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审视

2019-09-10 03:47袁凤琴李欢胡美玲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4期

袁凤琴 李欢 胡美玲

摘 要: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未来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有着极大影响,因此,应积极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民族民间游戏作为一种乡土资源,具有规则性、民族性、合作性、娱乐性等特征,对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实现民族民间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确保民族民间游戏开展的合法性;增设民族民间游戏课程,确保民族民间游戏开展的实效性;加强教师民族民间游戏知识的培训,确保教育过程的合理性;组建民族民间游戏家庭小组,在游戏中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加强对民族民间游戏对儿童社会性价值的研究。

关键词:民族民间游戏;儿童社会性发展;价值审视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4-0088-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4.016

Abstract:Good sociality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ivation of sound personality, having a great impact on the future social status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individuals. Therefore, the socialit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should be actively promoted. As a kind of local resources, ethnic folk gam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les, nationality, cooperation, entertainment and so on,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hildren’s sociality development, such as social cognition, social emotion, social behavior and so 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national folk games to promote children’s sociality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ensure the legitimacy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olk games, offer additional courses of national folk game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olk games,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knowledge of ethnic and folk games to ensur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education process, set up family groups of ethnic and folk games to promot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n the game and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he social value of national and folk games on children.

Key words:national folk games; children’s sociality development; value survey

社會性发展是指以人际交往为定向的个体心理特征与能力发展[1]216。儿童社会性发展是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儿童认知、情感、行为的社会化,这些心理特征及能力对个体未来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社会学实验研究发现,儿童时期,自控能力强、有较好人际关系的儿童,长大后多数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家庭关系也比较和谐;反之,相反。这说明儿童时期的社会性发展能影响儿童未来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2]。因此,在儿童时期要注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怀特海提出智力发展三阶段理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儿童处于浪漫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积极探索未知事物的因果逻辑关系,对事物的认识停留于直接认识层面。游戏作为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以直观、生动、有趣的形式给予儿童丰富的体验,促进儿童发展。民族民间游戏作为一种来源于民族民间,流传于民族民间的群体游戏活动,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气息,对促进儿童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声、光、电等高科技游戏的冲击及受民族民间游戏场地的限制,使得民族民间游戏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民族民间游戏逐渐被人们淡忘[3],导致民族民间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没有得到实现。为了实现民族民间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应该加强相应的研究。

当前,对民族民间游戏价值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是学前教育领域和民俗学领域、心理学领域、文化人类学领域、体育教育领域偶有涉及。大多数学前教育领域学者主要从民族民间游戏在儿童园课程中存在的价值进行研究,民俗学学者大多以某个民族地区的民间游戏为个案进行民族民间游戏复兴的研究,对民族民间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结论较为笼统。在较少的民族民间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是简单罗列一些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民族民间游戏,对民族民间游戏怎么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哪些方面研究不够。为探讨民族民间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存在的价值,本文就民族民间游戏的内涵与特征,探讨民族民间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实现民族民间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游戏”最早来源于盎格鲁撒克逊的Rlaga,含有模拟对抗的意思。这就决定了游戏是对人社会化的一种模拟[4]92。德国学者格鲁斯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游戏可分为两类,练习性游戏和社会性游戏:练习性游戏的作用在于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社会性游戏的作用在于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92。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时期儿童想要快速长大成人,享受成人生活,但这种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因此,儿童为寻求这种满足会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活动[1]101。由此可见,游戏是儿童在预演成人生活的行为规范及社会准则。民族民间游戏是游戏的一种,具有以上特征。民族民间游戏是指流行于民族地区、产生流传于人民群众,具有一定形式、规则、内容又可因时因地发展变化的、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以玩耍为目的的娱乐活动[5],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規则性。民族民间游戏有其自身的游戏规则,参与民族民间游戏的个体必须无条件地遵守、维护这些规则,否则游戏就会解体。游戏进行的前提是知道规则并遵守规则。

二是民族性。民族民间游戏来源于民族地区,受当地地理环境及人文风情影响,体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信仰、历史文化、民族审美情趣等,是民族文化的体现。

三是合作性。民族民间游戏大多是团体性的游戏,需要两人及两人以上成员加入才能进行游戏,并且在游戏过程中需要游戏成员的配合及共同努力,游戏才能进行下去。

四是娱乐性。民族民间游戏是一项轻松、娱乐、趣味游戏,旨在调节人们的心情,释放人们的压力。在游戏过程中,人们没有强制的目标,不受游戏规则外的束缚,伴随着愉悦的情感体验。

