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李昌钰刑案像磁石一样吸引我

2019-09-10 07:22
科学大观园 2019年12期
关键词:神探学分科学

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李昌钰曾经见过无数悲痛无助的受害者家人,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他,将他当成他們人生最后的希望。

李昌钰博士是享誉世界的“华人神探”、刑事鉴识科学家,他今年已经81岁,但依然精神抖擞、双目炯炯。李昌钰身边的人都笑称他是“81岁的小伙子”,他也“笑纳”了这个称呼。李昌钰笑着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

李昌钰坦言,自己每天很少替自己做事,也没闲心坐下来去看个戏、喝个酒,去沙滩上晒晒太阳。“比如,那些父母、孩子被谋杀了,孩子不见了,他们说,‘李博士,你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他们焦虑的眼神,我总是会被感动。我其实已经退休5次了,但每次都是退而不休,总是有各种工作找上我。”他坦言,自己如今已经功成名就,完全可以躺在沙滩上喝着酒,晒太阳,悠闲地养老。但这不是自己的生活方式。

那些送到他办公室的案件材料,或新闻报道的残忍凶杀案,都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他恨不得将一天掰成两半用,但依然感到自己精力有限,相对于全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刑事案件来说,个人努力只是杯水车薪。这几年,他决定不再从事具体案件现场侦查工作,而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和研究上。“我可以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告诉年轻的警官们,让他们在破案过程中少走弯路,为更多受害者申冤。”如今,李昌钰一年中有一大半时间都在全世界讲学、交流。

李昌钰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他每天早上6点前就起床了,7点钟之前吃完早饭,7点15分赶到单位。上午通常会见访客,午饭也很简单,他从家里带饭到学校吃。“我太太一开始都不习惯,说怎么能吃剩饭,我说,我从小就是吃剩饭长大的,早上带好饭,中午放在微波炉热一下,一边工作一边吃,5分钟就吃完了。”他每天会工作到凌晨1点才休息。“我睡眠质量很高,上床一秒钟就睡着了。”他说。

1965年,为了完成“博士梦”,李昌钰操着半生不熟的英文,口袋里揣着仅够回程机票的钱,开始了在美国的闯荡。他到达美国的首个任务就是苦练英语,那段时间,他一边啃单词,一边在唐人街的餐厅刷盘子补贴家用。最困难的时候,他和太太一顿饭只能合吃一个面包。

为了补贴家用,他去考取了6张代理教师执照,在业余时间当起了化学、生物老师。因为他在台湾的学历不被承认,到了美国后只得从本科开始读起,他用两年读完本科,两年读完研究生,一年取得博士学位。

至今,李昌钰仍对求学期间的艰辛记忆犹新。当时,他没钱交学费,只好同时打3份工赚学费。“当时,我需要念第二学士学位我才能读硕士,那意味着我一学期需要23个学分,一般学生一年就念12学分。我问,学校有没有规定一年不能念23个学分,老师说,那样你每门功课都会挂科。我说,‘这是我的问题,你不如让我试一试。’最后,我一学期23个学分。”那段时间,他每天只能睡不到5小时,从早到晚都在教室和图书馆中度过,困到站着都能睡着。他用5年时间从本科读完博士,这样的速度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大家看到的,都是我功成名就后的光鲜,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之前我付出的艰辛。”

李昌钰说,母亲时常教导他,要为不能说话的人说话,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在职业生涯里,母亲是自己的丰碑,他时刻提醒自己,要为那些凶杀案中的死者说话,要为那些蒙受冤屈不能自证的人说话。在这个过程中不论遇到多少艰辛,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希望。“我一生秉持一个信念:让证据说话。”他说。

李昌钰坦言,美国不是天堂。即便作为华人中的佼佼者,在成名之前,他在美国也经常遭遇歧视。

1975年,李昌钰获得纽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后,决定从事鉴识科学行业。当时,纽黑文大学正在招聘一名鉴识科学助理教授,他前去应聘。他的学历和学术成果得到了校方的肯定,但有几名教授却对他的语言能力产生了怀疑。当时还有一位白人也在应聘这一教职,其学历、经验和研究成果并没有自己突出,但招聘委员会还是将他作为第一候选人。到了试教环节,两人分别给学生上课,学生们根据讲课表现来投票,结果学生们把票都投给了李昌钰,他成为纽黑文大学的助理教授。“我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来备课,并且找到了很多实际案例,我的课堂生动有趣。我还积极向鉴识科学期刊投稿,努力推广鉴识科学 、现场重建的观念。结果,我连续两年被评为年度最杰出教授,第三年,我就被学校评为终身教授。”

1975年,他申请加入美国鉴识科学学会会员时,学会却说他“资历不符”。但他并没有灰心。3年后,学会授予他最高的鉴识科学成就奖;5年后,他获得学会的终身院士资格,并被邀请回去作演讲。

“哪怕我是大学教授,还担任着州警察实验室主任,但黄皮肤依然让自己受到歧视。”李昌钰感慨万千地说。李昌钰说,面对歧视和不公,不能让自己的愤怒和不满泛滥,不妨将这当作人生的挑战,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融入主流社会,你就要比他们强。只要你足够优秀,总有出头的日子。”

李昌钰“华人神探”声誉在外,但他却表示,自己并非超人,只是普通人。“很多侦探小说作家、电影编剧都认为我有迅速从某个案件的大量调查报告和法医学证据中得到线索的超能力,甚至认为我有瞬间发现犯罪现场证据的‘天眼’或第六感,但实际上,超能力和‘天眼’是不存在的,我只不过是去综合运用一切重要的犯罪调查工具——逻辑、科学、开放式思维和好的团队。”

作为康涅狄格州法庭科学实验室主任,李昌钰在美国也参与拍摄了多部关于刑侦方面的电视剧。“这方面电视剧多了,观众也把鉴识人员神化了,好像我们到现场5分钟之后就找到线索了,10分钟后就化验完毕了。实际上,DNA比对至少要3天,很多时候,案子一个星期过去了也没有任何进展。我接触到的案子,有的已经过去40年了,你说怎么演?电视剧距离真实的鉴识人员的工作是有很大距离的。”他说,电视剧不能呈现一个团队,剧中人物顶多三五个人,但实际上,他平时办案,尤其是一些大案,动辄上千人,光鉴识人员就有四五十人,这是一项团队工作,绝非一人之功。

李昌钰感叹说,媒体和公众总是称呼自己为“神探”,但他明白,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曾经见过无数悲痛无助的受害者家人,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他,将他当成他们人生最后的希望。但是,许多案件从一开始就犯下的致命错误,错过了最佳甚至是唯一的破案机会。在这些案件面前,他深感自己的渺小,也希望将自己所学告知更多同仁。“这也是我近年来致力于教学和研究的根本原因。尽管我体格很好,精神也很好,但我一个人也不可能包解天下冤屈。”李昌钰说,自己只是比普通人更好学、更细心而已。

◎ 撰文|肖欢欢

◎ 来源|广州日报,有删减

猜你喜欢
神探学分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学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科学拔牙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大宝小神探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