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文质教育”理念打造特色课程体系

2019-09-10 07:22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质课程课堂

大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始建于2010年9月。建校伊始,欣逢“课程改革”如日方升,大连本土教育家冷冉“情知教学”思想方兴未艾,学校便秉承先进思想,结合自身特点和办学目标,提出了“植养人文气韵,奠基文化人生”的办学理念,力求以“文”化人、以“文”育德、以“文”启智、以“文”立校。同时,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文质教育”特色体系,培养“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两种文化素养,打造“情质、美质、心质、才质、气质”五种品质。

学校现处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发展的第三年。我们的计划是六年顾全面、缮得失;七年严制度、细管理;八年深改革、强核心;九年全素养、新样态;十年宽格局、高品质。学校的愿景是:“读君子之书,养浩然正气,教学业有成,奠文化人生。”

为了统一思想、高效行为、立足时代,建校初我们就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秉承“情知教学”思想、遵循“文质教育”理念,宏观架构、整体布局,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课程体系,走上了课程改革的特色发展道路。

2016年10月~2017年9月,在省教育厅出台《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等4个相关文件后,我们对“文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完善。所谓“文质教育”,即文与德并重、知与情同行、能与行相生。学校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推展课程和特色课程。

(一)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其中,国家课程为语文、数学等十六门必修课程,每门课程都有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省情教育、滨城大连。如表1所示。

(二)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包括“阳光2+1”、自主管理、阅读博览、习惯养成、国学演讲、名篇吟诵、古韵修身、名曲欣赏、花木植养。选修课程分为美文作文、国学风韵、英语演说、汉字书写、名篇朗读、文萃阅读、雅乐合音、经典再现、咬文嚼字、民俗手工、民舞音韵等人文底蕴类课程;心灵疏导、足下生风、篮坛跃动、花样跳绳等健康意志类课程;创客空间、发明制作、再生艺术等科学创新类课程;游学导览、摄影天地、校园广播、美食制作、炫纸世界等生活实践类课程。活动课程分为班团活动、升旗仪式、自主管理、卫生健康、礼仪修养、习惯养成等常规德育活动;社会实践、传统文化、法制教育、爱国教育、责任教育、理想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纪念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体育健康、校园记者、文学社团、宣传社团、校园电台、星级督导、摄影社团等学生社团活动;校园开放日、科技节、读书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等素质展示活动。

(三)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分为博览课程、科技创新课程、家教家风课程、开学季课程、国际交流课程、大自然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素养课程、分层走班课程等。如表2所示。

學校的“文质教育”课程体系,一是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立德树人、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二是明晰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变功能、调结构、精内容、变方式、改评价、建体系;三是彰显了课程的结构层次:国家课程学校化、地方课程综合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四是构建了教育格局: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五是明确了任务方向:六是完善课程体系、改进课程实施、提高课堂效率、发挥育人导向。它是高站位的思考,为我们定向、定位;它是宽视野的整合,让我们聚力、协作;它是低重心的落实,领我们在实践中深入;它是精细化的管理,让我们在同向中同频;它是特色化的发展,让我们在文质中创新向前。

(一)课程的落实

1. 国家课程学校化,立足整合,实施“五合”

一是学科内按照“同类项”(内容、体裁、性质等)进行“横合”(左顾右盼),重新编排教材;二是学科内、年级间按照“同类项”(内容、体裁、性质等)进行“纵合”(上挂下联),重新编排教材;三是学科间按照“同一知识点”的“汇合”进行嵌入式、延伸式或重组式学习;四是按照“同一目标”与信息技术“融合”;五是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其活动课程按照“同一主题”进行“联合”。

2. 地方课程综合化,立足“五定”,实施“两合”

“五定”是一定时间(平时和期末集中)、二定地点(教室、报告厅、园林、科技馆、气象局、博物馆等)、三定人(学科教师、导学或外聘导师)、四定形式(讲座、实践体验、授课、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等)、五定内容(主题式、与校本整合、与活动整合等)。至于“两合”,一是同一课涉及不同学科时,便先分科讲再集中合讲;二是不同课为同一主题时,便几项合并,统一合授。

3. 校本课程特色化,实施“五手联弹”

即围绕学校“文化立校”的办学理念,从“道德品行”“人文底蕴”“健康意志”“科学创新”“社会生活”五大领域平行设课,共计40节,平行推进。其中“道德品行”课有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爱国教育、环保教育、责任教育等;“人文底蕴”课有国学风韵、美文作文、雅乐和音、民舞音韵、名篇朗读等;“健康意志”课有心灵疏导、足下生风、篮坛跃动、花样跳绳等;“科学创新”课有创客空间、发明制作、再生艺术等;“社会生活”课有游学导览、美食制作、家教家风等。