民族民间游戏在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民族民间游戏大多是群体游戏,儿童从中可以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游戏的参与者都是在现实的时空中进行交往,游戏过程中可以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民族民间游戏有其文化底蕴,可以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等,对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价值。

(一)民族民间游戏促进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个体的成熟与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儿童的认知发展同时还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其中,儿童的社会交往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6]106-108。民族民间游戏大多是群体游戏,需要两人及两人以上合作才能进行,在这个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的“去自我中心化”得到发展,规则意识得到增强。

1.民族民间游戏促进儿童“去中心化”

皮亚杰认为,儿童早期思维的典型性特征是“自我中心”,表现为自我与他人关系认知中,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情感、观点而不关注他人。儿童只有获得“去自我中心化”之后才能采择他人的观点。在民族民间游戏中,儿童为了使游戏得以继续下去必须站在他者角度思考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角色扮演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儿童扮演了某种角色,出于游戏需要,儿童在思想、行为上必须把自己塑造成所扮演的角色。这时,儿童既是他自己又是扮演者。在这种自我与角色的同一与差别中,儿童的“去自我中心化”得到发展,儿童学会从他者的角度看待问题。比如,仡佬族的母鸡护蛋游戏中,扮演鸡妈妈的儿童一方面清楚自己不是鸡妈妈,但另一方面该儿童必须站在鸡妈妈的角度思考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凡事以蛋宝宝的安全为重。在游戏中,儿童自然地学会改变以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从利我的角度向利他的角度发展。此类角色扮演游戏,如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老鹰吃仙鹤”游戏,青海土族的抓羊游戏及台湾高山族的“围虎陷”游戏等,都能促进儿童的换位思考能力。除了此类游戏,角力类游戏也能发展儿童“去自我中心化”,如蒙古族的摔跤、撒拉族的拔腰、哈萨克族的套麻袋摔跤等角力游戏,需要儿童站在他者的角度思考别人接下来会有哪些动作,如何防备这些动作,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自己获胜。

2.民族民间游戏促进儿童对规则的认知

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中提到,规则是游戏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所有的游戏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游戏世界的内容由规则决定。规则具有无条件的约束力,不容置疑。触犯规则,无视规则的游戏者就是搅局者[7]。由此可以看出,规则是游戏必不可少的要素。民族民间游戏属于游戏的一类,其规则的遵守是民族民间游戏继续的基础。儿童时期,儿童的规则意识发展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规则实践行为发展处于以动作为中心的玩物阶段,遵守规则、规则可变的规则意识和初步的合作行为正在形成。民族民间游戏是规则性游戏,其游戏规则可以是流传下来的规则,也可以根据游戏情节需要改编游戏规则,在创编游戏规则时需要儿童集体讨论、协商、决议,有助于儿童理解、体验规则产生的过程,促进规则可变意识的发展。游戏伙伴一旦约定好游戏规则,就必须执行规则,保证游戏的公平性,使游戏得以进行。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不仅要遵守规则,同时还要监督其他游戏者的行为并判断违反规则的行为,对违规人员进行惩罚,从中体会规则的不可违背性。

3.民族民间游戏促进儿童对社会习俗的认知

霍尔的“复演说”认为,游戏是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再现,通过游戏,儿童可以感受现实生活事件。民族民间游戏建立在一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能反映该地区的风土人情。比如,哈萨克族的赛马、赛骆驼等游戏与该民族的游牧文化相联系;鞭春牛、扭秧歌等游戏反映民间促春耕的愿望,与农业文化相联系;投掷类、射击类游戏模仿捕鱼、打猎的动作,与捕鱼打猎文化相联系。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其游戏的形式也不同。除此之外,地域不同,游戏的内容与形式也不同。在北方,多以陆地上的游戏为主;在南方,多以水上游戏为主;北方很多地区的民间体育游戏是摔跤、骑马,而南方地区则是赛龙舟等水上项目[8]。民族民间游戏通过游戏方式,蕴含着不同民族的生产方式、风土人情,让儿童能直观、形象地了解不同地区的社会习俗,感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差异。

(二)民族民间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

初生的婴儿并没有社会性情感,最初只有三种情绪反应:怕、爱、怒。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外界交流经验的增多,儿童的情感得到不断发展。民族民间游戏作为一种充满情绪情感色彩的活动,对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和独特的作用。

