阶梯,而且要让幼儿在每次学习中把握一项可以学以致用的美术技法,却不拘泥于单一的绘画模式,这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的美术技法讲解,多方示范引领,多幅范画、多角度语言引领拓展思路,这绝对不是五分钟的引题活动可以解决的。因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把美术活动变成半日活动,先讲解示范,让幼儿完全领会美术知识点、创作要点后,再让他们分组动手操作。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笔者给幼儿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他们可以走上讲台看教师提供的大量范画的细节,也可以观赏其他幼儿的作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领下,课堂秩序活而不乱,幼儿乐在其中,有了更为宽松的空间表达自我,并不断锦上添花,直至让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最为满意的视觉效果。

二、思路上开拓

“孩子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不用说,老师已从你们欢呼雀跃的神情中得到了答案。是的,童心如鸽似雁,飞过高山,越过海洋,孩子们,请把这里当成你们的游乐场……谁说今日的蒙童不能成为明日之大师呢?我们笃定地期待着……”这一段曾经写在笔者画室墙上的话,表达了笔者对美术创造的观点,即“万紫千红才是春”。当一个命题融入了作者的思想,通过再创造表达美的时候才是最为动人的。为了达到创造美这一目标,我们重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注重用语言开拓幼儿思路,让幼儿形成必要的审美意识和态度。同时,注重营造美术创造的氛围,激发幼儿自主创作的兴趣。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把幼儿应掌握的美术技能渗透其中,同时给幼儿提供足够的创作元素,使他们在合理的引领下形成自己的想法及美术语言,并让幼儿学以致用,从而上升至美的创作的高度。笔者在讲解示范中,还注重借鉴名家名画的特色,让幼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阔眼界,提高审美眼光。名家名画对于多数幼儿而言难度较大,不一定适用于幼儿模仿,却可以引领他们欣赏,因此,名家名画的作用不容小觑,它的影响是潜在的,在幼儿绘画的笔触里、在色彩的感知里、在审美的情趣里。例如,在教学设计课《瓶与花》时,笔者先通过实物及图片让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花瓶形状,而后出示幼儿熟悉的使用不同的装饰技法(过渡色、近似色、彩虹色、波普艺术、线描画)画的花瓶,让他们欣赏大师们画笔下的各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花,进而让幼儿自由选择不同的搭配方式,同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幼儿们创作出的作品异彩纷呈,达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三、表达上创新

从绘画工具的角度来说,幼儿园以往采用的绘画工具大多是水彩笔,近些年,随着绘画工具的不断更新,将很多新型画材运用到了绘画教学中,如炫彩棒、扭扭棒、油画棒、彩铅、喷绘笔等,这些绘画工具各有特色,表现出来的画面形式与色彩也各不相同,使画面体现出或浓或淡的风采,呈现出不同的意境,丰富了幼儿的绘画语言。从绘画技法上来说,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装饰画的装饰色彩、形状、排列以及装饰画的夸张与变形的手段让儿童画更为拙朴且富有视觉张力。从表现方式上来说,幼儿可以接受的技法很多,除了平涂法外,还有刮擦法、油水分离画法、拼贴法、沾指染色法等。这需要幼儿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古今中外的绘画,并借鉴各种幼儿可以接受的美术元素来丰富绘画作品的画面,使其绘画作品更精彩。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民间艺术的特色,让幼儿借鉴民间艺术的配色技巧,即审美注重夸张与变形来表现画面;也可以让幼儿借鉴西方的抽象画派技法,用纯粹的色彩、简单的线条,通过不同形状的碰撞来表现画面,同时重视造型细节的夸张与变化,把内心真挚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当稚拙的儿童画与大师的灵感相碰撞时,便产生了惊人的视觉冲击力,遨游在儿童画的海洋里,便能理解毕加索说的那句话:“我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怎样和孩子一样去画画”。

四、展示上多元

幼儿美术作品是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艺术加工表达自我感受的基础上的艺术产物,体现了幼儿独有的审美表现、审美创造和审美情感。幼儿的作品展示,其实是一种良好的激励方式,也是一种分享和相互学习的桥梁,同时也是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幼儿园生活、参与幼儿教育的有效渠道。将幼儿作品用于班级的环境布置,还能增强幼儿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幼儿热爱班集体的意识,能增强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让幼儿在教师与同伴的点评中提高绘画水平,进而提升他们绘画的积极性与自豪感。因此,笔者尤为注重幼儿作品的展示,通过主题墙、涂鸦墙、六一画展、亲子画展及班级微信群等方式,让幼儿在各种平台上展示自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上是笔者对幼儿美术教学的一些思考与研究,美术语言和技法的习得是幼儿信息获取、视觉转化的重要阶段,是其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基础。笔者通过时间上调节、思路上开拓、表达上创新、展示上多元四个有效渠道,给了幼儿想象的翅膀、攀登艺术高峰的勇气以及得心应手的武器,让幼儿在教师的启发引领下和在师生互动中,产生创造美的冲动,在美术作品中纵情的感受美、表达美……进而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对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施玉美.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示范策略的应用[J].早期教育(美术版),2009(12):4-5.

刘亚军.对当前幼儿园绘画和教育现状的反思[J].教育导报,2013(13):58.

徐毛莉.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教育实践研究[J].当代学前教育,2015(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