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色文化理念下的鲁南特色小镇(乡村)规划研究

2019-09-10 07:22张坤
炎黄地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美丽中国乡村振兴

摘 要:在我国现阶段的城乡发展建设之中,由于城乡之间的发展距离相差较大,导致一系列的遗留问题较多,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以及发展问题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逐渐对于乡村保护和乡村治理方面逐渐的重视了起来,从过去最初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到现在的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同的发展时期,国家对于农村的发展问题都会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需要做出相应的战略部署。本文以鲁南乡村建设为切入点,在融合当地自然元素的基础上打造鲁南特色美丽乡村建设,展现鲁南乡村独特风采。

关键词:乡村特色;传统民居;乡村振兴;美丽中国

当前我国 “美丽乡村”的发展建设状况当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状况差异巨大是当前最突出显要的问题。农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是需要补齐的短板,在前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问题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农村生存环境差和贫穷落后的面貌导致了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当中,大量的耕地闲置无人耕种,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并且当前乡村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或是医疗体系、养老等问题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通过总结现有对农村的研究发现,多集中在生态节能技术、特色乡村建筑的保护、发展旅游业等方面。对于改善乡村实际的生活状况和增加收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另外一方面对于乡村的形式和格局的变化发展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比较薄弱。

目前全国各地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大多只是在“美”上面做文章,对于改善农村的现状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本文通过对鲁南地区的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与分析找出适合鲁南地区乡村建设的方案,以期为鲁南地区乡村建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鲁南作为山东省的南大门,包括五个地级市:临沂、枣庄、菏泽、济宁、日照,下辖43个县(县级市、区),总面积占山东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鲁南人口稠密,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鲁南地区资源丰富,以煤炭为主,地形以丘陵地貌为主。广义上的鲁南地区包括:济宁、菏泽、枣庄、日照、临沂,狭义上的鲁南指:临沂和枣庄地区。(日照属于鲁东;济宁、菏泽属于鲁西南)鲁南地区多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鲁中南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主要根据地,包括沂蒙山、孟良崮、抱犊崮等,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另外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少,且发展步伐缓慢,经济水平不高,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原始村落建筑大多数得以保留下来,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具有浓郁的鲁南历史文化特色的自然资源。

通过对鲁南区域位置、地形地貌以及历史人文的分析可知鲁南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红色文化可供乡村振兴工作开发和利用。把现有的红色文化与当地乡村相结合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有利于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并且能有缓解当前乡村建设趋于城镇化、单一化的局面。通过特色乡村民宿、果蔬体验式采摘园、农副产品加工等方式实现产业的振兴,带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鲁南地区乡村民居的造型形式保留传统的区域建筑特点,这些建筑是鲁南地区人民有意识、有目的的将不同的元素整合创造的结果,造型的样式不是单纯的为了美而美,而是受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例如在鲁南地区民居的建设有着自己的原则,在过去的一些时间里受到传统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认为房屋的地基越高就代表着这家人在村里的地位就越高,所以在建筑自家的房屋时都会尽可能的把自家的地基建的很高。另一方面,也是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首先山东南部地区多丘陵地带,村落一般会在山脚下依山而建,一般情况下村内都会有河流穿过,在雨季来临时通常大雨会持续一个星期左右,河里的水因此会暴涨,如果民居地势低或是房屋地基比较矮的话,家里很容易就会被水淹,因此在建房时会有意的抬高自己家的地势,防止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这也就形成了鲁南地区民房的建设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的建设是对乡村进行改造,体现乡村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鲁南地区乡村景观建设时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生态环境,并且充分的利用当地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以及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在建造的方式上最大限度的就地取材节约建设成本,使用当地的乡土植物来营造乡土氛围,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区域特色又减少了乡村建设的成本。

鲁南地区的乡村改造是在整体上综合的建设改造,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整治、村民居住環境、地域文化特色、经济收入等,通过这些方面建设有特色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乡村文化,让乡村充满“乡愁”,本质上区别于城市,营造一个识别度高且有归属感与认可感的乡村。通过对乡村整体环境、住宅、经济、生态的整治,通过空间功能的转化与更新,重新使建筑物尽其用,让原本打算放弃乡村生活的村民重新喜欢上乡村缓解农村人口流失问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循序渐进的带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实现乡村的振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中国梦”。

结论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乡村的选址布局不断地在发展和完善,在规模的大小、整体的布局以及纵横章法都有来龙去脉。一般来说,乡村的选址会在适宜居住和适合生产劳动的地方顺势而建,拥有适合耕种的肥沃土地、良好的气候环境以及生活和劳动必需的水质条件。所以,在进行美丽乡村改造时要充分利用乡村特色,让乡村更具地方性特色,而不是“千村一面”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乡土中国/费孝通著.-3版.-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2

[2]村庄的记忆、舆论与秩序/陈文玲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0

[3]后乡土中国/陆易龙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ISBN978-7-100-13014-1

作者简介:

张坤(1993.5-),男,汉族,籍贯:山东枣庄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美丽中国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