1.民族民间游戏促进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儿童时期是人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儿童会受到成人的束缚和限制,容易产生愤怒、厌恶、暴躁等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释放,这些不良情绪会对儿童身心产生影响。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精神发泄,可以弥补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诉求,缓解心理压力。游戏是儿童发泄愤懑、不满等不良情绪,向自信、愉悦情绪转换的途径。民族民间游戏中的投掷类、角力类、跑跳类游戏,其投掷、角斗、跑跳等動作具有发泄的功能,儿童通过此类动作发泄出心中的不满,消除不愉悦的情感体验。除了对不良情绪情感的发泄,民族民间游戏还能促进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儿童出生只具备怕、怒等基本情绪,但随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交往活动范围的扩大,儿童的情绪情感逐渐丰富。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不是单独的个体,游戏的开展需要儿童与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不同场合需要儿童表达不同的情绪情感,促使儿童的情绪情感得到发展。

2.民族民间游戏培养儿童的民族认同

“文化的原始形态以游戏为载体,在游戏的各种形式中发展起来。”[9]民族民间游戏大多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民族性格、民间信仰有关,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所以,民族民间游戏是培养儿童民族认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具体体现在:第一,民族民间游戏蕴含着本民族的价值取向。比如彝族的火把节,来源于彝族英雄黑体拉巴斗败天神恶魔,团结民众与邪恶、灾害抗争的故事。通过火把节的形式,讲述民族英雄黑体拉巴的故事,让儿童了解彝族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从而认同本民族文化。第二,游戏材料取材于当地,增加了儿童对该民族自然环境的认识。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游戏,其游戏材料都不一样。比如球类游戏,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陕西等地区,其球类材料是木头;高山族主要生活在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这些地区树条、藤条较多,其球类游戏的材料是用树条、藤条做成;达斡尔族主要生活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以农业渔猎生活,其球类游戏材料是用猎物的毛做成。因此,通过接触同种游戏的不同游戏材料,有助于儿童了解和掌握本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促进儿童的民族认同。

(三)民族民间游戏促进儿童行为的社会化

人是一种群体性生物,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群体的支持。因此,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合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民族民间游戏大多为群体游戏,为儿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和机会。通过参与游戏,儿童懂得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掌握了相互谦让、相互配合、相互尊重、宽容体谅以及服从、配合、忍耐等亲社会行为品质,抑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游戏中角色的扮演,认识、适应现实社会。

1.民族民间游戏有利于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6]106-108。游戏是儿童学习的方式,大部分对儿童亲社会的研究以游戏作为研究工具。研究结果显示,游戏不仅是儿童同伴交往的媒介,也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与发展的媒介。民族民间游戏是群体性游戏,为儿童的社会交往提供机会,在交往中难免出现各种冲突与纠纷,成人给予儿童适当引导,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在游戏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水平呈正相关,即具有分享、谦让、合作、富有同情心的儿童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接纳,更容易参与到游戏团体中。为了能够加入游戏,儿童必须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这种抑制来源于儿童内部动机的驱动,而非外部的命令。除游戏过程中能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外,民族民间游戏本身就蕴含着友爱、自尊、尊老爱幼等亲社会行为的品质。如蒙古族的海中亥游戏就是模拟生活的游戏。海中亥就是布偶娃娃,当充当爸爸的布偶出门时,充当子女、妻子的布偶应该送其出门,当爸爸打猎回来时,子女要表示感激等。通过参与游戏,儿童学会关心别人,感恩别人。民族民间游戏以游戏规则的形式让儿童牢记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2.民族民间游戏有利于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民族民间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儿童在游戏中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领悟充分表达出来,并且常常重复,使得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特别是民族民间游戏中的生活类游戏,由于游戏角色的需要,儿童必须自觉、有目的地去记忆一些游戏规则,这些游戏规则就是现实生活的规则。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相类似的情景时,儿童能按照游戏中的做法来支配自己的行为。问题解决能力是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在进行民族民间游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人受伤、游戏同伴发生争执、游戏规则被打乱等,为了使游戏进行下去,儿童要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也需要具备。除了解决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游戏过程还能锻炼儿童的心理素质。赫伊津哈认为,在“游戏社会”里,游戏者之间形成的游戏关系构成了“游戏社会”的结构,社会结构由支配者和被支配者构成,两者构成竞争与合作的关系[10]。“游戏社会”映射了现实社会的社会结构,在现实社会中,根据权、钱、能力等因素,人被分为支配者与被支配者,这两者也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感受竞争与合作,体验胜利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养成胜不骄败不馁、荣辱不惊的处事方式,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同时积累团队合作经验,为现实生活中的团队合作打下基础。

