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学中的仁爱文化及其渗透

2019-09-10 08:55余志娇
学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渗透

余志娇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在小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德育教育,十七大就已经提出了,在新时期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少年。因此,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仁爱思想作为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其和小学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必将更好地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水平,本文就围绕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仁爱文化及渗透展开论述,希望能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德育教育;仁爱文化;渗透

小学阶段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的德育教育中,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特点,才能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深刻渗透进日常的德育教育中,必将极大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反过来,又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从“仁爱”文化的内涵解读入手,进行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一些策略和建议。

1“仁爱”的内涵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这种文化品格已经深深地溶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进而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世界他国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性格。而在儒家文化中,“仁爱”的思想是其核心,基础,也可以说,“仁爱”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仁者,人也。”短短的几个字就深刻地阐释出了儒家文化与人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仁爱”的含义。

首先,对于家庭而言,“仁爱”的含义就是孝悌。这更是“仁”之当立的根本。“孝”就是子女要对父母和长辈做到孝敬顺从。而“悌”则是指弟弟要对家中的兄长做到恭敬顺从。同样地,站在父母和兄长的立场上,也要对小辈尽心呵护照顾,这是一种相互的关系,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孝悌”都做不到,更不要说去关爱其他人了,“仁爱”思想就是以这个为根基而建立的,“重视手足亲情”。其次,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仁爱”思想也有要求,要求每个人像对待自己的家庭成员一样,善待身边的人,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去考虑问题,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所不想要承受的东西,强行施加给他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面对他人的过错也要尽可能的宽容。最后,在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时,孔子言“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强调的是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要做到用一定的礼仪来尽可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礼”这个手段来实现“仁”,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以上三个层面,是“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而我们想要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更好地渗透进“仁爱”的思想,就需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2如何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仁爱”思想

2.1创新德育教学方式重视传统道德的渗透

对于教师而言,必须改变传统教育体制下死板僵硬的德育教学理念,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首先,教师要能够充分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在德育教育的课堂不断融进诸如“仁爱”这样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次,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个性发展蓬勃发展的时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德育教育中,因材施教,比如这个学生可能比较细心体贴,在进行“仁爱”教育时,教师就可以鼓励他去关心呵护自己身邊的好友和亲人长辈;但相对的,有些学生可能就比较“粗线条”,或者是不善于表达,对于这样的学生进行“仁爱”教育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做到待人接物的最起码的礼节,并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一些优点进行教学,总之,对待不同个性的学生不能够一概而论。最后,教师可以运用已经充分发展并日益成熟起来的多媒体技术,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在进行“仁爱”教育其中一个模块“孝悌”教育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罗一些关于“孝悌”的小故事,通过视频或者是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充分抓住小学阶段,学生的猎奇心理,通过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后,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总结,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仁爱”思想的内涵,认识“孝悌”这样一个优秀传统伦理观念。

2.2学校要与家庭,社会构建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

首先,学校要注意与家庭之间关系的构建。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撇开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传统家庭中,有许多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教育要么是过分“溺爱”,要么就是过分的“放养”。孩子在家中就以自我为中心,十指不沾阳春水,从不会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更无法理解,要做到“仁爱”,首先就是要孝顺和尊重自己的父母长辈。学校要通过开家长会等方式充分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与父母进行交流,共同构建起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例如,学校开展“我帮父母做家务”活动,鼓励学生回到家中主动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家长这时要做的就是积极配合,合理给孩子安排一些家务,学生回到学校和班级后,在德育教育的课堂上,教师适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父母生育抚养之恩。

其次,学校也要和社会之间构建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仁爱”思想的一个关键层面就是,注重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因此,学校在进行“仁爱”教育时,同样不能忽视掉这一点。学校要积极与校外的一些社会公益机构取得联系,比如福利院,敬老院等,定期组织学生,教师,家长三方去这些机构中做一些实践活动,比如陪伴福利院的小孩子玩耍,或是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表演节目,总之,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从来不是孤立而存在的,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就要学会充分的关心呵护身边的人。

2.3在校园内营造一个“仁爱”教育环境

首先,教师在进行“仁爱”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每天或者是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让学生通过阅读课外相关书籍或是网上搜集资料等方式,摘录一些“仁爱”的经典箴言。并进行评选,最后,在教室后边的黑板上可以对一些比较优秀的名言进行抄录展示,学生利用下课之余,进行阅读,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仁爱”观念。其次,学校要定期举办一些以“仁爱”为主题的活动,比如说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或是征文大赛,通过这样竞赛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仁爱”上得到提升。在班级内,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仁爱”主题的小品大赛,让学生体验角色扮演的趣味,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于“仁爱”的认知。最后,学校要对“仁爱”观念中的礼仪规范作出具体的要求。近些年来,在幼儿园的入学典礼上,就有不少幼儿园尝试渗透这样的传统美德,幼儿在入学时,要对家长,教师进行敬茶和行礼。对于小学生而言,不必做到这样,但是最起码的礼仪规范还要有的,比如说,校园内见到老师,要停下来问好,上下学要与教师打招呼和告别,与同学相处时,要注意谦让和互帮互助,校园内杜绝出现不文明用语。总之,要让一种“礼”的观念充分渗透进每个小学生的心里,让他们懂得“克己复礼”,从而构建起良好的个人与同学,与教师的互动关系,形成一定的秩序,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仁爱”思想的熏陶,这也是“仁爱”思想另一个层面上的要求。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从“仁爱”思想的内涵出发而提出的,但是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还需要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自己的创新性改进。

结束语:总之,新时期小学德育教育要尤其注重与一些优秀传统道德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德育教育现状出发,从“仁爱”思想的内涵角度展开,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策略方法,希望能够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德荣,张占栋.浅析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J].教育信息:中旬刊,2011,(9).

[2]吴启南.新时代德育教育重要性浅析[J].教育周刊,2010,(8).

[3]田景明,王晓琴,鄢长华.浅议如何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8).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渗透
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