(二)课堂的落实

学校自成立之日起,就立足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本着“以人为本”“学生主体”的原则,秉承“情知教学”的思想理念,即要把认知因素和情性因素辩证地统一起来教学,创建了“情动五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情动五环”,就是在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中,每个环节教师都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或课堂上学生的活动现状,运用人文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让学生自主、乐观、积极地学习。其中,“情”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教育意识、素质和情怀,通过课堂德育、课堂美育或课堂文化的渗透融合,从而达到教育和教学的完美统一;“动”就是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主动活动,即起动、互动、流动、策动、联动;“五环”是指在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师生教学相长的五个环节,即温故创境明目标、自主合作共探讨、汇报评议师精导、练习巩固结纲要和反馈拓展步步高。

具体而言,温故创境明目标,就是“复旧知向新识、创情境促心动、明目标达共识”,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产生自发能动的必然,向共同需要的学习目标迈进。自主合作共探讨,就是“用自主感新知、讲合作达共识、求探讨解争执”,让学生在自学和独立思考后群策群议。汇报评议师精导,就是“群汇报现思想、共评议激花火、点高见绽精华”,就让各组汇报学习成果,在师生集体讨论、辩论中得出真知。练习巩固结纲要,就是“即落笔验真知,结纲要成技能”,让学生在深刻的知识情感体验后,进行同类的跟进练习,进而得出知识纲要、规律和方法。反馈拓展步步高,就是“检情知夯基石、联同类见高深”,让学生用课内学得的知识、方法、技能解决课外的问题,用课堂“点”的力量联通“线”与“面”。

此“五环”皆为学生之“动”,都是学生从“心动”到“行动”的主动活动,都鲜明地体现着“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那么“情”呢?“情”是“动”之始,“情”为“动”之源。小而言之,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情境的创设、情趣的激发、情感的渗透、情商的培养”;大而言之,就是“课堂德育、课堂美育、课堂文化”的润泽,其实质皆为立德树人、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在学科教学中的体现。燃“情”为“动”始,融“情”为“动”开,激“情”为“动”鸣,结“情”为“动”成,联“情”为“动”升。“五环五动五情浓,自主合作共繁荣。”“情”为“动”设,“动”随“情”迁。当“情”成为课堂流动的飞花,“动”自然就是飞花的香浓。而今,近八年走过,“情动五环”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地成了课堂的主人,让“立德树人”的思想馥郁在每一节课堂。

(三)课时课型的落实

学校做到了“三安排”。一是“自主安排”,在国家规定的课时范围内,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相关学科课时;二是“统筹安排”,分别开设或轮流开设;综合实践、地方课、校本课程整合实施;三是“多形式安排”,长短课、跨学科课、月课、周课并存。

(四)评价的落实

我们设计了与课程改革相适宜的评价标准。對教师是《361度考核方案》;对学生是《青春修炼手册》,从“美好空间”“星空展望”“太阳部落”“美好养成”“学习轨迹”“学科评价”“体艺时空”“阅读天地”“个性发展”“灿烂星光”“成长感悟”“四面回声”“文质鉴定”等13个角度全方位地记录学生的每一步成长,注重过程性的评价,让每一次修炼都成为青春的风景。

(五)校本研修的落实

教师是课程改革和实施的主体,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我们十分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创建了自己的“六课”研修模式,成为我们课程改革走远的有力保障。这“六课”分别是“预课”“竞课”“论课”“会课”“示课”和“省课”。

“预课”是“六课”研课系列的第一步,是学科组内的预演。各学科组的教师要自己申报在组内上课的时间和内容,全组听课、诊断、修改、完善,为“竞课”运筹帷幄。这一阶段,学习行为前移,思想火花频溅,设计灵感联动,群策力量集聚,为一堂好课预演。

第二课为“竞课”,也就是赛课,各位教师在集思广益的预课后,在学校每年一次的“大海蓝杯”教学大赛中华丽登场。他们要在短短的40分钟内,展示课改理念、专业水准和综合素养。

第三课为“论课”,就是为课例寻找理论证明,用理论解读实际案例,从而让教师在理论学习中提升高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明道理、改革课堂。

第四课为“会课”,就是集会思想,碰撞火花,研讨并解决大家在“竞课”和“论课”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这是一次思想的交锋、一场心灵的洗礼、一回精神的集萃。

第五课为“示课”,就是“示范精彩,引领向上”。选择“竞课”中的典型课例,做以示范,用榜样的力量领航思想和方向,让教育教学的同道者同行远方。

第六课为“省课”,就是教学的反思。在反省中彻悟,在彻悟中进取。临渊羡鱼,然后退而结网;痛定思痛,然后迎难而上;百思其解,然后华丽转身。

总之,围绕课改的内容和学校的课题研究,我们的校本研修每年一个主题,八年来进行了八次“六课”系列研修,完成了八度研讨:“五环”的完整度,让我们进模入画共探究;“动”的热度,让课堂主体显生动;“情”的厚度,让课堂有品见高上;“果”的效度,让新学落地有回响;“策略”维度,让思维集萃聚良方;“反馈”的适度,让习练设计显分量;“有效”的达成度,让反思促进再成长;“情感、创新、信息”的力度,让情知发展奏强音。教师们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学校的科研氛围越加浓郁,课程改革坚实前行。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文质课程课堂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欢乐的课堂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论王充的公文批评思想
“赋迹赋心说”探源
浅谈儒家哲学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