民族民间游戏来源于民族地区的生活,蕴含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及风土人情,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为了使民族民间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价值得以实现,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三方面提供相应的条件支持,相互协调合作,促使民族民间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价值得以实现。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确保民族民间游戏开展的合法性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享有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0条规定,未成年人享有休闲娱乐的时间。依据现有的法律体系,儿童享有游戏的权利,但由于现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社会生活,孩子的游戏权利被剥夺。在现存的游戏中,大部分游戏只有游戏的形式,没有游戏的灵魂,游戏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游戏的价值凸显不出来。民族民间游戏具有人文气息与娱乐精神,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突出的作用。但由于民族民间游戏的衰落,儿童游戏时间、空间受到挤压,民族民间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没有得到实现。因此,应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儿童游戏的时间与空间,保障儿童进行民族民间游戏的权益,促使民族民间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价值得以实现。

(二)增设民族民间游戏课程,确保民族民间游戏开展的实效性

民族民间游戏有其民族性、地方性、规则性等特征,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内容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学校应在课程体系中增设民族民间游戏的内容,发挥民族民间游戏的价值。在民族民间游戏目标设定上,预设民族民间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在游戏内容选择上,根据预设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同时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合理选择游戏的内容、形式;在游戏结束后,对社会性发展目标进行评价,对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及没有达成目标的游戏活动进行活动反思。同一个民族民间游戏可以通过改变游戏规则、游戏形式来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如“踩高跷”游戏的高跷高度和游戏的距离,可以根据年龄段进行选择[11]。

(三)加强教师民族民间游戏知识的培训,确保教育过程的合理性

由于民族民间游戏有其独特的价值,不少学校正在开展民族民间游戏的课程开发。但由于教师很少经过专门民族民间游戏教育课程培训,导致现行的民族民间游戏流于形式,其价值没有显现出来。为确保民族民间游戏教育过程的合理性,应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民族民间游戏课程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民族民间游戏的价值、内涵、历史渊源、内容、形式,让教师内心认同民族民间游戏,肯定民族民间游戏的价值。教授教师如何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传授民族民间游戏,在民族民间游戏过程中怎样有效引导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等内容,让教师学会相应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儿童社会性发展。在培训形式上,可分为职前、职后教育。职前,各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应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民族民间游戏教学并对其学习效果进行相应考核;职后,开展民族民间游戏教法课的培训,进行民族民间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专题学习,开展民族民间游戏主题活动月等。

(四)组建民族民间游戏家庭小组,在游戏中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环境影响人,特别是儿童,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地方,家庭氛围更容易影响孩子的发展。因此,家庭应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儿童创建一个开展民族民间游戏的平台,激发儿童对民族民间游戏的兴趣,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父母可以选择几个关系较好的家庭组成民族民间游戏家庭小组,结成游戏伙伴,定期开展一些有趣的民族民间游戏。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等,在群里分享、討论孩子这段时间玩了哪些民族民间游戏,在这期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存在哪些问题等。在特定的时间几个家庭相约出来游戏,家长带着和孩子一起制作的民族民间游戏玩具,给其他家庭介绍玩具的制作过程;准备一些民族民间游戏的小故事,在聚会上和大家分享;几个家庭组织民族民间游戏比赛,增加儿童的兴趣。通过这些活动形式,给予孩子进行游戏的时间、空间及玩伴,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习得与人交往的技能、规则的意义、情绪的调节等,促进自身的社会性发展。

(五)加强对民族民间游戏于儿童社会性价值的研究

在对民族民间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相关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发现,对民族民间游戏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大多数是一线教师所撰写,其发表期刊影响因子相对较低,其研究内容偏重实践方面,理论高度不足。如果想进一步加深对民族民间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应提供更好的平台支持。随着民族民间游戏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学界对民族民间游戏价值研究会更加深入。应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对民族民间游戏价值进行研究。在课题申报时,应对民族民间游戏类课题给予相应的倾斜;在科研经费的拨款时,照顾民族民间游戏价值类课题;组建民族民间游戏对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团体;增设民族民间游戏研究的期刊等。

参考文献:

[1]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杨玉凤.大力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3):225-227.

[3] 王静.儿童民间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30(8):6-8.

[4] 王秀,黄兰平,李冰.体育游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1):123-125+128.

[5] 刘珊,陈亚萍.浅谈民族地区儿童园民间游戏的挖掘与改编——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为例[J].民族论坛,2014(9):107-109.

[6]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2.

[8] 密渊,段晓娅.儿童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传承与创新[J].体育文化导刊,2018(4):56-60.

[9] 任薇.体育游戏文化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6(5):52-56.

[10]胡全柱,葛蓓蓓.儿童游戏的社会学解读[J].体育与科学,2011,32(5):15-18+120.

[11]许莉.民间游戏资源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教学与管理,2018(21):90-92.

(责任编辑:钟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