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繁体字走进汉字教学的必要性

2019-09-10 00:55张琪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5期
关键词:繁体字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张琪

摘  要:繁体字作为汉字教学资源,合理利用将是汉字教学的一把“利刃”,本文首先从三个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入手,分析各个语文课程标准中与汉字教学相关的要求,从中得出在语文汉字教学中加入繁体字教学能够帮助汉字教学取得更大的成效。其次分析了繁体字淡出群众视野所产生的的弊端,更加佐证了繁体字的适当渗透是有必要的语文汉字教学行为。最后提出了将繁体字引入语文教学课堂的策略,期望通过具体的策略发挥繁体字在语文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字:繁体字;汉字教学;必要性

前言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甲骨文以来经历了多次演变,总趋势是从繁到简的,无论是自然演变还是人为改革都是中华汉字文化中不可磨灭的记忆。自 1956 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并推广使用后,新中国一代代学子在学习中所接触的基本上都是简化字。但繁体字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内在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审美智慧。尽管目前简化字在日常生活中已够用,但笔者认为在语文汉字教学中加入繁体字的学习非常必要,加强年轻一代对于汉字文化的了解与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语文课程标准分析

汉字教学主要包括汉字的识字与写字,识字与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必先识字”更是突出了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地位。低年级的学生在识字写字的初级阶段受到怎样的识字教学对其今后的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于语文教学有着启示意义,通过分析以下语文课程标准,对繁体字走进语文识字教学做出启示。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此课程标准针对一至九年级学生,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及7-9年级四个学段,在这四个学段下针对学生的识字与写字提出相应的要求。

在一、二學段中识字写字的第一目标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以及“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1]在这两个学段中,学生处于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教师要积极抓住培养兴趣的关键时期,引进一些有关常用繁体字的神话传说,了解汉字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发展演变,让学生从感叹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四学段的第一目标均可概括为独立识字。而这个独立识字的基础是学生对于汉字规律有认知,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引进繁体字,帮助学生了解汉字规律,举一反三学习汉字。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此课程标准选修课程语言文字运用中,有两点与繁体字引入语文汉字教学息息相关。首先提到“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2]简化字与繁体字在很多情况下不全是一对一的情况,也有一对多的情况,在不了解繁体字意义的情况下随意将其与简化字相匹配很容易闹出笑话。将繁体字的学习了解引入到必要的语文汉字教学中,可以避免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时产生错误。

其次提到“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3]关注传统文化在汉字方面掀起了“复古”热潮,这可以说是目前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许多学生在课堂中看到老师写繁体字会很新奇,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将繁体字教学引进语文课堂,帮助学生了解汉字历史文化。

(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此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和探究以及学习任务群13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都涉及到了汉字学习相关的内容。繁体字作为祖国汉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文汉字教学引进繁体字,通过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对比学习,了解被简化的汉字内在的文字内涵,帮助学生感受祖国语文文字的独特魅力。

二、繁体字淡出汉字教学的弊端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一笔一划都是中华文化的轨迹,繁体字的背后是中华文化五千年的积淀,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和遗忘繁体字,让我们与汉字历史擦肩而过。

(一)汉字背后传统文化的缺失

繁体字简化后,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汉字的表意功能,丧失了本来所携带的文化含义,变成不易解读的文字。对于汉字教学来说,如果没有文化意蕴解读的汉字教学是流于形式的汉字教学,只是一种简单的符号识记。将繁体字引进语文汉字教学课堂,通过繁体字为学生讲解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知识,开拓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视野。

(二)学生易对古代经典丧失兴趣

中华民族古代经典浩如烟海,大多数都采用繁体字的文字记录方式,掌握繁体字的阅读成了学习这些古代经典的必要条件。学生如果没有繁体字的认读能力,面对不擅长的内容望而生畏,久而久之对这些古代经典作丧失兴趣,甚至今后这些古代经典的传承也很难继续。如果这种状况长久的维持下去,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就会变成尘封的历史,这又如何能够发展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呢?

(三)大陆与港澳台、海外华人交流不畅

自繁体字简化以来,大陆一直都使用的是简化字,繁体字出现的频率低,导致国民对繁体字的认读及使用能力不足,但港澳台以及一些海外华人一直延续着使用繁体字,这就导致了双方在书面文字交流上容易产生障碍,一些往来的书信、公文、材料等的处理难度加大。

(四)繁体字使用易出错

繁体字简化的规则中有一种是将意义不同的两个字合并简化为一个字,如果学生不了解繁体字自身的含义,在遇到这种繁简对应时容易出现错误,在一些需要使用繁体字的场合上极容易闹笑话。例如,“发”的繁体字有“發”、“髪”,但这两个繁体字各自有其含义,“發”对应发射弓箭,“髪”对应头发,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繁体字是需要辨别的。有的发廊把“发”的繁体字写成“發”是一种错误的用法。

三、繁体字进课堂的策略

繁体字引进课堂的方式不可“一刀切”,我们将繁体字学习引入教学首先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对繁体字的学习应该以了解认识为主, 不作硬性的书写掌握要求, 不成为学生考试升学内容;繁体字在引入中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的原则。[4]

(一)开发与繁体字相关的校本课程

随着技术的发展,书写常被电子输入代替,提笔忘字变成常事,繁体字的书写更是有很大压力。开设繁体字相关的校本课程,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良好平台,帮助他们从小接触繁体字,学习繁体字。例如,开设一个与当地文化相关的繁体字校本课程,在为学生讲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同时,将这些字用繁体字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增加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又接触了繁体字背后的意蕴。

(二)合理的在教材中加入繁体字

繁体字对于当代学生来说时间距离较远,加之很少有机会用到,自然对繁体字不够重视。合理的在教材中加入繁体字,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接触到系统的繁体字教学,拉近学生与繁体字的距离。根据不同学段的学情和学生需要在语文教材中加入繁体字的内容,例如初高中阶段的古诗文以及文言文篇目,可增加繁体字版本。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字如果不知道它的繁体写法,理解起来就很困难。因此,如果某一个字有繁体形式,可把它寫出来,分析其部件,讲清其本义,使汉字的学习上升到一个文化的高度,然后通过例句列举其引申义等,这样系统地讲析,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三)借助其他学科优势引入繁体字教学

语文一门学科对于繁体字的渗透略显单薄,可借助历史科目,特别是历史中讲解到中国古代史的部分,把古代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字以繁体字呈现,在加深学生文化理解的同时增添历史课的“历史味”。例如,远古时期的纺锤是用泥土烧制的,所以当时称作“纺砖”。纺砖的“砖”的繁体字作“磚”,或从土做“磚”。从“土”的意思是表示纺砖是用泥土烧制的,从“石”的意思是表示纺砖经过烧制后坚硬得像石头一样。[6]

(四)开展繁体字专题的研究性学习

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繁体字专题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得出研究结果,教师作为指导者组织大家在课上分享研究结果,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还达到了对繁体字的系统学习。例如,学生可以选择繁体字的演变、繁体字的文化价值等专题进行研究,最后再走进语文汉字教学的课堂。

结语

繁体字作为丰富的汉字文化资源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繁体字走进语文汉字教学的课堂,不是让它“一家独大”,而是让教师在夯实简化字的基础上,适当渗透繁体字,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字形、字义,在汉字教学中加入中华文化的传播,进一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喜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贺培东.关于繁体字进课堂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22):48.

[5]  丁学军.浅谈利用繁体字辅助文言文教学[J].语文学习,2011,(01):24.

[6]  王立军.汉字的文化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0.

猜你喜欢
繁体字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哈哈镜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汉字繁简再引热议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